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国龙
[摘要] 目的 研究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确诊并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1.7±6.3)岁病程在9 h~32年之间。所有患者分为临床组和参照组,临床组应用卧位颈椎手法复位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参照组单纯应用与临床组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 临床组优良率为90.24%,参照组优良率为41.46%,临床组其优良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能够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本致病机理,纠正颈椎解剖结构错位,促进脑部供血,故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 卧位颈椎复位;川芎嗪;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35-02
在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症状为眩晕、耳鸣、视力降低、颈项酸麻胀痛等,并且严重者可发生头晕目眩、闭目不敢视物、恶心、呕吐,甚则发生晕厥[1-2]。以往研究认为本病其本质诱因为骨质增生压迫组织,而目前研究多主张本病患者其颈部关节可发生错位而挤压颈部血管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为研究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该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间采用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病例合计82例,均为该院确诊并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1.7±6.3)岁。病程在9 h~32年之间。所有患者经颈部X线片、X线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检查排除了头颈部原发性器质性病变,且满足行彩色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临床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1例。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组
1.2.1.1 卧位颈椎复位 复位在治疗床上进行,患者摆置去枕仰卧位,操作者面对其头部并就坐,首先为其实施松推拿充分使其颈部肌肉放松、以其皮肤微红而有温热感为宜,而后医师用左手将患者头颅托住,右手将其下颌托起并使其头颅向后仰去,此时其下颌尖朝向正上方。命其充分放松颈部后,而后摇动其头颅2~3下、动作宜缓,当把其头部扭动幅度较大时,应辅以适当的颤动,此时若听见清脆的弹响声即提示其关节复位。在其颈部上段、头枕部和颈椎侧面有压痛点、且可触及,该压痛点系错位灶,故转动其头颈时应在该点加以作用力,只要手法恰当,只需加力稍许即能够将错位椎骨成功复位,复位顺序应先治疗健侧、而后再治疗患侧。绝对禁止大力扭动、颤动患者颈部,否则很容易导致继发性伤害而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1.2.1.2 药物疗法 为患者采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剂量为120 mg,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注射1次/d,合计10 d为1个疗程。该研究中有4例25岁以下岁患者未经药物治疗而仅凭颈椎复位治疗即痊愈。
1.2.2 参照组 使用临床组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不采用卧位颈椎复位治疗。
1.3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头痛等主要症状及相关阳性体征消失,生活完全恢复正常;显效:眩晕、头痛症状极大缓解,阳性体征转好显著,生活恢复正常;有效:眩晕、头痛等症状缓解、阳性体征改善,正常生活略受限;无效: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缓解不显著[3]。将痊愈和显效计入优良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临床组优良率为90.24%,参照组为41.46%,临床组其优良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颈动脉型颈椎病的诱因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主流观点倾向于认定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可压缩颈长长度,促使椎动脉相对增长,同时动脉硬化病变本身会降低血管收缩力,故椎动脉更加变长,人在进行颈后仰等动作体位时,相对较长的椎动脉很容易发生弯曲,再辅以增生骨质压迫便引发此病[4-5]。然而,这样一来,中青年人群多发椎动脉型颈椎病便难以解释了。
临床上也有观点指出本病的发生与不良体位习惯诱发的颈部解剖结构改变有关[6]。颈椎关节灵活些好、运动幅度大,而椎动脉沿颈椎横突孔上行可达寰椎后弓上面两侧的椎动脉沟内,此处椎动脉呈90°弯曲通过。一旦该处枕寰及寰椎关节错位,便可压迫单侧椎动脉,最终诱发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
该研究对基于颈部解剖结构异常诱发颈椎病的理论进行反证研究,假设患者颈部解剖结构异常,那么单纯应用药物治便只可改善供血,却无法修复异常的结构。故该研究着重进行手法复位,使颈椎结构错位恢复正常,祛除了根本致病因。如表1所示,临床组由于其解剖结构异常经由手法复位进行了纠正,故其临床疗效明显,痊愈例数29例,显著好于参照组的6例。临床组治愈患者数及优良率(治愈+显效)为90.24%,显著高于未经颈椎复位参照组的41.46%。综上所述,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故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雷,王遵来,盛坤,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2):175-177.
[2] 金保社.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5):92-93.
[3] 白少聪.推拿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13(2):71.
[4]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5):64-65.
[5] 郑国江.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258.
[6] 梅荣军,包鑫刚,王宇航,等.颈椎关节松动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0,28(1):101-102.
