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丽梅
云龙县宝丰是大理州境内知名的古镇,古称“雒马井”。古镇坐落在批江河畔隆起的山坡上,依山傍水,民居依山形构建,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就像是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宝丰是云龙县古代八大盐井地之一,建置较早,从明朝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起至民国初年,一直作为云龙州的州城和云龙县的县城,历明、清、民国三朝,延续了300多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宝丰都是云龙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宝丰成为云龙县文化遗存最多的古村镇。
由于澜沧江上功果桥水电站建设,将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功果桥、小铁桥整体搬迁到宝丰古镇前的沘江上,更让宝丰成为大理州的文物荟萃之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有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还保存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宝丰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
宝丰浓厚的文化底蕴,按云龙乡间的说法,是一个有“文墨的地方”。著名的白族教育家董泽先生就出生在这里。董泽,字雨苍,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创办云南大学并首任校长,是云南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有“云南高教之父”的美誉。先生晚年还变卖田产,在宝丰办了大理州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家乡人都尊敬他,称他“雨苍先生”。宝丰乡现已将董泽先生故居建成博物馆,博物馆大门有白族学者张文勋教授撰写的楹联:“东陆钟灵高教兴滇先行者;宝丰毓秀桔坛席珍第一人”。对董泽先生的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宝丰董泽故居博物馆现在已是到古镇的人必到之地,人们至此,可参观故居一进五院的白族建筑,了解董泽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古镇的风土民情。
接本主回村过年,是宝丰古镇春节间最大、最隆重的民俗活动,已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白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宝丰古镇处处充满着浓浓的节日气氛,石板铺就的街道扫得千干净净,沿街家家户户的大门都贴满对联,有些还在门楣上悬挂大红灯笼,在门两边竖起一对对红色高香,在香烟冉冉,雾霭迷蒙中透着鲜红的喜气。过去村中有几位老人过年都喜欢撰写白语对联,记得有一家门上曾写有“西西滑滑夷细益;威威尼尼过则挖”。意为“喜喜欢欢穿新衣;热热闹闹过春节”。这副对联让我记起小时的事,那时生活还不富裕,但是每家在腊月就要做好小孩过年的衣服,衣服做好后,大人仅让你试一下是否合身就紧藏在箱子中,到了三十晚上才将新衣拿出整整齐齐地放在小孩的床头边,初一早上起床才打扮一新。所以,过年穿新衣是儿时最大的快乐,也是最记得住的乡愁。“小城故事多”,春节是乡间事情最多的时节,各种活动一个紧接一个,而接本主,是小镇居民集体的民俗活动,它把春节的热闹气氛推向新的高潮。
宝丰白族信奉的本主号称“三崇建国鸡足佑民皇帝”,俗称“三崇老爷”,群众一般又直称“老爷”。听村中老人讲,本主原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叫王骥。王骥领兵三征麓川时驻兵在云龙漕涧的嘎窝村并要在此地筑城,嘎窝村的人害怕筑城会占去他们的田地,就在敬献给王骥的羊肉中放毒,毒死了王骥。王骥三征麓川是为了平息麓川土司的叛乱,是为了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所以死后被明朝封为云龙本主。查阅历史,知道明朝三征麓川,是发生在明朝正统年间三次出兵征讨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叛乱的战争,这是公元15世纪初期发生在云南的重大历史事件。《明史·云南传》记载有:“命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总督军务,都督同知宫聚佩平蛮将军印,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官军、土军十三万人讨之。至是王骥三征麓川矣”。麓川宣慰司三叛三平都因有缅甸的支持,所以王骥第三次征麓川时就一直打过伊洛瓦底江,立石江边为界,并盟誓说:“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所以,在宝丰本主庙大门的楹联写有:“石烂江枯,万里留将军誓命:松苍柏老,千秋媲丞相祠堂”。王骥三征麓川后即回到京城,83岁时病故于北京,被明朝追赠“靖远伯”,谥号“忠毅”。而传他死于云龙漕涧仅是为了纪念他的一种民间传说,在漕涧仁德村至今还立有王骥的衣冠冢。
