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切入点 提高阅读有效性

2015-07-25 15:14唐红松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切入点枸杞苏轼

唐红松

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然而许多课堂教学却成为了语文教师的独角戏、教参的传声筒。教师依据教参分析,按部就班地把权威的文本解读灌输给学生,教学任务虽然完成,学生却依然缺少体验。这样的阅读教学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没能从学生出发,忽略了学习主体的存在。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吃透教材,备文本,更要了解学生,备学情。为了寻找文本与学情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教学切入点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突破口,是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找到文本与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良好的结合点。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就能较好地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理解主题,达成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最终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寻找教学切入点的几种方法。

一、从图片切入

图片不同于文字,非常直观,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选择恰当的图片对于引出教学的课题很关键。在教白居易的《观刈麦》一文时,笔者投影了一张几个农妇捡拾麦穗的画面。这是一幅油画,描绘的是农人收获麦穗的情景,不由得使人想到收获的喜悦。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体会到一种怎样的心情。学生从常理出发,会想到“丰收”“喜悦”等词。我由此切入课文:“然而,在《观刈麦》中麦子成熟的季节,诗人笔下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从中你又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很自然地进入了文本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很快体验到诗中农人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不一样的心情。正是因为以图片作为切入点,课堂阅读教学变得集中而高效。

二、以实物切入

语文课最忌讳枯燥的讲解,而古文的教学需要反复串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关键。于漪老师在上《卖油翁》一文时,事先准备了一枚铜钱,在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就给学生出示这枚铜钱。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既体会了“沥”字的妙处,又赞叹老翁的技艺精湛,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同样,笔者在教《三颗枸杞豆》一文时,课前准备了三颗枸杞子,上课前出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构杞豆的了解。大家都认为枸杞子很普通,能用来泡茶。学生说完之后,我自然引出课题,并说:“这三颗枸杞豆对我们来说确实很普通,但对于文本的作者来说却是启示他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课文学完之后,我再次出示课前展示的三颗枸杞子,问学生:这还是普通的三颗枸杞豆吗?这样的教学切入,使得学生对文本印象深刻,课堂阅读教学效果明显。

三、以问题切入

课堂教学环节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处决于问题的设计。无论课堂教学怎样变革,有一点是始终贯穿课堂,即“问题驱动”。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好的问题设计。有的课堂碎问题太多,课堂教学显得凌乱,学生把握不住文本思路和主题。有的课堂缺少问题,老师一言堂的比较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深入地思考和探究。这都会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佳。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问题是把文本引向深度阅读的关键。在教《三颗枸杞豆》一文时,我为了突破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初次遇见三叔“我”感到很怪异,后来才明白三叔原来是身患癌症,临死的人对于世界上的一草一木总是很留恋的,请你找出前文哪些地方为揭示三叔得了癌症、留恋世界埋下了伏笔?

课堂上学生很自然准确完整地找出了文中人物相关细节描写的语段。在教学的第二大环节中,我让学生阅读“我”与三叔的第二次相遇,设计的问题是:

当“我”再次遇到三叔后,“我”对三叔又有怎样更深的认识呢?

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很快找到相关语段了解了三叔凄苦的一生,加深了对人物的感悟,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情感进入高潮,达到共鸣,学生受到很大触动。接着我顺势利导:理解三叔送我“三颗枸杞豆”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学生从而很自然地理解标题的含义、小说的主题。

四、从写作背景切入

古诗文的语言大多凝练,诗人的情感表达有时比较隐晦。不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就很难理解诗文表达的真正情感内涵。“知人论世”是品读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带有时代印记的诗文,有了背景的交代,学生就能比较快地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笔者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让学生感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心境,学生的回答比较肤浅,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很难有深入的体会,另一方面学生对苏轼的人生经历缺乏了解,很难走进诗人的内心。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理解“闲人”的真正内涵,我给学生投影了文本的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王安石担任宰相,推行变法。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得不辞官离京。后来因为“乌台诗案”,苏轼遭到诬陷,被迫入狱。先后一共坐牢100多天,好几次都面临砍头的危险。后来经过多方的努力和朋友的保荐,终于获救出狱,随后被贬到黄州,做着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由于薪水相当低微,苏轼就带领着家人在城东的一处坡地开垦种田,以维持生计。

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学生对于作者苏轼的人生经历有了切身的体会,自然能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既有与好友悠闲赏月的欣喜,又有被贬之后壮志难酬的悲凉,更有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有许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应该厚积薄发,深入、全面地研究文本,多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切入点,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做到课堂教学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甚至高效。

猜你喜欢
切入点枸杞苏轼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从善如流
采枸杞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枸杞到底是怎么养生的?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