(收稿日期:2013-12-28)
[摘要] 目的 研究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确诊并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1.7±6.3)岁病程在9 h~32年之间。所有患者分为临床组和参照组,临床组应用卧位颈椎手法复位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参照组单纯应用与临床组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 临床组优良率为90.24%,参照组优良率为41.46%,临床组其优良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能够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本致病机理,纠正颈椎解剖结构错位,促进脑部供血,故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 卧位颈椎复位;川芎嗪;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35-02
在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症状为眩晕、耳鸣、视力降低、颈项酸麻胀痛等,并且严重者可发生头晕目眩、闭目不敢视物、恶心、呕吐,甚则发生晕厥[1-2]。以往研究认为本病其本质诱因为骨质增生压迫组织,而目前研究多主张本病患者其颈部关节可发生错位而挤压颈部血管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为研究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该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间采用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病例合计82例,均为该院确诊并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1.7±6.3)岁。病程在9 h~32年之间。所有患者经颈部X线片、X线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检查排除了头颈部原发性器质性病变,且满足行彩色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临床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1例。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组
1.2.1.1 卧位颈椎复位 复位在治疗床上进行,患者摆置去枕仰卧位,操作者面对其头部并就坐,首先为其实施松推拿充分使其颈部肌肉放松、以其皮肤微红而有温热感为宜,而后医师用左手将患者头颅托住,右手将其下颌托起并使其头颅向后仰去,此时其下颌尖朝向正上方。命其充分放松颈部后,而后摇动其头颅2~3下、动作宜缓,当把其头部扭动幅度较大时,应辅以适当的颤动,此时若听见清脆的弹响声即提示其关节复位。在其颈部上段、头枕部和颈椎侧面有压痛点、且可触及,该压痛点系错位灶,故转动其头颈时应在该点加以作用力,只要手法恰当,只需加力稍许即能够将错位椎骨成功复位,复位顺序应先治疗健侧、而后再治疗患侧。绝对禁止大力扭动、颤动患者颈部,否则很容易导致继发性伤害而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1.2.1.2 药物疗法 为患者采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剂量为120 mg,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注射1次/d,合计10 d为1个疗程。该研究中有4例25岁以下岁患者未经药物治疗而仅凭颈椎复位治疗即痊愈。
1.2.2 参照组 使用临床组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不采用卧位颈椎复位治疗。
1.3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头痛等主要症状及相关阳性体征消失,生活完全恢复正常;显效:眩晕、头痛症状极大缓解,阳性体征转好显著,生活恢复正常;有效:眩晕、头痛等症状缓解、阳性体征改善,正常生活略受限;无效: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缓解不显著[3]。将痊愈和显效计入优良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临床组优良率为90.24%,参照组为41.46%,临床组其优良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颈动脉型颈椎病的诱因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主流观点倾向于认定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可压缩颈长长度,促使椎动脉相对增长,同时动脉硬化病变本身会降低血管收缩力,故椎动脉更加变长,人在进行颈后仰等动作体位时,相对较长的椎动脉很容易发生弯曲,再辅以增生骨质压迫便引发此病[4-5]。然而,这样一来,中青年人群多发椎动脉型颈椎病便难以解释了。
临床上也有观点指出本病的发生与不良体位习惯诱发的颈部解剖结构改变有关[6]。颈椎关节灵活些好、运动幅度大,而椎动脉沿颈椎横突孔上行可达寰椎后弓上面两侧的椎动脉沟内,此处椎动脉呈90°弯曲通过。一旦该处枕寰及寰椎关节错位,便可压迫单侧椎动脉,最终诱发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
该研究对基于颈部解剖结构异常诱发颈椎病的理论进行反证研究,假设患者颈部解剖结构异常,那么单纯应用药物治便只可改善供血,却无法修复异常的结构。故该研究着重进行手法复位,使颈椎结构错位恢复正常,祛除了根本致病因。如表1所示,临床组由于其解剖结构异常经由手法复位进行了纠正,故其临床疗效明显,痊愈例数29例,显著好于参照组的6例。临床组治愈患者数及优良率(治愈+显效)为90.24%,显著高于未经颈椎复位参照组的41.46%。综上所述,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故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雷,王遵来,盛坤,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2):175-177.
[2] 金保社.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5):92-93.
[3] 白少聪.推拿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13(2):71.
[4]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5):64-65.
[5] 郑国江.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258.
[6] 梅荣军,包鑫刚,王宇航,等.颈椎关节松动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0,28(1):101-102.
