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汇聚英才
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文艺形势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和对文学的炽热之情在经历“文革”后可以自由抒发和表达。这种热烈的文学追求,也从内地蔓延到遥远的阿坝高原,如一炬冬夜的火焰,燃起了这一地区文学复苏的希望之光。
那个时候,已故的老宣传部长曹逐菲不遗余力地号召、鼓舞大家振作精神繁荣阿坝文学事业。在他的感召下,阿坝州文化系统、特别是文化局创作办公室有人跃跃欲试为创办文学刊物摇旗呐喊。1980年6月,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筹备,在州委宣传部和州文化局的协同下,一个乳名叫《新草地》的文学刊物在阿坝高原问世。
《新草地》杂志的创立,在当时无异于一座神圣的文艺殿堂的落成,吹响了阿坝州新时期文学的号角。她的问世,不仅彻底填补了阿坝高原解放二十多年没有州一级文学刊物的空白,也给阿坝州建立了一个培养自己民族文学新人的园地。
然而,园地的初创是艰难的,就办刊所需的人、钱、物这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人,办刊所要的编辑人员,尤其是文学刊物的编辑人员的文学素养,生活阅历是办刊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条件。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齐心协力,从全州范围内抽调那些甘愿献身民族文学事业的志士仁人,组建了《新草地》编辑部。当时,首任《新草地》主编的侯光同志及全州颇有创作实力的张世俊、周从纯、何发中、李秉中、葛艾、赵德厚、阿来、蒋永志、王荣、苍林、张涛、王勇、郑文泽等同志都奔着阿坝文学事业,放弃了曾有的好工作,接受了人生更大的挑战,选择了清苦而又寂寞的文学编辑和文学创作工作。
《新草地》创刊后,团结了州内广大的文学爱好者,逐步形成了一支创作队伍,获得了州内外作者、读者的赞誉,使州内广大业余作者有了自己耕耘的园地。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创作人才。有的作者还在省一级和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作品,显露了可贵的文学才华。如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作者张世俊、白汀、江漫、阿来、谷运龙、苍林、泽旺、索朗仁称(王荣)、朱大录、周辉枝、范远泰、周南等,在州内外有影响的作者更多,如侯光、蒋永志、森涛、马寿宇、叶星光、李茂、达尔基、昂望斯旦真、龚学敏、王毓全、牟启林、罗子岚、张涛、林旭、赵曦、敬明白、杨碧嫦、毛万良、万宪、庄青、郝翼川、白林、张力、曾晓鸿等。在这些作者中,有获得四川省首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的,如张世俊的小说《金色的草原》、白汀的诗歌《送你一双云云鞋》、索朗仁称的散文《白云寨纪事》等;有获得全国第一届和第二届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的,如朱大录的散文《羌寨椒林》、谷运龙的中篇小说《飘逝的花瓣》;有在全国五省区藏族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的,如杨胤睿(阿来)诗歌《振翔,你心灵的翅膀》,牟启林的散文《古朴的婚礼》等。这些作家成为了这一时期阿坝文学的中流砥柱,他们为阿坝州的文学赢得了荣誉,在全省、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1987年,《新草地》更名为《草地》,并正式在全国公开发行。为满足广大藏文读者的需求,在经费极为困难,且无专职藏文编辑的情况下,经过编辑部努力和在有关人员如昔扎、谢之、刘健、泽尔戈等人的支持帮助下,试办了《草地》藏文版共出刊5期。1988年,《草地》编辑部经阿坝州编制委员会核定为事业编制。
勇敢坚守,不懈追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纷纷纭纭地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经济大潮如洪水泛滥,将那个时代文学赖以生存的社会、道德、理想价值冲了个天翻地覆。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发展时期。文学也从社会话语的中心走向边缘。文学不再有主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各种现象、各种派别同时上演,作家更加追求个性。由于商品大潮的挤压和诱惑,有的文学创作向媚俗靠拢,通俗文学受到青睐。一度时期,还出现色情文学、黄色书刊充斥市场。
面对复杂的文学局面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一时间,州内的编辑和作者都有些茫然,甚至是惶恐,不知所措。在此时刻,《草地》当时的主编李如生结合刊物自身实际,毅然决然地再一次确立了《草地》曾有的办刊宗旨和办刊风格,那就是将《草地》定位为一个容纳本州“特产”,如藏、羌、回民歌、民间故事等在内的纯文学刊物。坚持“立足本州,面向全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作者为己任”的这条宗旨,坚守纯文学阵地。然而,坚守何其难也。当时《草地》的经费十分拮据,财政拨款除人头经费外,几乎没有办刊经费,造成拖欠印刷费达数万元。这时,一些不法投机书商便向《草地》伸出了援手,一而再,再而三想用高价借用或购买《草地》书号办刊,还愿支付每个编辑一笔可观的费用。在《草地》最艰难的时候,面对如此的诱惑,《草地》的主编李如生和编辑部同仁们没有为金钱下跪,没有改变办刊宗旨,没有动摇办刊方向,保住了作为一个文学人的高傲和骨气,保持了《草地》的纯净。
