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大家庭

2015-07-27 08:10刀景龙
今日民族 2015年12期
关键词:景谷民族团结全县

文 / 刀景龙

景谷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大家庭

文 / 刀景龙

景谷总人口31.0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7%,居住着汉、傣、彝、拉祜、布朗等26个民族,其中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回族7个民族为世居民族。1985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景谷认真践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全县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景谷夜色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30年来,景谷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1.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县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2.22亿元,增长 72倍;三次产业结构从1985年末的 79.72 :11.43 :8.85调整到2015年的35.7 :43.7 :2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5年的417元增加到2015年的26976 元,增长65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1985年的0.1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 44.85亿元,增长408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353元增加到2015年的22090元,增长63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277 元增加到2015年的7491元,增长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5年的0.4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05亿元,增长40倍。

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362.5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996.85公里;10个乡(镇)的公路全部实现通畅;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为82.5%。城镇防洪设施基本建成,粮食灌溉得到有效保障,群众用水状况不断改善,一个集灌溉、供水、发电、防洪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体系已基本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不断完善,居民网络服务体验质量不断提升,3G网络覆盖不断扩大和优化,4G网络建设不断加快,电子政务得到长足发展。

3.特色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绿色工业快速发展。推动绿色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推动绿色工业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规划面积达66.68平方公里,促进了工业集群集聚发展。建成云景林纸9万吨技改、云景林纸年产3万吨生活用纸项目、景谷皓元种植有限公司黄精种植加工生产项目,启动建设中普生物质发电项目、景谷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日产3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截至2014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44.25亿元。非公经济发展迅猛,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34.34亿元,从业人员34822人。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3.07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12.77亿元。二是高原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2.7万亩,产量18万吨,全县人均有粮579公斤,粮食安全得到更加有效保障。畜牧业不断壮大,良种繁育、规模养殖不断扩大,生猪存栏32.02万头,出栏24.43万头;全县年肉产量2.1万吨,禽蛋产量0.16万吨,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作产业长足发展,蔬菜、茶叶、甘蔗、咖啡、橡胶、烤烟、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生物药业蓄势待发,充分开发利用景谷林下资源,对重楼、石斛、黄精等生物药材进行仿野生种植试验示范推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有农业专业合作社480户,注册资金104551万元,从业人员953人;茶叶、咖啡、橡胶、甘蔗、蔬菜、水产等全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截至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7.3亿元。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文化旅游、商贸流通、餐饮娱乐、金融保险等产业持续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6.42亿元。

4.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不断完善城镇规划、城镇空间布局,加快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常住人口从1985年的2.63万人增加到12.19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9平方公里,比1985年末的1.5 平方公里增加7.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1.2%,。

5.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协调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济发展及环境提升成效较为显著。一是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全县天然林管护面积达到159.24万亩,中低产林地累计改造14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72% ,建立自然保护区1个,即云南威远江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704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生态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二是节能减排水平全面提升,大力推进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矿山环境污染整治、重点江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单位GDP能耗下降2.98%。

6.社会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一是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14年小学入学率达99.53%,普通中学在校生达13553人,职业高中在校生319人。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建设完善。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个,病床床位701张,基本形成以县医院为龙头,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761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58200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1127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也在迅速扩大。四是扶贫攻坚成绩斐然,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五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2%。

市政建设

民族工作稳步推进

1. 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景谷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目标责任管理,与各乡(镇)和县有关部门签订《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书》《宗教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全县上下形成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乡(镇)和相关部门抓落实的民族宗教工作格局。

少年象脚鼓队

研究制定《县委 县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突出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关系和谐四大重点,统筹推进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教育振兴、民族干部培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工作创新六项工程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达到了基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本产业效益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团结和谐文明的基本风气全面形成。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作成效明显,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572万元,其他部门整合资金1.4亿元,通过扶持,达到“五通十有,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的目标,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增收产业得到培植,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到2014年共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12个、民族特色村3个。30年来全县受国家、省、市三级政府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2个、民族团结模范个人25名。

2. 强化宣传教育,维护团结稳定。在县委党校开设民族政策法规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讲座,加大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宣传教育力度。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常识课堂,并开展民族文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企业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指导各企业组织管理人员和职工认真学习《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清真食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文件资料。在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设民族宗教政策专栏、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建设少数民族信息平台。

全县有宗教活动场所90个,其中佛寺80个、清真寺5个、活动场所5个,信教群众5万余人。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修缮破烂损毁宗教场所,特别是景谷6.6级地震后,正在组织恢复修缮加固震损较大的72所宗教活动场所。建立经文古籍室1间,大量收藏和翻抄贝叶经、经书。选送僧侣到外地学习,开办宗教知识培训班,培养后续宗教人士;以季度为周期按时向宗教人士补助生活经费,确保宗教场所有人管,宗教文化有人传。

通过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民族团结教育等宣传册印发到各宗教活动场所,使信教群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中坚力量。同时,以节庆活动为平台,以宗教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周”活动;采取印制宣传挂历、宣传册以及向各村委会免费赠送《今日民族》杂志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民族团结和谐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增强民族凝聚力。

3.重视民族干部培养,提升民族干部队伍素质。县委高度重视民族干部培养工作,通过抓机制、抓培养、抓选配、抓管理,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成效明显。坚持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工作“三优先”的原则,即:领导班子出现空缺时,优先考虑;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在干部培养中,优先培养。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多部门参与,建立健全了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培养规划,加大培养力度,在招录用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过程中,划出相应的名额定向招录、招聘,并适度对少数民族放宽报考和录用条件。2014年末,全县共有科级干部543名,少数民族干部269人,占49.54%,其中:傣族110人,占20.26%;彝族120人,占22.10%。

独树成林

民族文化硕果频现

制定《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法治管理。完成85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民族民间传统口述文学名录等项目普查工作,申报省级保护项目11项、市级保护项目24项、县级保护项目50项。建立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展室,设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广泛收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民族文字古籍、民族器乐等传统文化产物,避免有价值少数民族物品的流失。同时,借助“泼水采花节”“火把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民族风俗、民族舞蹈、民族服装展示、体育赛事等活动,扩大景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了民族文化发展活力。全面打造“无量宝地·佛迹仙踪”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挖掘民族宗教传说及特色文化,将民族宗教文化融入市政、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彰显全县民族宗教特色,以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编撰出版了《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志》《景谷傣族》《威远梵印》《景谷民族民间图案集》《景谷民间口传文学连环画》等书籍,完成省级贝叶经抢救保护项目1个,建设市级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1个。

恢复重建井然有序

景谷6.6级地震及两次强余震后,造成全县民房、交通、水利、市政、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进入恢复重建后,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新家园”的总体目标,重点实施民房恢复重建、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减灾防灾体系、特色产业增收“五大工程”,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生态环境容量明显提升。截至12月6日,民房恢复重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8297万元,其中:全面完成41698户民房维修加固目标任务;民房拆除重建开工16752户,开工率100%,其中:完工15838户,占总数的94.5%,入住15768户,占总数的94.1%。截至11月8日,民生改善工程共421个单体项目,开工238项,完工83项,累计完成投资14879.13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共445个项目,开工34项,完工7项,累计完成投资28769.354万元。防灾减灾工程共45个项目,开工10项,累计完成投资3877万元。特色产业增收培育工程共37个项目,开工28项,完工1项,累计完成投资2693万元。其余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可以确保年底以前开工。

猜你喜欢
景谷民族团结全县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民族团结之歌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景谷无量宝地佛迹仙踪
小景谷:蓄势待发的后起之秀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