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翔飞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24)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是解决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水资源紧缺矛盾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输水线路全长158.075 km。输水线路工程由总干线、南干线、联结段和北干线四部分组成。北干线由下土寨分水闸向东行经大梁水库至中沟湾后,铺管道沿平鲁、朔州市、山阴、怀仁至大同市。输水线路的地质情况,对管线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构造形迹上来看,魏家窑担水沟的隐伏断层对北干线2#隧洞倒虹吸输水线路存在着直接影响。由于断层被第四系物覆盖,地质、钻探均无法确定其准确空间位置,这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查清隐伏断层空间分布情况,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物探主要是利用物性差异来解决地质问题的。自然界不同的岩石导电性能是不同的,不同的岩性地层导电性能也是不同的。地壳物质的组成从岩石成因上可划分为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它们的电阻率大小有较大差别。从表1[1]可看出,火成岩和变质岩的电阻率在102~105Ω·m范围变化,沉积岩在100~105Ω·m范围变化。岩石经过长期的地质构造运动作用、风化作用、化学作用、温度变化及水因素等影响,改变了原生赋存状态,电阻率值又会逐渐变小。岩石及地层的电阻率大小,决定了在向地下供电时,电流线的空间分布状态。通过测量两点间的电位差和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地层的电阻率。
表1 常见岩石电阻率分布范围表
那么,如何确定空间两点间的视电阻率大小呢?图1为点电源电场。假定在地表,通过点电源A(+I)和B(-I)向地下供电,那么在M、N点分别形成的电位为UM和UN,在M、N两点间形成的电位差ΔUMN(其中k为装置系数)。
视电阻率
图1 点电源电场
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实际上与地层视电阻率测定原理相同,它集中了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特点,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丰富的地下信息。电剖面法是各电极间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沿着测线移动并逐点观测和计算出视电阻率ρs值,其测线上的各个测点探测深度基本一致,反映了测线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电断面特征。电测深法是测点固定,电极间距离按照一定规律由近到远不断变化,从而测试固定点位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ρs值,反映了测点处不同深度范围的视电阻率特征。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将原来人工布置的4根电极,改为一次性布置60根电极(或更多根电极),通过转换电极箱达到供电极距和接收电极极距的转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采集量。目前,高密度电法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数据采集。从装置来讲共有13种电极排列方式,分为固定断面扫描测量和变断面连续扫描测量方式。本次采用的α2排列为固定断面扫描测量。图2为α2装置数据采集示意图。
图2 α2装置数据采集示意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测量断面为倒梯形。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测量时,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一条剖面线;接着AM、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MN始终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
国内外开发了各种不同的高密度电法反演软件,本次使用的二维反演程序是RES2DINV,它是基于圆滑约束最小二乘法[2],其方程为:
式中:J——偏导数矩阵;
J’——J的转置矩阵;
u——阻尼系数。
fx——水平平滑滤波系数矩阵;
