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庆 张 雁 赵小宁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18)
泄洪洞位于大坝右岸,洞线从右岸山梁穿过布置成一条直线,泄洪洞主要由进口段、塔身段、洞身段和出口段四部分组成,全长437.5m。泄洪洞洞身全长384m,圆拱直墙型,断面尺寸4.5m×5.8m,采用C30钢筋混凝土衬砌,厚度0.6m~0.8m。0+010m~0+130m即坝基帷幕灌浆线后15m衬砌厚度为0.8m,0+130m~0+315m洞身段直墙、顶拱衬砌厚度均为0.6m,底板衬砌厚度为0.8m,在0+315处隧洞比降由1∶50变为 1∶8.0,0+315~0+384段衬砌厚度均为0.8m。洞身钢筋采用双层钢筋网片,主受力筋为φ22,构造筋采用φ12,钢筋间距200。
洞线表层覆盖主要为Q3eol黄土,厚度5m~55m,进出口基岩出露,洞线主要穿越岩性为T3w及J2y2砂、泥岩,强风化厚度3m~5m,较破碎;弱风化岩体较为完整。
泄0+000段~泄0+040段及泄洪洞出口泄0+315段~泄0+384段地质条件较差,围岩覆盖厚度较薄,泄0+040段~泄0+220段洞身为泥岩夹层,初步确定在0+010~0+220和0+315~0+344段采用20a工字钢支撑进行支护。洞身全段采用10cm厚C25砼喷锚支护,洞身顶拱部位设置系统。
0+010 m~0+130m即坝基帷幕灌浆线后15m和0+315以后衬砌厚度为0.8m,0+130m~0+315m洞身段直墙、顶拱衬砌厚度均为0.6m,底板衬砌厚度为0.8m。0+010~0+220和0+315~0+344段采用20a工字钢支撑进行支护,其余段采用锚喷支护。0+130之后洞顶设置排水孔,采用全断面固结灌浆,顶拱120°进行回填灌浆。回填灌浆采用水泥砂浆,灌浆压力0.4MPa,固结灌浆采用水泥浆。
泄洪洞0+300之前每隔10m设置一条环向变形缝,0+300~0+315每隔7.5m设置一条环向变形缝,0+315~0+324设置一条环向变形缝,0+324~0+384每隔10m设置一条环向变形缝。
在2014年11月18日业主组织管理人员对泄洪洞进行检查时发现洞内有裂缝。12月8日采用钢尺对裂缝进行测量和统计,当时洞内温度为-3℃,发现裂缝共计44条,37个浇筑段除1和34浇筑段没有裂缝外,其余基本每个浇筑段均有裂缝,其中 7、8、12、16、18、20、22、27和 29这 9个浇筑段2条裂缝。裂缝一般发生浇筑段4m~6m的位置,缝宽0.1mm~1.8mm不等,形状除单侧裂缝6条和双侧裂缝4条以外,其余均为环向裂缝。
在发现裂缝后,组织人员对裂缝进行前后3次对比观测,各测观测结果及对比情况详见下表1。
泄洪洞施工从2011年11月开始至2012年末结束。洞身开挖从进、出口向中间进行,从2011年11月开始,2012年3月底全部贯通。洞身衬砌由0+010~0+307.5依次施工,从6月21日开始,9月14日结束,基本每隔3天进行浇筑;0+361.06~0+307.5从10月1日开始,11月1日结束;最后在11月13日进行0+000~0+010段浇筑。
表1 各次裂缝观测结果对比表
表2 施工时间与裂缝情况对比表
根据泄洪洞地质编录情况进行统计,该泄洪洞施工时超挖情况较为严重,平均超挖30.9%,其中进出口段(0+175上游和0+310下游)超挖比较严重,一般为35%以上,中间段相对来说超挖比较少,一般为20%左右,0+240~0+270超挖控制在5%左右。
根据泄洪洞灌浆资料显示,泄洪洞固结灌浆从2013年4月22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共计历时1.5个月。灌浆压力为0.4Mpa,浆液水泥配合比0.3kg/L,其持浆量根据固结灌浆的长度和范围差异较大,一般情况下进出口段持浆量较大,中间段较少。根据孔序不同,一般二期孔持浆量少。回填灌浆从2013年4月2日开始至4月19日结束,共计历时18天。灌浆压力为0.4Mpa,浆液水泥配合比1kg/L,其持浆量根据固结灌浆的长度和范围差异较大。
