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德国职业教育的奥秘

2015-07-28 07:32安蓉泉
时事报告(职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培训中心奥利德国

◎安蓉泉



感知德国职业教育的奥秘

◎安蓉泉

本文作者(右二)在德国海德堡ABB集团企业培训中心考察。

去德国之前,我的脑子里有几个“问号”:德国为什么有近70%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盟有近550万年轻人失业。尤其在西班牙和希腊,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一半处于失业状态,为什么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只有7.7%,远低于欧元区24%的平均水平?带着这些疑问,我有幸踏上了一段难忘的德国“职业教育之旅”。

访问的第一站安排在德国一所汽车机械维修职业学校。在那里,我结识了一名叫奥利文的德国学生,聊天中得知,本来凭他的成绩可以读高中,但他最后还是决定进职业学校,家人也都支持。奥利文是个汽车迷,家里的汽车模型堆满整个房间,他想当一名汽车维修工,学会自己“攒”汽车。奥利文说,读职业学校没有学费压力,每个月还可以领到“工资”,现在学习基础技能,以后能参加企业的各种培训,通过考试晋升为高级技工,成为企业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中高层人员,也可以自主创业当老板。

学生还有“工资”?该校校长介绍说:“德国职业教育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的,被称为‘双轨制’。企业是主导方,学校是辅助方。企业与学生首先要签订培训合同,接受其为企业的学徒工,然后学生再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奥利文中学一毕业,就开始寻找自己喜欢、同时又能接收自己的企业。最后他选择了一家只有七八个员工的私人汽车维修企业,他认为小企业里有师傅手把手地教技术,自己会提高更快。于是,奥利文就与这家小企业签订了学徒合同。”根据合同规定,学生在职业学校期间,1/3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2/3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身份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每月要向学生支付1200欧元的津贴。合同签订后有4个月试用期,学生如果认为不适合自己可以退学。这种“双轨制”的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校长又向我提到了一位曾就读于该职业学校的学生——理查德。理查德目前在德国勃兰登堡州一个小企业做汽车机械维修工作,他2010年从这所职业学校毕业,到现在已有5年工龄。16岁上职业学校时他每月就能挣几百欧元的生活费,除了住在父母家之外,三年学习期间他几乎没花家里一分钱。再过一年他就有资格参加高级技工考试,26岁时他完全有可能成为高级技工。而他的小学同学接受完13年的小学至高中教育后已近20岁,如果继续申请读大学的话,鉴于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要6年,26岁毕业后还需要自己再找工作。而6年大学的各种花销最少4万欧元。可见,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还是相对很“划算”的。

我的问题又随之而来:企业怎么会有如此大的热情为社会培养技工?这在我的第二站行程——海德堡ABB集团企业培训中心得到了解答。该中心总监Braunert先生介绍说,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经费划拨按学校的学生人数计算,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三年学习期间可获得政府拨款7万欧元,用于支付企业的培训成本以及学生的津贴,这样一来,企业不需要花费一分钱,就培养了自己的“准员工”,还提升了社会知名度,一举两得,当然会有热情。我恍然大悟,难怪只有5000多万人口的德国,竟活跃着近万个企业培训中心。为了让企业有动力参与职业培训,让家长和学生有热情选择职业学校,德国政府付出不少。

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上实践课。

尽管如此,问题在我头脑中还是不断产生:德国政府怎么会有如此多的资金储备用于职业培训?Braunert先生告诉我:所有德国企业都要向政府上交不同比例的培训基金,这些基金由国家统一支配,但只有设立了培训中心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资助。政府激励企业参与办学,就无须再为职业学校建造教学车间和购置设备,无须为其不断更新设备和“招兵买马”,最终大大减轻了政府负担,高效履行了政府职责。

同时,开放多元的良好社会氛围也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舒适的“土壤”。德国社会普遍认为,人才不仅包括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也包括在普通行业中发挥专长的能工巧匠。这种广义的人才观和文化共识,使德国每年都有大量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成长为优秀的产业工人。

“职业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这是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的名言,这次德国之行让我感叹,德国的确做到了。(作者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猜你喜欢
培训中心奥利德国
猪一样的室友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Supreme的潮牌故事——奥利奥联名饼干一块卖出7000美元
森浦上海展示培训中心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是谁唤醒了春姑娘(上)
五行真经(9)
“梦梦”“娇庆”德国行
一句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