(收稿日期:2013-12-28)
[摘要] 目的 研究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确诊并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1.7±6.3)岁病程在9 h~32年之间。所有患者分为临床组和参照组,临床组应用卧位颈椎手法复位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参照组单纯应用与临床组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 临床组优良率为90.24%,参照组优良率为41.46%,临床组其优良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能够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本致病机理,纠正颈椎解剖结构错位,促进脑部供血,故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 卧位颈椎复位;川芎嗪;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35-02
在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症状为眩晕、耳鸣、视力降低、颈项酸麻胀痛等,并且严重者可发生头晕目眩、闭目不敢视物、恶心、呕吐,甚则发生晕厥[1-2]。以往研究认为本病其本质诱因为骨质增生压迫组织,而目前研究多主张本病患者其颈部关节可发生错位而挤压颈部血管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为研究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该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间采用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病例合计82例,均为该院确诊并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1.7±6.3)岁。病程在9 h~32年之间。所有患者经颈部X线片、X线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检查排除了头颈部原发性器质性病变,且满足行彩色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临床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1例。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组
1.2.1.1 卧位颈椎复位 复位在治疗床上进行,患者摆置去枕仰卧位,操作者面对其头部并就坐,首先为其实施松推拿充分使其颈部肌肉放松、以其皮肤微红而有温热感为宜,而后医师用左手将患者头颅托住,右手将其下颌托起并使其头颅向后仰去,此时其下颌尖朝向正上方。命其充分放松颈部后,而后摇动其头颅2~3下、动作宜缓,当把其头部扭动幅度较大时,应辅以适当的颤动,此时若听见清脆的弹响声即提示其关节复位。在其颈部上段、头枕部和颈椎侧面有压痛点、且可触及,该压痛点系错位灶,故转动其头颈时应在该点加以作用力,只要手法恰当,只需加力稍许即能够将错位椎骨成功复位,复位顺序应先治疗健侧、而后再治疗患侧。绝对禁止大力扭动、颤动患者颈部,否则很容易导致继发性伤害而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1.2.1.2 药物疗法 为患者采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剂量为120 mg,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注射1次/d,合计10 d为1个疗程。该研究中有4例25岁以下岁患者未经药物治疗而仅凭颈椎复位治疗即痊愈。
1.2.2 参照组 使用临床组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不采用卧位颈椎复位治疗。
1.3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头痛等主要症状及相关阳性体征消失,生活完全恢复正常;显效:眩晕、头痛症状极大缓解,阳性体征转好显著,生活恢复正常;有效:眩晕、头痛等症状缓解、阳性体征改善,正常生活略受限;无效: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缓解不显著[3]。将痊愈和显效计入优良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临床组优良率为90.24%,参照组为41.46%,临床组其优良率显著好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颈动脉型颈椎病的诱因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主流观点倾向于认定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可压缩颈长长度,促使椎动脉相对增长,同时动脉硬化病变本身会降低血管收缩力,故椎动脉更加变长,人在进行颈后仰等动作体位时,相对较长的椎动脉很容易发生弯曲,再辅以增生骨质压迫便引发此病[4-5]。然而,这样一来,中青年人群多发椎动脉型颈椎病便难以解释了。
临床上也有观点指出本病的发生与不良体位习惯诱发的颈部解剖结构改变有关[6]。颈椎关节灵活些好、运动幅度大,而椎动脉沿颈椎横突孔上行可达寰椎后弓上面两侧的椎动脉沟内,此处椎动脉呈90°弯曲通过。一旦该处枕寰及寰椎关节错位,便可压迫单侧椎动脉,最终诱发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
该研究对基于颈部解剖结构异常诱发颈椎病的理论进行反证研究,假设患者颈部解剖结构异常,那么单纯应用药物治便只可改善供血,却无法修复异常的结构。故该研究着重进行手法复位,使颈椎结构错位恢复正常,祛除了根本致病因。如表1所示,临床组由于其解剖结构异常经由手法复位进行了纠正,故其临床疗效明显,痊愈例数29例,显著好于参照组的6例。临床组治愈患者数及优良率(治愈+显效)为90.24%,显著高于未经颈椎复位参照组的41.46%。综上所述,卧位颈椎复位联合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故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雷,王遵来,盛坤,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2):175-177.
[2] 金保社.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5):92-93.
[3] 白少聪.推拿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13(2):71.
[4]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5):64-65.
[5] 郑国江.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258.
[6] 梅荣军,包鑫刚,王宇航,等.颈椎关节松动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0,28(1):101-102.
(收稿日期: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