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静 邓蜀阳 陈 纲 HUANG Haijing, DENG Shuyang, CHEN Gang
面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教学*
——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实践
黄海静 邓蜀阳 陈 纲 HUANG Haijing, DENG Shuyang, CHEN Gang
摘 要培养具有综合研究与创新实践能力、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建筑学科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向。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两个维度,基于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通过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团队协作意识、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跨学科;人才培养;联合教学
黄海静, 邓蜀阳, 陈纲. 面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教学——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实践[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6): 38-42.
当代建筑学科所面临的诸多建筑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已远远超出其传统的学科范畴,向着社会、经济、生态、技术等多个领域拓展[1]。“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思想在国外已经出现很多年,如斯坦福大学一直主张开展跨学科领域的“多学科教学与研究”行动[2]。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建筑专业人才,建筑学科的教育就应该以交叉与融合为目标,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整体设计的系统思维,全过程实践的协同意识,实现综合技能的规范训练和提高[3]。具体要求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复合型”思维与综合能力培养
由“单一知识”向“复合知识”转变,注重建筑知识的多维度拓展;通过对城市结构、经济政策、地域特性、历史文化、建筑更新、环境品质的多角度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2 “大建筑”概念与全过程实践
建立跨学科协作的“大建筑”概念,具备建筑、规划、景观的学科整合意识,掌握从建筑调研策划、方案构思到技术应用、规范表达的全过程设计训练;利用校企合作,在项目课题来源、企业参观实习、实践案例考察、企业导师参与等各环节,强调全方位的实践性教学。
1.3 “整体最优”的设计评价方法
基于城市文化与环境格局、建筑空间与生态技术的整体认知观,构建综合分析、判断与决策的设计评价体系;掌握建筑、结构、设备及经济管理的有效衔接、整体优化的设计方法,培养专业分工与综合设计、独立工作与协调融合的能力。
围绕基础知识强化与创新能力培养两个主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提出“2+2+1”本科教学模式[4],并以此构建三级进阶式教学平台:1—2年级为“基础性教学平台”;3—4年级为“拓展性教学平台”;5年级为综合性教学平台。毕业设计是5年级综合性平台的重要环节。
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毕业设计主旨是通过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5-6]。基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建了多元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图1)。一是“单一专业类型”:包括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以及跨地域、跨学校的“建筑八校联合毕业设计”;二是“多专业联合型”:包括跨学院、跨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建筑学部联合毕业设计”,以及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联合的“UC4联合毕业设计”。
其中,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从“横向拓展”(建筑—规划—景观一体化的UC4联合毕业设计),与“纵向延伸”(建筑—结构—设备—造价管理相协同的学部联合毕业设计)两个维度,构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创新思维、复合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教学以协同为目标,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7-8],整体最优的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建立起“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掌握建筑“全过程”的设计方法。
3.1 从“越界”到“跨界”
改变各专业固守自己的设计范畴,“就建筑谈建筑”的狭窄思维,重视毕业设计中整体思维、全局观念的培养。通过跨专业、跨学科合作,跨地域、跨高校交流,“校—企”联合指导等多元化的“跨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拓展与综合素养。
3.2 从“配合”到“融合”
改变各专业被动配合、各自评价的状态,强调主动思考、统筹决策。各专业学生组成设计小组,紧紧捆绑、融合在一起,从实习调研、基地踏勘、讲课指导、方案设计,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各专业学生都共同参与,保证设计目标、工作步骤、评价体系的一致性。
3.3 从“一元”到“多元”
改变传统毕业设计只重视本专业知识的训练,忽视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缺乏对毕业生去向多元化趋势的关注[9-10]。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改变单一的建筑设计训练,强调“大建筑”概念和复合性思维,实现多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
3.4 从“协助”到“协同”
改变建筑先行、其他专业协助设计的方式,“协同设计”要求所有参与人具有跨专业的敏锐性,拓展相关专业知识;并了解其他专业的设计内容、思路、步骤,建立协作平台、设计条件与协调机制,从而有效减少专业间的冲突和设计反复。
4.1 设计选题的综合性与协作性
结合建筑学科特点、行业发展和工程实践要求,设计选题强调前瞻、综合及实践性。一是考虑城市更新、旧建筑改造、文化遗产保护,注重建筑个体与城市群体、环境整体之间存在关系的研究,针对传统街区的继承发展、城市片区的改造创新的选题;二是关注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趋势,结合设计企业实际项目的选题,通过设计方案与建成项目的直观比较,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建筑功能及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图2)。