接本主白语称为“佳危”,汉语称为“接佛”,是在过春节期间将本主接回村内过年的一种民俗活动。白族中将所有的宗教神祗都统称为佛,又因“佛”与“福”同音,所以“接佛”就是“接福”,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后,本主会赐福给村民,接本主也是给白已接来福气。据古镇的老人介绍,“接佛”很早就有了,大概是起于明朝时期,“文革”中断后,到2008年才重新恢复。
接佛活动要进行三天,从正月五日开始到初七日。正月五日从本主庙内将本主接回镇内,称为“佛出门”,本主接回来后要在镇内的园上、街心、下营、刺冲4个片区内轮流供奉三天,到初七日下午才将本主神像送回本主庙,称为“佛回坛”,并要在本主庙内举行“回坛会”的集体性祭祀后才算结束。
正月初五的早上,一大早我就来到古镇,整个古镇似被“冰冻”一样,突然间中断了春节应有的喧嚣与热闹。昨天还遍布满街的鞭炮屑不见了,干净的街道用清水泼洒过后撒上一层厚厚的青松毛。各家在门前点上高高的大香,摆上供桌,桌上供品琳琅满目,有鲜果、糖点和一对硕大的面鱼。除这些摆设外,很少见人在街上,就是有也是匆匆而过,那些满街打闹放鞭炮的小孩不见了、悠闲散荡的狗也不见了,只有渐渐升起的太阳,把一缕缕柔弱的光撒落在街道上,古镇显得是那样的严肃与寂静。
约在上午9点钟,占镇北面狮山岭岗上的本主庙前,传来了喧天的鞭炮声、锣鼓声和唢呐声.紧接着一队队接本主的队伍走出庙门绕行在进镇的山道上,最前面是一对直幡,上书:“将军誓命喜耀腾龙气韵;古镇逢春欣呈赤子心怀”。后是一对唢呐手、锣鼓,其后是一位老人端着香炉,后是本主、娘娘,盐井龙王及娘娘的牌位,再其后是灯笼、旌旗旃幡,旗后才是四人抬的大轿子二乘,前是本主、后是本主娘娘。本主轿后是手持木鱼、念珠的诵经队伍、后是各家扎的花轿,轿中坐着小孩,其后才是各种娱佛的歌舞队。各家白扎花轿,让小孩坐在轿中参加接本主,寓意经过这种活动后小孩能在本主的保佑下清吉平安,早成才。彩旗飘弋,鼓乐震天,古镇又恢复到以往的喧嚣热闹中。
队伍在街巷中缓缓行进着,称为“御游”,寓意本主在“视察”古镇。在队伍经过门前时,家中老人率全家持香火跪拜恭迎,口中喃喃祷告说“福临门,福临门”。“御游”结束后,队伍到镇前的广场,将本主像供在彩棚内,先由镇中德高望众的老人代表全镇全体居民进行祭祀,祭祀结束后举行娱佛的龙灯、歌舞表演。到下午,由园上、街心片将本主像接往街心彩棚中,供片区内的各家居民祭祀:第二天下午,下营、刺冲片又将本主像接往本区的彩棚中,供本片区居民祭祀;到第三天下午,将本主神像送回本主庙中,再举行全镇集体性的祭典——回坛会,三天的接本主活动才结束。在将本主接回各片区供各家祭祀时,前来祭祀的各家都要用“三牲大祭”,有求财、有求子嗣、有求家道平安,事无巨细,都纷纷向本主诉说,因相传将本主接回家时的祭求是最为灵验的,所有祀诉都会“有求必应”。
宝丰古镇的接本主活动,让本主走下了神坛,走出殿堂,回到人间。这时,平时威严的本主已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而更像是各家各户中的一位慈祥的老人,他与人们一道共度新春佳节,与人共乐,普降吉祥。满镇飘渺的香烟,不时传来的鞭炮声、锣鼓声、高亢的唢呐声,都告诉你,古镇正处在一片人、神共乐的海洋中。
编辑手记:
本期重点推出两座一南一北的城。巍山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以其古朴、宁静、悠远而又充满世俗的烟火气而使人感到气定神闲、安之若素。经过岁月的沧桑,东南西北四座城楼尚存拱辰楼和称之为“印柄”的星拱楼,弥足珍贵,本文以优美的笔调极为详尽地写出了古城的历史,极为耐读。北边的城是洱源老城,俗称“热水城”,“热水”与洱源人生活息息相关,作者以一颗温暖善良的心回溯自己的小城岁月。鹤庆黄龙潭是一方精致的水景,本文也很精致。水目山曾是初建于1300年前的禅林,历史上高僧倍出,还有数量在西南堪称第一的“北岗塔林”,其悠远的佛教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南涧拥翠乡长虫街的“迎高台”,将中原汉地的民俗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云龙县宝丰古镇的本主,却是明朝的兵部尚书王骥,由此可见汉文化对边地文化的渗透,这两篇关于民俗的文章颇有趣味,从旅游的视角来看,具有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