遍地文化

2015-07-28 21:28张陵
美文 2015年13期
关键词:西市大明宫大唐

张陵

现在去西安,朋友会建议我去大明宫遗址看看。西安是座文化古都。这块土地上,曾建立起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强大最辉煌的封建帝国。在漫长的两千年里,这座城市见证了这几个封建王朝的强盛与衰败。现在留给我们的,就是一些遗址了。唐代的大明宫遗址挖掘开发不久,算是西安文化的新景点。不久前“申遗”成功,得到国际承认,名声越来越大。

遗址的示范点有好几处,重点则在“丹凤门”——大唐皇城的迎宾城门,很有代表性。开发者在原址上复制了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想出了个名称叫“盛唐国门”,用意显然是让我们感受一下大唐盛世的格局与气派。走进去则是很高档的现代装修,像进入一座艺术宫殿。走在这长廊上,被灯光晃着,边上游人如织。体力不支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滚梯上下深入参观,倒也方便,只是会多了一点休闲心态,少了点访古幽情。解说员把我们导入一个大看台,朝下看不远处,有几个夯土堆,几道夯土墙,那便是遗址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这座外形仿古的建筑其实是一个钢结构的现代保护罩,功能非常齐全。像天穹般地罩着,十分安全保险。遗址从此不再风吹雨淋,最大限度防止土质风化。工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含量非常高,价格自然也非常高昂。如今全世界都积极保护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但不是所有国家都花得起大钱,用得起高科技。中国花得起,用得起。所以,置身在这个“天穹”下,还没有感受那遗址的魅力,就先感受到国家实力的雄厚,民族文化的进步。

灯光集中打上去,周边暗了下来,遗址却格外醒目,反射出一种光芒。看出土色与西北黄土高原的土色,没有多大差别。据史料记载,原先是用青砖砌成城墙,环绕着整座宫城。宫城就规模而言,是北京故宫的数倍。虽是砖木结构,也足以想象当年大唐盛世的宏大气势,恢弘气象的了。只不过,这一切,已经过去了上千年。江山美人,悲歌英雄,狼烟烽火,铁马金戈,早已成为过去。如今,连青砖也找不到几块,就剩下这些夯土堆夯土墙无声无息地堆在那里。当然,谁都得敬畏这些夯土。它们承载着一个辉煌时代所有的信息,传递着一种我们民族祖先的光荣梦想。就是这夯土,才值得后人作这么昂贵的“天穹”去罩住。这样想下来,遗址倒可以比喻成文化核反应堆,在保护罩下面酝积发生着不寻常的裂变,传导出强大不竭的能量,把一个民族历史的伟大精神变为今天创造新生活的文化动力。

历史上的大明宫曾有二十多位唐朝皇帝在这里居住过。那些传奇性很强的皇帝如唐太宗唐明皇、武则天等更是在这里上演了千年流传的历史活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唐王朝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大明宫的皇家气息早被历史涤荡得无影无踪。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这座城市生活最底层的棚户区,住的多是不知几代前从其他省份或周边地区流落而来的城市贫民。低矮的平房,破旧的街道,南腔北调,家长里短,人们为生计而奔波,过着庸常而充实的贫穷生活,哪有一点神秘性传奇性?哪有一点大唐皇家气派气象?倒是成了城市的负担。多少年里,专家们知道那些破房子下面埋藏昔日王朝的辉煌,但无计可施,只能感叹万千。

如今,这里已开辟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游人可乘电瓶车一路观光。其实,走走路更惬意。一边走过大明宫的其他遗址,一边会有思绪漫开去。此时正值深秋,树叶红了,但草还是绿的,波斯菊花开成片,在风中摇曳。政府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后,老百姓高高兴兴迁到周围新小区的楼房里去了,留出大片的土地种草种花种树,成为老百姓回来休闲的好去处,多了一块城市不可或缺的“肺”。造福人民,保护古迹,美化生态,一举多得,科学发展。

要说皇家文化,大明宫恐怕算是相当典型的了。现在帝王将相是文化开发的热亮点,只要沾上点王族气贵族气,文化品质就能抬高,投资价值也会增大。不少地方不惜编造传说,也要沾上来。所以现在所谓的皇家文化,大都非常可疑。大明宫倒是货真价实的皇家文化,自然成了文化开发的主题——通过皇家文化,展现大唐盛世。进到各个厅内,能感觉这种意图一直在引导我们的思路。特别是一部既像纪录,又像言情,既像写实,又像虛构的3D影片,阵容庞大,场面豪华,一看就知道下了大本钱。不过,从文化人的角度讲,这样的片子并没有体现多少大唐气象,反而感觉创作者力不从心,上不去。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主题创作都存在这个问题。我曾参与策划一个表现中外文化交流历史的油画创作工程,其中有一幅叫“万邦来朝”,就是表现大唐盛世主题的。专家和艺术家一起,又是谈构思,又是打草图,反反复复,忙了好长时间,干得很累,最后还是找不到历史画那种感觉。其实是心灵延伸不到历史的深处,抓不到历史的魂魄。直到现在,艺术家们还在苦苦探索。也许,我们还没有长出一颗能感悟盛世文化的心。