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有两类:一是建筑学、结构工程、给排水、暖通、建筑节能、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8个专业的建筑学部联合毕业设计;二是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3个专业的UC4联合毕业设计。无论哪一类型,选题都充分考虑各专业可参与性,保证项目设计的难易程度、图纸完成的精度深度,既满足各专业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又发挥联合教学的优势。通过集体商议、论证,共同确定选题类型、用地选址、功能内容和指标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任务书。
图1 多元化毕业设计教学体系Fig.1 diversified graduation design teaching system
4.2 Studio教学模式及协同设计
不同学校、各专业混合编组,分别组织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设计团队,采用Studio方式组织协同教学。教师团队集体研讨课题设置、编制教学计划、开展课题讲座、指导联合设计;每个教师不仅要解答本专业学生的疑惑,还要回答其它专业学生的提问。除各专业老师外,学院“校—企”合作基地的高级建筑师、工程师也作为企业指导教师直接参与教学[11],并组成毕业答辩小组;另外,还有外聘专家参与专题讲座,担任评图老师。学生团队采取自组织合作模式,从前期分析、概念构思到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全过程,所有专业学生都集体参与、讨论协商,共同构建一整套包括“建筑、规划、景观”或“建筑、结构、设备、管理”各学科专业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设计工作协作流程(图3)。
答辩环节也采取团队整体答辩方式,即各专业学生一起参加构成答辩小组,答辩过程采取小组长综述,各专业分别陈述、答辩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以小组整体效果为主要依据,并考虑个体在设计中的表现。因此,每个同学的最终成绩由“整体成绩”(答辩委员会给定)和“个体成绩”(本专业教师给定)按一定比例构成。
图2 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选题Fig.2 interdisciplinary joint thesis design topic selection
图3 团队协同设计流程Fig.3 team collaborative design process
图4 教学进程控制体系Fig.4 teaching process control system
4.3 教学环节统筹与有效控制
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涉及的专业多、工作量大、程序繁杂[12]。为此,课题策划、选址踏勘、师生动员、混合编组,实习安排、场地联系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都必须提前一学期全部完成。同时,设计过程中各专业需要不断进行沟通、协作、修改和完善,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设计实施和推进。因此在联合教学开始前,教师团队必须根据毕业设计时间以及设计工作流程安排,协商整个教学工作时间安排,确定主要时间节点,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进度表,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
教学进程的有效控制是联合教学成功的关键[13]。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提出“5—2—1”教学进程控制体系(图4):其中,“5”是指5个阶段环节控制,包括5个设计阶段(实习阶段、构思阶段、方案阶段、完善阶段、正图阶段)及5个教学环节(前期策划协同环节、方案构思协同环节、设计深化协同环节、中期评图环节、毕业答辩环节);“2”是指2个团队组织模式,包括指导教师团队(各专业的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外聘专家共同组成)及学生设计团队(各学校、各专业的学生混合编组);“1”是指1个全过程式教学。即,通过“5个阶段环节控制”,采用“2个团队组织模式”,完成从课题策划、协同设计到公开展示、反馈评价的“1个全过程式教学”。
4.4 开放性及多样化教学方式
教学团队采用开放性、多样化教学方式,包括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知识”讲座相结合,“集中式”设计内容授课与“定期性”教师团队例会相结合,分专业“独立指导”与多阶段“协同指导”相结合等。设计教学时,各专业指导教师不仅介绍本专业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方法,更着重突出本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与其它专业的协作内容和控制要点。
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时,也要求其他专业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共同优化设计;通过定期的教师例会和并不定期的各专业技术交流,及时解答学生设计中的疑问,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各专业图纸核对,图纸提交后,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完善设计(图5)。
4.5 多渠道教学交流与成果展示
灵活多样的教学交流是“联合模式”成功的保障[14]。除面对面的直接讨论,远程网络、公共账号、微信平台等各种现代化信息媒介手段被充分应用到联合教学中[15]。一方面,课题资料、实践案例、参考文献、图片信息等及时上传到网络资源平台,供学生下载参考;另一方面,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对毕业设计中所遇难题、进展情况进行随时沟通、讨论。多渠道的教学交流手段克服地域限制,促进了各高校、各专业间信息传递的快捷、高效。
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图形、文字、语言等各种方式,建立起专业间的信息共享与技术沟通。毕业答辩结束后,通过作业成果公开展示(图6),使联合教学团队的师生之间进一步交流、回顾,也是联合教学团队与其他课题组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开展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并对参与联合教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追踪,通过效果反馈,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跨学科联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图5 联合教学及答辩场景Fig.5 joint teaching and reply scene