市场的冷落,财政供给的不足,致使《草地》的处境也日益艰难。然而甘于寂寞和清贫的编辑部同仁们在编辑部领导的带领下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一方面不断探索,抓宣传力度,抓队伍建设,抓作品质量,抓培养措施,寻找办好《草地》的有力途径。使《草地》在文学刊物动荡不安的年代站稳了脚跟,展现了风采,赢得了大家的青睐。
这一时期,虽然有的编辑退休,有的编辑调离,但《草地》又培养了新的编辑贾志刚(1997年任主编)、周文琴、蓝晓梅、蓝涛(蓝士开),保证了编辑人才的跟进。与此同时,《草地》培养的作者愈来愈多,除前面所提的作者,又发现培养了许多在州内外有影响的新作者,如宁克多吉、阿郎、梦非、雷子、梦笔、陈泽波、冯岩、王庆九、李孝俊、塔双江、阙玉兰、张成绪、羊子、陈文萍、顺定强、蒋桂花、李刚、肖文君、余朝柱等等,他们的作品,有的还在《草地》的推荐下发表在《民族文学》《萌芽》《星星》《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延安文学》《西藏文学》等刊物上。在《草地》创刊100期的时候,已担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的阿来先生寄语《草地》这样的话:“我在《草地》发表自己最早的分行文字。随后,又在她前前后后的三处办公地点做了十多年的编辑。如果我再坚持一些时候,就做到她的100期纪念刊了。一本杂志惨淡经营,人也来来去去,做到100期,不易,非常不易,向所有坚守在这个文学阵地的编辑和作者表示敬意。”
正是因为那种勇敢的坚守和不懈的追求,《草地》才得以继续办下去,才使这朵文学刊物中的奇葩放射出耀眼的光芒。1996年,在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等组成的“四川省报刊质量考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经过考评委员会的评比,《草地》在全省144种社科期刊中被评为质量二级期刊;全省地区级刊物的第一名。
创新思路,迎接挑战
迎着新世纪的朝阳,《草地》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平安跨入了新的千年,在世纪之交的路口,《草地》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时代发展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审美选择,文学期刊的处境在新世纪的开端依然举步维艰,阿坝的文学创作更是在低谷中徘徊。面对现有局面,时任主编的贾志刚同志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一是争取资金扶持,二是进行刊物改版,三是采取内外联动。随着《草地》经费的追加,刊物改版为大十六开,增加一个印张,封页全部改为彩印,与此同时集中编辑推出州内外作者的作品专页,大大增强了刊物的影响力。
特别是在2000年,从《草地》走出去的阿来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份荣誉,也让《草地》倍感骄傲。他的获奖不仅激发了编辑部编辑们的工作热忱,也给阿坝文学创作者打了一剂强心针。
2002年12月,在文艺界州政协委员的呼吁下,阿坝州文联恢复成立,同时召开了州第二届文联代表大会,《草地》不再由州文化局代管,归属州文联主管。
2004年,阿坝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文化扬州”战略思路;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藏族母语创作作家队伍,《草地》藏文版——《邦炯》于2005年复刊; 2012年,经文艺界州政协委员提议,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阿坝文艺创作基金得到落实。文学的春天又一次来临。在此期间,为进一步壮大阿坝文学创作队伍,《草地》还在各位顾问编委的关心支持下每年开办文学培训笔会和文学研讨活动,《草地》培养的作者谷运龙、龚学敏、牛放、周辉枝、叶星光、泽旺、晓鸿、阿郎、梦非、雯萍、雷子、羊子、张力羌、康若文琴、蓝晓、心垠、顺定强、塔双江、梦笔、静子等作家纷纷出书,创作出一批反映本土生活的新作品。苏拉、扎西措、王明军、胡海滨、泽让闼、王学贵、刘坤军、王望、远星、向瑞玲、唐远勤、刘期荣、韩玲、周家琴等新一批中青年作者逐步成长,阿坝文学事业日益兴旺。在这些作者中,雷子的诗集《雪灼》获得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谷运龙的《谷运龙散文选》、龚学敏的《长征》获四川文学奖、雯萍长篇小说《触摸》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周辉枝的散文、羊子的诗集《一只凤凰飞起来》、蓝晓的诗集《一个人的草原》、张力羌的报告文学《飘飞的羌红》等作品获得第三届、四届、五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作品奖。
面对好的机遇,《草地》的所有同仁不敢固步自封,信息时代的来临,办公自动化的实现,要求每一个编辑都要加强业务学习,特别是在网络文学强大的攻势下,编辑们没有惧怕,而是积极转变办刊观念,将刊物与网络结合起来,加强网络协作,加强各级期刊的联动。2004年,《草地》被中国万方期刊数据库收录。之后又先后被中国知网和龙源期刊网收录,实现了刊物面向全球阅读。