fx’——水平平滑滤波系数的转置矩阵;
fz——垂直平滑滤波系数矩阵;
fz’——垂直平滑滤波系数的转置矩阵;
d——模型参数修改矢量;
g——残差矢量。
反演程序使用的二维模型把地下空间分为许多模型子块,然后确定这些子块的电阻率,使得正演计算出来的视电阻率拟断面与实测拟断面值相吻合。
对于采集得到的大量数据首先要进行数据预处理。采集数据时选择的采集层数少,供电极距较短将得不到深部数据;如果层数多,虽可以获得深部数据,但随着供电极距的加大,一次场电位差将会越来越小。当游移电流干扰或有激发极化效应时,将会使电阻率出现负值,这就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预处理的一般步骤是:①对电位差小于3 mV的点舍弃后,用周围4点平均代替;②对于同一层电阻率数据,出现单点远大于或小于相邻点数据,应将该数据剔除后,用左右相邻的4个点平均值代替;如果连续出现2个点远大于或远小于相邻点数据,剔除应斟酌处理;如果连续出现3个点(或更多)远大于或远小于相邻点数据,应予以保留;③电阻率为负值的点一律舍弃。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位于吕梁—太行断块云冈块坳西北部,西部与偏关神池块坪相邻。从区域地质构造形迹上来看,大同至朔州区间分布有多个断裂带。构造线方向最为显著的是北东向、北北东向构造,其次是南北向构造。区内最大的断裂构造为山前大断裂,在北部大同至山阴断裂(口泉大断裂)走向N30°~45°E左右,倾向SE;在南部山阴至朔州断层由走向S50°E、N40°E、近WE、N10°E、N30°E五条断裂组成,展布呈“S”型。2#隧洞倒虹吸输水线路所在的魏家窑担水沟断裂走向近WE,西起平鲁县,向东经魏家窑、大平易,直至朔州市神头一带,长度30 km,为正断层。在勘察区域被第四系物所覆盖,为隐伏断层。
为了查清隐伏断层的具体位置,我们在魏家窑村东的担水沟中布置了高密度电法剖面。沟谷为近南北走向,宽100~250 m,地表为耕地,沟中有小溪。从地形特征来看,地表平整,适宜作电法勘察工作;从地电条件来看,沟中溪水的常年渗透,使岩石中大量含水,导电性能良好。
(1)高密度电阻率反演结果
图3是距离起点120~420 m电阻率反演地电断面图。为了突出浅部地电断面特征,纵向采用对数坐标,横向采用算术坐标。从图2可以看出,经过反演后地层视电阻率断面基本呈层状分布。左部地层成倾斜状,右上部地层成水平状,推断有断层通过。
图3 电阻率反演地电断面图
图4 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
(2)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特征
图4为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
从图4中可以看出,断面分成左右两个区域。左侧视电阻率为10~50 Ω·m,相对于右侧较高,而且等值线密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构造应力作用,软的地层变形被挤压成破碎状,视电阻率表现为低阻特征,硬的底层保持了较好的状态,视电阻率表现为相对高阻特征。靠近中部,等值线向深部展布,有断层破碎带的特征。右侧上部视电阻率值相对左侧较小,曲线成层状分布,反映了上部第四系沉积物的特征。
(3)AB/2为30 m电剖面电阻率特征分析
电剖面法是电阻率法中的一种。特点是电极间的距离保持一定,沿着测线逐点测试视电阻率。由于AB/2和MN/2距离一定,因此电剖面反映了大致AB/2深度范围的地层电阻率变化情况。对于高密度电法的固定断面装置来说,按层提取的数据就是某一深度的电剖面。图5揭示了距离起点0~300 m的视电阻率值小于距离起点300~560 m的视电阻率值;电阻率的起伏变化揭示了地电断面的不均匀性。
根据上述分析,推断有正断层F12存在。下盘地层完整性较差,上盘上部覆盖层几乎成水平状,在靠近断层滑动面附近为断层破碎带,断层面倾角60°左右。推断的物探地质剖面见图6。
图5 AB/2=30 m电剖面图
图6 物探地质解释图
(4)钻孔验证
为了验证物探推断结论,在距离剖面起点230 m、262 m处布置了两个钻孔,其情况见表2。ZK06-1号钻孔绝对误差为2.3 m,相对误差为5.9%;ZK06-2号钻孔绝对误差为4.5 m,相对误差为6.3%。由此可见,物探的解释结论与钻探结果基本吻合。
表2 钻孔揭露断层与物探解释深度分析表
利用物探方法可以有效解决隐伏断层的空间位置。高密度电法勘察时,要充分利用采集到的数据,要将不同断面、同一断面的不同剖面进行分析解释,要充分利用原始视电阻率数据勾绘等值线图,达到反演解释、原始等值线和同一深度剖面间解释的相互佐证。物探解释前,要对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畸变点的剔除,以保证数据的可靠。
[1]付良魁.电法勘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年。
[2]康 健,等.高密度电法在火山熔岩台地地质调查中的探讨[J].华北地震科学,2008,26(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