图6 部分学生作业图Fig.6 the students’ design drawings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通过多种类型的联合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改变目前教学和设计的线性工作模式,打破各学科间壁垒,使各个学科参与者都能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协同工作,培养学生建立起多角度思维、整体化评价的概念;拓宽学科口径,提高了毕业生去向的多元化,是建筑教育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有益探索。
跨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既促进了各学科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全局意识和协作意识;学生完成图纸的深度和质量受到企业导师及外聘专家的好评,多份设计作业还获得重庆大学优秀毕业设计奖、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作业奖,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黄海静, 卢峰. 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C]//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编委会. 2014年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12): 31-34.
[2] 刘冬. 英美部分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及借鉴[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8: 20-24.
[3] 曹亮功. 从建筑职业看建筑教育[J]. 建筑学报, 2005(02): 76 -77.
[4] 卢峰, 蔡静. 基于“2+2+1”模式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 室内设计, 2010, 25(03): 46-49.
[5] 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其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学专业[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 朱小雷. 基于调查反馈的本科建筑学专业校企合作实习模式初探[J]. 南方建筑, 2014(01): 111-114.
[7] 刘长安. 多学科联合的研究性毕业设计教学探讨——以“生产性要素融入的绿色社区研究与设计”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06): 129-133.
[8] 许兆棠, 张恒, 汪玉祥. 整合教学资源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 206-208.
[9] 彭蓉, 丰燕. 联合毕业设计的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361-362.
[10] 王薇, 吴运法, 胡春.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3(02): 121-123.
[11] 黄海静, 卢峰. 建筑学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建构——以重庆大学为例[J]. 室内设计, 2012, 27(05): 58-61.
[12] 陈子辉, 董肇君. 高校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2(04): 59-62.
[13] 邓蜀阳, 龙灏. 联合中的跨界与多元——建筑学联合设计教学的启迪与思考[J].室内设计, 2013, 28(01): 28-32.
[14] 黄海静, 陈纲, 胡晓. 设计同行——基于网络平台的国际联合教学尝试[J]. 新建筑, 2009(04): 70-73.
[15] 陈琰, 徐东风, 常珊. “多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0(07): 49-51.
图片来源:
图1-4: 作者绘制图5: 作者拍摄
图6: 学生作业节选
(编辑:苏小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478);重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1201029):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改革实践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6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6-0038-05
收稿日期:2015-11-19
作者简介
黄海静: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cqhhj@126.com
邓蜀阳: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 纲: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Architecture Teaching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The Practice of Interdisciplinary Joint Thesis Design
Abstract: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e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compound talents with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ndependent work and team work ability. The “compound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 has been the goal of th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extensions,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has taken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int thesis design practic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students’integrated design thinking, teamwork,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base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Keywords:Compound Appli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Cultivation of Talents; Joint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