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生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学什么?语文怎么教?语文怎么学?这几个问题一直令教师们困扰。现实中的语文课堂不尽如人意,并且在高考的桎梏下,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高中语文幸福课堂亟待建立。
我以为,语文老师应该用其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储备,独特个性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成长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本身素质,德才展示与威严并重,使学生在兴趣挖掘基础上愿意学,乐意学,最后主动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真正能让师生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课堂,即“幸福课堂”。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第一、“幸福课堂”是深入文本,挖掘幸福的课堂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与此同时,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高中语文课堂往往是重考分、轻能力的实践的课堂,并且语文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学校开设科目最长的学科,所以学生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幸福课堂”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挖掘有关幸福的材料,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感受幸福。教师要深入文本,在“平凡”的课文中挖掘不平凡的幸福。本人在《长亭送别》的课堂中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长亭送别》昨天分析了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赶赴长亭,有三个唱词,这三个唱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师:送心上人进京赶考是什么样的心情,送高考知道吧,省常中送高考,送中考都经历过吧,外国语用红地毯送。
生:哇。
生:没有。
师:后来,你们的后辈用的红地毯。你说说你们学校怎么送的?
生1:每个老师表演节目。
师:表演节目?什么节目?相声?
(生笑)
师:你当时是什么心情?
生2:太热。
(生笑)
师:你们中考送你们出征,除了热,还有什么心情?
生2:难舍难分。
(板书:难舍难分)
师:你呢?
(生用手指了几个同学)
师:你什么心情?
生:着急。
(板书:着急)
一个简简单单的送别场景,在师生的挖掘下不仅和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相关经历联系起来,并且能够让语文课堂在充满欢笑的同时,让学生体会送别的情感。其实,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送别的场景会经历过,或者看到过,但是有些时候学生轻易地忽略了。而这送别之情,是世间真挚的情感之一。
第二、“幸福课堂”是过程高效的开放式课堂
高中语文的“幸福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授课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课堂内容绝不局限于教材里的内容,而是博古通今,引入社会大文化的语文课堂,真正让中学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场所。这也就摒弃了传统语文课堂通过机械的、填压式的教学方法获得的成功和高分数的教学模式。
笔者教《窦娥冤》是这样谈话导入的:由爱情到亲情转到悲情、冤情,之间没有联系,为了配合《窦娥冤》,配合话剧节,今天讲《窦娥冤》。表演,要对人物性格揣摩到位。窦娥一上来指责天地,这是什么性格呢?应该属于一种反抗、刚烈,不屈的性格,自己是没有杀人,但是桃杌不分青红皂白,叛了窦娥死刑。现在窦娥没有办法,押赴刑场,执行死刑。死刑前痛斥天地,合情合理。封建社会女子对天地鬼神应该什么样?相当崇拜,深信不疑。窦娥这时候为什么指责天地,朗读一下《端正好》《滚绣球》。
著名的教育家谢利民说:“一堂好课的情趣外显形态是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从话剧节入手,学生自然有了兴趣。这样,不仅与学生的活动相结合,而且联系了生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封建时期人们对鬼神之说的深信不疑。再如,在教《报任安书》时,我联系了《鸿门宴》的座位图,来解释“南面称孤”;在解释《左忠毅公遗事》中左光斗受到酷刑后“面目焦烂不可辨,左膝一下筋骨尽脱矣”时,我结合了革命烈士的事件,让同学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不单单局限于书本,能够联系古今,联系社会来分析,来理解,来思考;在讲到《梅花岭记》中“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一句时,我也适时拓展了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奋不顾身劝降的故事,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了史可法死的影响。
第三、“幸福课堂”是生本的,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
生本课堂围绕“学”展开,是相对于师本课堂而言,它是学生本体、学位本位、学教合一的课堂。在构建“幸福课堂”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充分体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放飞想象,张扬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到课堂教学中来。如笔者在教《记念刘和珍君》时设计以下对话:
师:刘和珍和鲁迅什么关系?
生:师生。
师:中国讲孝,尊师也是孝。鲁迅称刘和珍为君,什么意思?称呼上讲,我哪天称王以安王以安君,吴彦栋,吴彦栋君,你们是什么感受?
(生笑)
生1:荣幸。
师:还有吗?
生1:立马高大上。
(生笑)
生2:平等。
师:如果你的同学王以安叫你吴君,讲平等。
(生表现出难受状)
师:为什么难受?
生2:不习惯。
师:为什么不习惯?
生2:为什么习惯?
师:实际上我叫你君,不见得是尊称,实际是对你提要求。王以安叫你君是客气,平等,君表示敬,鲁迅对刘和珍是用尊敬的感情来写,标题就用《记念刘和珍君》,你们高考成绩出来后,让我有机会写《纪念吴彦栋君》
(生笑)
与此同时语文的“幸福课堂”也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如在上课前发现学生在准备其他学科的考试,是这样开始的:
师:在看生物啊,要考试啊。
生:嗯。
师:上课。
生:起立。
师:你们除了考生物还要考什么?
生:数学。
师:啊,那么我们上课起立时要说生物数学好。
生:语文好。
(生笑)
师:有点心灵感应,以后我说同学们好,你们就说语文就是生命,高考生物不是你们的生命。语文是你们的生命,我们今天开始,不要讲老师好,就讲语文就是生命。
(生笑)
师:同学们好。
生:语文就是生命。
师:谢谢。
上课之前,同学们在看生物,而老师可以幽默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与此同时,将语文就是生命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在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老师将“语文就是生命”的理念浸润着学生的灵魂。
第四、“幸福课堂”是幽默、智慧、积极的课堂
教师几句幽默的话语能调节紧张的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畏惧感顿消,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愿意与教师配合。学生活动积极了,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讲课便如顺水行舟。
中国有一句古话:“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假如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假如能够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
第五、“幸福课堂”是坚守文本、编者、作者、教者、学生五位一体的课堂
编者的意图要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与《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既要落实编者的意图,又要适合学生读解的心理。文本、编者、作者、教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为合五而一的信息传递、接收、反馈的系统。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赋予了文学作品以意识,把自己的观念注入作品,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思想。在《想北平》中,笔者把老舍笔下的动中有静、自由的北平与老舍温和平淡的性格比较;在《赤壁赋》教学中,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把苏东坡豪放洒脱乐天的性格与文中由乐转悲,最终从悲伤中走出的心路历程相对照……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解活动,自由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在课堂上要反复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有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快乐,语文不存在对与错,关键是要讲出来,要注重体验,发挥联想,不必有压力,要学会幸福、快乐地学习语文。因此老师始终要注重营造平等和谐、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
第六、“幸福课堂”是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堂,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的同时更多是“授人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的第一段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苏教版高中的课文内容安排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继承与借鉴。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有这个意识,就可以宏观分离出教材的价值及内容取向。这样情况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悟和捍卫人文精神。
教师在传授工具性知识时,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倘若一位语文教师平时的教学中只是全身心投入到押考题上;倘若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析文章的阅读技巧就像主刀医师懂外科手术一样脉络分明;那么,我们分明就看到了语文教育的悲哀。
倘使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一直用自己的灵魂深爱学生,培养学生,人人能够把语文当做生命,时时向往语文的“诗意栖居”,那么我们的课堂首先是学生的“幸福课堂”,同时最终也是自己的“幸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