2006年开始,州财政局教科文科王懋军、郭菁等领导深入各文化单位调研,了解各单位办公设施设备,深刻体会到各单位办公条件的艰苦。回去后他们积极向上级相关本部门反映,随后,编辑部的办刊条件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转,办公条件焕然一新。在新的环境里,编辑部同仁不懈努力,《草地》办刊质量进一步提升,栏目设计更加合理,刊物发行更有力度,作者队伍稳步增长。特别是围绕国家大事和州内外重大活动,《草地》出版发行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刊、建州60周年特刊,旅游、林业、地税、诗歌等专号,开办了建国60周年、2008北京奥运会和各种创作采风笔会专页,在各界产生了极好的影响。然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逐步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即将深入的出版业改革,编辑部工作人员人心惶惶,有门路的编辑纷纷调到“稳固”的参公单位,没有门路的编辑就通过考试加入公务员队伍。当然,在剩下的人员中,有没办法离开的,也有真心实意留下的,他们愿意跟《草地》同呼吸,共命运,心甘情愿为《草地》和阿坝的文学事业默默奉献。
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编辑部领导一方面要稳定编辑队伍,招募人才,还要正确引导大家对改革的认识;一方面又寻找各种机会,就《草地》在阿坝州的发展中讴歌两个文明建设,积极有效地占领了社会主义文艺阵地,为宣传阿坝州的旅游和“抗震救灾”精神,推进“文化强州”战略,挖掘、弘扬、发展民族文学艺术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成绩向省、州部门反映,并将单位在改革中的实施意见积极向上级汇报。好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纯文学期刊,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文学期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承载的社会效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特别的关注,州委、州政府也从我州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了《草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并于2014年将《草地》编辑部再次确立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在《草地》35年的成长中,除前面提到的编辑,我们还要记住谢小林、杨琴琴、赵正兰、克九、曾晓鸿、张丹、蒲昊、周家琴、邬彦姝、石小迁等编辑和默默无闻潜心为《草地》搞好后勤服务的李运瑶、许红、严玉梅、苟丽莎、王晓玲、泽王龙珍等,他们都是《草地》这块文学园地的辛勤耕耘者。
《草地》借中国改革开放强劲东风应运而生,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阿坝走向全国,从高原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了宣传阿坝、描写高原、记载历史、承载时代、见证变迁、独具特色的文学刊物。
35年的《草地》是一面镜子,返照出阿坝大地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幅雪域高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出阿坝各族人民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草地》也将继续沿着前辈编辑开创的道路不断前进、努力,进步。当然,在今天这个时代,作为一本地域性的文学刊物,《草地》仍需要突破,需要创新。为此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以及我们的作者和读者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草地》杂志从创刊一路走来的所有编辑和工作人员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草地》的人们表示感谢,也希望我们的老编辑、老前辈和《草地》的作者、读者给《草地》提出更多宝贵意见,《草地》将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殷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紧密依靠广大的作者和读者,在改革实践中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将按照中央文艺座谈会的精神,脚踩坚实的大地,放飞想象的翅膀,求思辨,谋发展,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让《草地》这块土地更加肥沃,长出的秧苗更加强壮,开出的花朵更加艳丽璀璨。《草地》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定大有作为,《草地》必定迎来她的又一次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