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勃亚
把握形势的方法谈:现象中思考本源
曹勃亚
书法中有句话:楷法无欺。王岐山就批评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写行书、草书或许可以骗骗外行,但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的楷书却一目了然,骗不了别人。把握形势也要看功力,即认识思考的水平和深度。
一般来说,现象形态千姿百态、丰富生动,不能和本质简单一一对应;躲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则更加深刻,需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的力量下力气去探究。具体讲,可以从“了解背景、把握规律、逻辑推理”三个方面来“细心观望”。
了解背景,是把握形势的前提。背景,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往往隐藏在表象的暗处悄悄起作用。不了解事件的背景,就不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缘由,了解背景是认识形势的第一步。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或者重要文件、重要政策出台,大家最希望了解的内容是背后的考虑、缘由,所提对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意见,重要提法前后修改的理由等。背后的东西越透明,形成的文件和政策就越有说服力。简要说,背景承载着两重含义:一是历史的由来,二是现实的动机。比如,有无健全的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与早期市场经济的重要区别,市场机制发育的深度决定法治跟进的程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的法治进程自然到了新的历史节点。
把握规律,是认识理解本质的钥匙。马克·吐温说,历史尽管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对于把握形势来讲,规律属于“常量”,是最具科学性的内容,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本质。在把握形势中,要有规律偏好,对“研究表明”的规律性表述,格外给予关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把新常态解释为符合经济规律的增长,反之就是非常态。比如,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交易成本是决定国家富强贫弱的重要因素。而降低交易成本,根本上要靠制度和规则。在遵循客观规律前提下,还要看到规律本身的复杂性。一是注意规律的特殊性。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而医疗市场的竞争,恰恰相反,越竞争就越贵。同时,放任市场,也会带来一系列不公平问题。二是正视违背规律的短期获利假象。有些事,短期看恰似合理,长远看,最终会付出代价。三是规律的阶段性。随着发展阶段向更高级迈进,旧规律将让位于新规律。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和今天土地规范流转,都有其时代的合理性。四是不能超越规律。有的产品“领先一代是先进,领先二代是先烈”,做事也是如此,要恰逢其时。五是注意规律的地域性。他国他地经验不可盲目借鉴。六是破除旧规律“魔咒”。如我们党要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历史上的“兴亡周期论”,“修昔底德陷阱”不会重演。再有,科学家称,宇宙学中存在一个让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新科技一旦突破了“奇点”,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认识。
逻辑推理,是融会贯通的路径。每个事件背后,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深刻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思路,对于把握形势至关重要。寻找逻辑思路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步,刨根问底。人们常说,“学问就是学会问问题”。其实质是树立问题意识,这是探究的起点和终点。形势的变化,往往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而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反映的是形势发展变化的走向。分析问题时,一是善于发现抓住主要问题,形成认识形势的基本框架;二是对问题要层层追问,找到问题背后的线索;三是通过分析问题加深对新政策新举措的理解和认识;四是注意从历史经验和问题中汲取智慧,从差距中找潜力。第二步,深入解剖。要深入事物内部,对一个事件、一个专题深入解剖。你对这个专题内部结构的逻辑掌握得越清晰,对涉及的各种因素了解得越透彻,对联系各要素的纽带把握得越准确,你的思考就越深刻。例如,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自上市以来,引发国际学术界的热议和争论。《21世纪资本论》的主题是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历史演进。通过发掘和整理政府统计数据、纳税单据、银行账目乃至报纸杂志等史料,皮凯蒂及其团队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上溯到18世纪末,建立起跨越三个世纪、涉及二十余国的庞大历史数据库。试想,倘若没有这么深入的研究思考,怎么能引起强烈反响?第三步,推理说理。推理是循着事物发展的线索,不断说服自己;说理,则是在正确推理前提下提高说服别人的能力。当前,要把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逻辑关系搞清楚,更深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可见,透过复杂纷纭的表象,抓住实质,思考事物产生的根源和背后的道理,是把握形势的重要方法。
(作者为《时事报告》杂志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