根据施工单位提供每个浇筑段的施工日期进行对比,详见表2。
从表上可以看出,裂缝多发生在7、8、9三个月,且这几个月裂缝宽度与条数明显大于其他几个月。因此可以看出泄洪洞裂缝与施工时间有关系,且随着温度变化裂缝宽度也发生变化。
施工时平均温度约为20℃左右,加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水化热温度,造成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内部温度较高,而在冬季,洞内温度达到零度以下,浇筑时与冬季温差大于30℃。在设计时,洞身结构计算采用断面法计算,未考虑纵向温度应力变化,加之施工时未进行温度控制措施,因此温度应力是造成泄洪洞裂缝的主要因素。
根据施工阶段地质编录资料,整个泄洪洞按照基岩等级共分为四段,0+000~0+014进口段为基岩斜坡可直接开挖。洞室围岩强风化砂岩夹泥岩,属极不稳定Ⅴ类围岩;0+014~0+080洞身段,洞顶侏罗系弱风化泥岩夹砂岩,属极不稳定Ⅳ类围岩;0+080~0+270洞身段,洞顶及洞身为侏罗系弱风化泥岩,岩体较完整,属极不稳定Ⅳ类围岩,;0+270m~0+340m洞出口段,洞顶及洞身为侏罗系弱风化泥岩、砂岩互层,围岩厚4m~11m,岩体较完整,;0+340~0+384洞身明挖段,基础位于弱风化泥岩及砂岩之上,开挖坡比1∶0.75。
洞身为Ⅳ类砂岩,有7块,其中裂缝9条,平均每块1.3条;洞身为Ⅳ类泥岩,有19块,裂缝25条,平均每块1.3条;洞身为Ⅳ类砂岩、泥岩互层,有7块,裂缝8条,平均每块1.1条,明挖段4块,裂缝2条,裂缝较小。从以上可以看出,裂缝与施工方式有关,与地质情况有一定关系。
隧洞裂缝原因采用泵送混凝土,其水灰比比较大,容易产生混凝土干缩裂缝,加之衬砌完成后未及时进行回填灌浆,混凝土干缩时无基岩进行约束,因此易造成混凝土拉裂。
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8份施工过程的混凝土试件抗压试验成果来看,其抗压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单位提供了C30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抗冻试验报告。目前缺少施工实际配合比资料和其他试验成果资料。泄洪洞裂缝可能与原材料有关系。
泄洪洞混凝土浇筑在2012年6月~11月进行,固结灌浆和回填灌浆在2013年4月~6月进行,时间相隔5个月至1年时间,时间相差较大,其裂缝原因与支护后为及时灌浆有一定关系。
在设计中按照规范设计分缝一般采用10m,在32、33两个浇筑段中分缝采用7m,在此两个浇筑段中均存在环向缝(37-1、37-2),与10m分缝相同,因此泄洪洞裂缝与设计分缝10m太长关系不大。
经过调查,在目前已成的与该水库地质条件相近、施工工艺相同的陕北几座水库的泄洪洞和输水隧洞也出现裂缝问题,经过调查裂缝的发生由温度应力、水泥用量偏大和后期养护不及时等多种综合因素造成。
由于泄洪洞裂缝发生的比较有规律,一般发生在每个浇筑块的4m~6m位置,仅有极少数发生在3.5m~3.7m位置,因此本次分析任务可以排除操作误差和个性问题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泄洪洞裂缝成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裂缝与混凝土浇筑时段有关,夏季施工裂缝较多,冬季施工裂缝较少;温度应力是造成泄洪洞裂缝的主要因素。
2)地质原因有可能造成洞身裂缝;
3)隧洞裂缝可能与原材料有关;
4)裂缝的发生由温度应力、水泥用量偏大和后期养护不及时等多种综合因素有关。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