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行”这个道德学习的痛点

2015-07-25 20:04吴宏祥
中国德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情感

吴宏祥

实践是提高人品德素养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句格言: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古代荀子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他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住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住15%;但所亲身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住80%以上。经验必须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书本上的大道理或者知识如果直接告诉孩子,那还仅仅是一种“知识”,并不是孩子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不能成为孩子的的内在素质。

可见,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获得深刻的道德情感,才能真正引导他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才能逐步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并最终外显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这要求我们的品德教学要以“行”(践行)为中心,不断探索品德教学如何把空洞的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的途径,发现让学生把头脑中的道德认识外显为行为习惯的规律,建构一种“以行促学·以行评学”的品德课堂教学新模式。只有通过生活体验获得的结论,才有生命力,才更有教育意义,才有更高的附加值。

一、诱发道德情感

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意识,而情感是形成价值观的前提。举例来说,学生写作《我的老师》,如对某老师没有好感,他要么写文章时无话可说,要么文章内容充斥着对老师的不满。其原因虽然可能源于老师教育方式有失偏颇,但更多的还是思想认识有偏差。为此,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情感参与实践活动,在相关情感活动中提高认识。如,教学《生死不离》,由于今天的四年级学生对汶川地震基本没有印象,如果生硬地进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将学生引入情景,诱发学生同情之情,可先放映汶川美丽的画面,接着放映MTV《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画面中妈妈撕心裂肺地哭喊孩子的场面以及震后的惨景将学生带入了地震的情境,部分感情丰富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此时,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讨论如何抗震救灾才会有教育效果。

二、提升道德认识

为提升道德认识,可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提升道德认识。

一是课堂仿真性准行情境。学生正确道德认识的确立,不可在孤岛上进行,须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可见可感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思考,去辨析,去认识。如,教学《我想要,我能要》,可预先布置学生填写一张调查表,调查家里每月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并要求他们准备一张父母工作时的照片。

而教者课前也要摸排班级学生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父母工作的情况,再把上一课《有多少人为了我》的部分图片准备好。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最希望得到什么?为什么?对他们的愿望,教师不置可否。

接着,出示几张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表,在讲解家庭收入时,配以父母工作时的照片,让相关学生登台解说,重点突出父母挣钱养家的辛劳。在讲解每月支出时,突出每月花在自己身上的钱有多少。让学生明白:我们因为小,不能为家里挣一分钱,完全是消费者。再接着这样引导:问学生,刚才希望得到的东西哪些可以要,哪些可以不要。此时,教者让学生叙谈感受,最后深情地引导:同学们,了解了父母的工作,知道了父母的辛苦,当我们伸手向父母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让学生自由表达,叙谈收获,学生肯定明白:需注意量力而行,体谅父母辛苦。

三、训练道德行为

让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学生道德行为,需重视实践中的行动,生活中的运用,让课堂上的“准行”变成生活中的“真行”,让行为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中自觉而自然地外化为他们的道德行动。为此,要确立“立足课堂,延伸课外”的备课意识,依据品德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布置践行作业。比如组织学生走进朱东润故居,孩子们怀着对先生的敬仰,倾听着关于先生的生平介绍,被先生那追求真理、自强不息、执着进步的精神感动着。孩子们纷纷表示,要以朱东润先生为榜样,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勤奋学习。此后,便让学生利用双休日,为家乡的劳动者(清洁工、交警、超市职工等)送上一份小小的温暖,表示一份深深的慰问。

再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孩子们倒背如流,但又有几人能够真正感受劳动时的辛苦呢?“辛苦”两字在他们头脑中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到姚王镇王家堡村体验生活。到达目的地后,有的同学们顾不上系围裙,戴手套,就端着塑料筐,走进了玉米地里,和家长一起向农民学习掰玉米。平时在城里见到的都是玉米棒子,这次见到了长在玉米杆上的玉米,大家都觉得新奇,所以一到地里,就迫不及待地掰起了玉米。有的同学力气小,怎么掰也掰不下来,只好向一旁的家长求助。有的同学不知道在玉米杆上把包皮剥开掰比较省力,直接连包皮掰了下来,结果还要再剥包皮。看着别人端着一筐黄橙橙的玉米从田里出来,心里羡慕死了。难怪同学们在交流掰玉米的心得时说,今天长了见识,学到了不少东西,而最为重要的是,劳动实践让他们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此后,便要求学生开展“我来节约”的活动,形成自己节约的小故事。

四、评价践行能力

学生的品德这门学科学得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没有行,行得如何。为发挥评价对品德教学的导向作用、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我们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对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着眼于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调控功能,研究制定了《襟江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期末成绩考核办法》。评价体现了内容的实践行,主体的多元性。

一是学生自评。罗杰斯认为:“自我评价是使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一种负责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鼓励学生学会反思,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提高自我内省能力。

二是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评,注重引导他们克服偏见和个人喜恶,包容他人的缺点,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避免互相挑刺和指责,不要只注重结果,要注重活动态度和活动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学生互评可使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欣赏他人,更加清楚同伴和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己和对人。为了便于操作,各组成立由中队委和小组长组成的考评小组进行异组考核。对有争议的考核对象,实行举手表决制,少数服从多数。

三是教师评价。由于任课教师通常要教学几个班级的品德课,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明显少于班主任,因此对学生的了解没有班主任全面,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品行考核时,需要班主任配合评价。班主任要摈弃个人对学生的喜好,根据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和任课教师的评价,结合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用发现、平等和期待的眼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思品素质给予切合实际的评价。

在高年级,为了真实地观察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我们成立了“班级学习银行”,制订了学习银行“存款”和“取款”细则,公开招聘“行长”和“经理”,负责观察记录考评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料,为考评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是家长评价。品行考核的部分内容是与家庭有关的,比如做家务事,关心父母等。家长对这方面内容的考核最有发言权,所以家长必须参与考核。这样做,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对孩子给予直接的激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改进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家长了解学校品行考核的内容,自觉地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实践证明,以行促学、以行评学的实施,使品德学习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多方协作关系。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在行中学,可以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理解,形成积极、友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内驱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而“以行评学”体系中同学互评以及班主任、家长参与评价,可形成教育合力,构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真正起到激励和促进学生成长,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高艺菲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情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好学者贤
台上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品德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