没有这颗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为有了这颗心,所以敢臆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化怪胎。眼下我们到处可见的气势宏大、规模惊人的仿古建筑群,都以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说是文化,实为地产,越来越远离文化。好在大明宫遗址的保护者很清醒,在顶层设计上,没有按原样一比一的比例再建一座大明宫的创意,从而避免一场文化灾难。文化这东西就是这样,做过了,就会有风险,就不是文化了。

还有一处新挖掘保护的遗址值得一去。那就是西安城内的“大唐西市遗址”。一个帝国的辉煌兴盛,不光看皇帝们的文治武功,更得看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西市作为当时的商业贸易集散地,云集了天南海北的客商。特别是沿着古丝绸之路走过来的域外商人。他们的驼队把当地有商品运到长安,又把长安的商品运回自己的国家。路走多了,走熟了,热闹了,商品多了,买卖大了,经济中心也就形成了。丝绸之路在这个时代又迎来了一个与“盛唐”相称的最活跃的时期。据载,曾有过二十多万外国商人长期住在西市的盛况。白天人头攒动,买卖兴隆;夜间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东亚延伸至西方好多国家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色彩各异,五花八门,构成了一个强大帝国的首都,一座开放的国际大都市繁荣强盛的特殊景观和独有风貌。这样的诱惑,各路文人骚客自然无法抵御,也就纷纷被吸引到西市来。大诗人李白在长安期间想必是这里的常客,所以才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快活诗句。

大唐西市作为大唐盛世见证,如今也就存下幾道夯土墙,还有几道车辙。伴随着唐朝的衰败,大唐西市自然也不断被边缘化,丝绸之路再度清冷寂静,经济中心也就不再存在了。清冷的街区被后来的历史一层一层覆盖,经历了漫长的消磨记忆的风雨岁月,埋在深深的泥土中。老百姓甚至已经记不得这里曾经是当年大国际都市的重要标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现代风格的博物馆,主要收集与大唐西市文化相关的文物,搞得很有特色。一些展厅,也做当代艺术展览之用。展厅地板是用玻璃铺成的,下面则是大唐西市的遗址,游人一边欣赏现代展品,一边随时看到古人遗迹,仿佛可能近距离接触,不时会有一种历史“穿越”之感。这个创意很智慧,也很人性化,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让文物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发挥了文物最佳的文化效益。

经介绍得知,大唐西市的保护工程,是由一家民营企业承担的。老板聪明,脑子好使,就把大唐西市这个名称自然而然接过去,把自己的企业叫着“大唐西市”集团。名字起得好,叫得响亮,竞争有优势,思路也开阔。他们很多年前就开始投入巨资,重点打造“丝绸之路”的概念,一心要守住这份文化遗产,复归大唐的辉煌。大概是看准了文化产业的大好前景,所以紧紧抓住文化牌不松手。

围绕大唐西市遗址的产业都被打上文化的印记。文化味最浓的要数开业不久的商业区。规模不小,有一期工程,还有二期工程。光一期,走一遍,慢慢逛,细细品,得一上午。店面不大,以餐馆居多,其间,也有一些工艺品商店。受丝绸之路理念的文化影响,每一家餐馆,都带着国家文化特色。韩国的、日本的、泰国的、越南的,当然更多的还是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特色餐馆:巴基斯坦的、印度的、哈萨克斯坦的、伊朗的、土耳其的等。还经常有国际性的文化活动,一会儿是日本前政治家来剪彩题词,一会儿是韩国知名企业送来小木屋,要不就是印度歌舞表演,乌克兰艺术家演唱。看这文化街景,自然心情愉悦,胃口也会大开。然而,有时不禁要想,当年李白在这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真的像我们这么文化,真的这么需要文化?

文化是个好东西,不嫌多。但是,现在走到哪里,都在搞文化。什么都是文化。明明不是文化的事,也拿文化当金贴。遍地文化,就让人生疑。总能听到专家或不是专家的人说,文化是根本,文化是一切。听来虽然振奋,但总觉得不是文化在忽悠我们,就是我们在忽悠文化,很不靠谱。文化的能量若要被无度夸大,就叫文化决定论,就会走到自己的反面,就会出现反文化的负能量。不做文化的人,热爱文化处处要讲文化,不论真假,不论深浅,都算好事。尤其企业界人士,知道文化的重要,愿意做文化的事,可算是回报社会的功德。但做文化的人,倒应该多讲讲老百姓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事。多讲历史,多讲现实,多讲国计民生,多讲“中国梦”。又想起我参与策划却一直没能构思好的主题历史画“万邦来朝”,兴许是把文化想多了。

张 陵

著名评论家,笔名木弓。1955年10月生。现为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曾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

猜你喜欢
西市大明宫大唐
小草成长记
梦里大唐知多少
寻迹大唐
大唐西市的重生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走在大明宫
夜·西安
《唐大明宫图》再现盛世荣光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