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峰+常晋军
摘 要 中小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探索军训的新思路、新模式。继承传统文化,让军训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落实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法执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军训工作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和实践。
关 键 词 中小学生军训;国防教育;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江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中学高级教师;常晋军,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2015年,是我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国正式开展中小学生军训3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有必要仔细梳理一下我国中小学生军训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法理层面凝神思考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什么是学生军训?为什么要进行学生军训?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中小学生军训和基础教育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一、概念与意义
什么是学生军训?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在2007年制订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第三条给出了如下界定,“学生军事训练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组织的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以及与学生军事训练有关的其他活动。”
为什么要进行学生军训?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于2011年7月29日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是这么阐述的:“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要着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坚持不懈地抓好青少年的国防教育。”
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中小学生军训和基础教育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
二、历史与反思
在认真疏理完这些相关法律法规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我国最高决策层面上,一直是从大国防观、大教育观层面上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军训的。那么,为什么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生军训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呢?这得从三方面来看。
其一,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小学生军训工作的认识比较复杂,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虽然,我国很早就有军训思想。先秦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就相当于军训。一直到唐朝,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激荡着尚武精神,非常重视军训。但是到了宋朝以后,虽然游牧民族依然保有军训传统,汉族却逐渐走向“重文轻武”的文化路向,发展到极致后,竟然出现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民谚。宋朝以后民间流行的《神童诗》更是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校军训,也就逐渐废弛了。
这种社会观念,一直到清朝末年,我国不断遭到西方列强侵凌,才稍稍有所改变。康有为、梁启超等首倡学校教育中引入尚武教育。蔡锷、蒋百里进而提出军国民教育。风气激荡之下,清朝于1906年颁布《教育要旨》,正式将学生军训纳入学校教育。中华民国初年,学生军训一度受到高度重视。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弥漫全世界的反战思潮影响下,学生军训又迅速陷入停滞状态。直到1929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野心昭然若揭,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又开始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倡导学生军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影响,中华民国时期我国的中小学生军训,存在着相对严重的形式主义作风,敷衍塞责,应付差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也曾经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军训工作。可随着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周边局势的缓和,中小学生军训工作又被弱化。直到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以后,中小学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才又得到有效发展。
然而,由于我国已经有30多年没有过大的战争威胁了,民间“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化又有所抬头。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能从国防教育的思想高度去认识中小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认为军训不如上补课班重要,结果导致中小学生军训工作推动起来遇到较大社会阻力。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居安思危的古训,可是也有承平日久就刀放府库、马放南山的历史教训。如何让全体国民时刻不忘“忘战必危”的历史教训,尤其是牢记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造成的巨大创痛,时刻保持警醒,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履行爱国义务,是做好中小学生军训工作的文化保障。
其二,我国公民教育工作没有深入开展下去,导致中小学生没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没有把参加军训看作自己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思想上不太重视军训工作。
按照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来看,现代民族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我国依然处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公民教育,来有效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认同,让青少年在精神层面上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愿意承担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承担的国防义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严肃课题。
在世界现代史上,由于忽视军训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亡国的惨痛教训是有的。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被纳粹德国一举击溃,迅速亡国。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历史学家马舍夫斯基在《现代战争史·法国之败》中说:“欲战争必须教育民众,使其敢战而不畏战。国民教育为国家战备之要务。”
只有站在国防教育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指导我国中小学生军训工作,我们才能真正从思想深处将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起来,并且坚决地执行落实下去。
其三,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要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尚需时日。这是影响中小学生军训工作深入开展的深层次原因。
如果不能从思想深处加强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那么中小学生军训就很难让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建立在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定政治信仰基础之上。所谓“内化于心”,才能够“外化于行”。只有真正把中小学生军训和国防教育放在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去看待,我国中小学生军训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武装我们的下一代。
三、探索与提升
当前,我国对于中小学教育的育人目的,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立德树人,已经成为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最强音。中小学生军训,也迎来了最好的一次落实和提升的机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去积极探索中小学生军训的新思路、新模式。
第一,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尚武精神,让中小学生军训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的历史、现状及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基本的国防理论和军事知识,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并将少年军校的建设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形成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环境,让中小学生军训具有深厚宽广的社会文化基础。打通学科界限,不仅要注重我国国防历史的知识传授,还要努力挖掘我国国防文化的精神内涵,让中小学生短期的军训成果巩固深化下去,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一名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有国家就要有国防,有国防,就必须要有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基础工程,它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它所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因此,搞好国防教育意义深远。”[1]中小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实施途径,一定要深入研究,常抓不懈。
第二,积极贯彻落实我国关于国防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将中小学生军训放在我国公民教育的思想高度去研究与实践。
我国《教育法》《兵役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等法律,已经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中小学生军训作为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可增可减的,而是必须要常抓不懈的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在第四十二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开展国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作为我国专门的国防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更加细致地进行了规定。其中第十三条要求,“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
当前,有一部分小学和初中学段的学校错误理解上级文件精神,擅自停止了少年军校等课外军训活动,这是不合适的。国家出于要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善意,不主张在暑假期间举行军训,是为了让中小学将军训有机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是要取消军训。
其实,为了加强国防教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特意设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并于2014年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修订通过了《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这一切都表明,我国政府对于国防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第三,要在中小学强化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小学生军训工作放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和实践。
2013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下发过《关于全面提高学生军事训练质量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开展学生军事训练,是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是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各学校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国梦、教育梦和强军目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客观需求,把学生军事训练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实践育人要求、促进文明校园建设、训练储备合格兵员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军事训练质量,推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创新发展。”
2014年7月4日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修订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第二条明确提出,全民国防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眼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紧贴形势任务,丰富教育内容,突出教育重点,创新方法手段,推进全民普及,努力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为建设和巩固国防奠定坚实思想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全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联合出台的《二〇一四年学生军训工作要点》中,更是针对性很强地提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军地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统一协调落实学生军训所需兵力、场地、经费、装备器材。要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学校按照大纲规定组织实施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落实学生军训内容、时间和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军训育人功能,突出抓好国家安全形势和维护海洋权益教育,培育青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尚武精神。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学生军训宣传力度,扩大学生军训社会影响,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学生军训的良好氛围。[2]
当然,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发育特点,我们也要加强军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以便提高军训的有效性。对此,有学者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在小学的低年级,学生的年级普遍较低,身体心理状况都不适合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在这一时期主要是通过学习革命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和古代保家卫国的故事等来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进行适当的军训,在这个阶段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是各种爱好形成的初步阶段。在这一时期可以适当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学习武器装备知识,了解国内外的先进武器装备,来增进小学生对军事的喜爱。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最不稳定的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主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可以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对其进行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可以进行军事科学方面的学习,如激光武器研究、飞行动力学、纳米技术等,还可以开展基本军事理论的学习,如了解国防政治学、国防概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热情,建立科学系统的国防教育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3]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小学生军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方针,就一定能够把这项工作落实好,一定能让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进入规划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柳艳鸿.当前国防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惑[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45-46.
[2]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全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二〇一四年学生军训工作要点[J].国防,2014(4):71.
[3]念克俊.对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10(25):230.
责任编辑/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