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通缩风险

2015-07-25 07:24
新产经 2015年3期
关键词:制造业价格经济

CPI徘徊于近五年低位,PPI连续35个月下降,通缩阴影笼罩给予中国当局实施更大规模宽松刺激的空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CPI上涨0.8%,创下五年历史新低,PPI下降4.3%,创下过去35个月与近三年历史新低,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局部通缩,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局部通缩风险加大后市的货币政策放松,降准与降息会提前,而M2幅度超过14%与新增信贷额会提高到10万亿以上。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稳定价格及刺激消费增长会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首当其冲问题,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与去产能是制造业“三期叠加”的痛苦过程。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中国正经历制造产业空心化,鞋子、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需求要素再不改变,中国制造过不了几年将会消失。未来的中国制造,其内涵应更多体现的将是品牌和创新。继联胜、万事达、联建之后,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员工失业。另外,还有东莞一家做杂牌手机的制造企业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董事长高民自杀。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企业扎堆,生产水平、制造规模良莠不齐,根据市场优胜劣汰法则,每年有数十家企业倒闭也不算新鲜事。但此次各制造大省接连出现的企业倒闭却有别于以往,此次企业倒闭的原因值得深思。市场是在不断的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发展,对制造业也是如此。

从供给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来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拉动。现在制造业出现危机,很大情况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从供给方面看,首先是劳动供给出现不足,如今中国劳动力人口已不能与前几年相比。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口正呈现出缩减趋势,15—59岁人口从2011年至2012年缩水66万,到9.45亿人,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到2014年已从2011年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力人口下降,就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不足,用工成本就会上升,用工成本高已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原因。

《新产经》记者 马良 摄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投资比例过高问题。据统计,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6.1%,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8%。投资刺激了需求,也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但粗放式,只关注产品的量、规模,而忽视产品的质,生产中不注重技术、不注重创新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中国要在新的格局中胜出,唯有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一方面,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凭借比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原本在华的外资企业转移产能,甚至有些中国本土企业也顺势在东南亚建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商业成本的快速增加,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这些国家还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和产能。

2015年1月四项数据证实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一是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当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7%,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1月份PMI继续回落的原因,是受元旦、春节及季节性因素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减缓,近6年除2012年外,其他年度1月的PMI环比均为回落;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相关行业企业的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继续偏弱,订单增速连续回落。二是1月外贸同比降一成,海关总署8日发布数据,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0.8%。三是2015年1月份PPI同比下降4.3%,环比下降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2%,环比下降1.3%。四是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8%。

通缩已成中国经济主要威胁,通缩压力恐成今年经济首要风险。不断增加的通缩压力是中国经济在2015年将要面对的主要威胁。由于国际油价下跌以及国内需求疲软,中国CPI仍将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低位。自2009年11月以来再次落入1%以内,2015年1月CPI上涨0.8%。主因是春节错位,其次是总需求弱。2月CPI同比增速将反弹至1%以上,3月可能继续微升。虽然全面通缩的概率几乎为零,但局部通缩风险还是存在的。在三期叠加、产能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多重背景交织下,需要防止局部价格下跌扩散。因为一旦局部通缩升级为全面价格下跌预期,消费者不敢或不愿消费,就会造成社会总需求不振,进而导致生产商投资萎缩,陷入恶性循环,对经济造成巨大伤害。

最新报告称,过去三年中国制定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就业率,在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GDP的调控目标相应地就具有下调要求。初步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速为7.1%,比去年放慢0.3个百分点。央行2月5日起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时隔近三年来首次全面降准,预期此举可释放资金总量逾6,000亿元人民币,引导市场资金成本降低,缓解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表示,此次降准目的在于对金融体系流动性进行预调微调,不是“强刺激”和全面放水,并未开启降准通道。尽管市场已有所预期,但中国1月外贸衰退的程度仍令人大跌眼镜:当月进出口总值同比萎缩10.9%,伴随进口创下金融危机后的最大降幅,衰退型的贸易顺差也创出600亿美元的新纪录,内需和外需双双开年不利,预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更重。受生产水平下降与节日因素扰动,1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28个月来首次跌破荣枯线,表明中国经济2015年开年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汇丰中国1月制造业PMI终值则小幅下修且连续第二个月低于荣枯线。

中国经济发出严重通缩的风险警告。不仅是CPI跌破1%,工业企业利润持续35个月负增长,房地产投资从一两年前的20%掉到个位数甚至负数,出口对经济的拉动连续三年负贡献,消费低迷。正如经济学家讲的,尽管全球都面临通缩的压力,但中国经济除了通缩之外,还存在着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高杠杆、泡沫化”问题。因此,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2015年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并适当加大力度。由于加强了对地方政府举债和投资的限制,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将减少,相应地,应该提高中央层面的财政赤字率。虽然增长依然承压、通缩形势严峻,但信贷投放加快、官方及汇丰 PMI 双双反弹、财政部加大对盘活存量资金工作的落实力度、央行节前将继续大规模定向操作,预计上述事件均会给市场情绪带来一丝预期,对实体经济下滑担忧将缓解。

如经济学家所讲,1月CPI回落至1%以下,引发市场通缩担忧。今年通缩风险究竟有多大?在笔者看来,考虑到当前国内需求疲软、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以及产能过剩等背景,今年通缩风险非常值得重视,但整体来看,笔者预计,全年CPI涨幅或在1.6%左右,仍难言最终会落入通缩。1月CPI通胀同比上升已经跌破1%,只上涨0.8%,且创2009年1月以来新低。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6%,均比上月有所回落。从环比来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7%,非食品价格环比持平,这导致当月CPI环比上涨0.3个百分点。从食品价格而言,受季节因素影响,鲜菜、鲜果、水产品价格有所上涨,环比涨幅分别为4%,3.9%、2.2%;但同期猪肉价格有所回落,环比下降1.4%,影响CPI下降约0.0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方面,与PPI走低走势相吻合,1月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4%,显示能源价格回落的影响。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4%、0.4%和0.2%。

展望未来,尽管2月是春节,季节性因素一般会导致食品价格有所回升,但由于今年气候整体温和,且猪肉价格仍保持整体回落,预计今年2月食品价格涨幅将低于往年春节,非食品价格将继续保持零增长,在此之下笔者预计,2月CPI仍将保持1.1%的低位。更进一步,诸多深层次矛盾存在,显示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风险不容小觑。具体来看:一是内需疲软仍然持续。尽管1月主要经济数据要与2月合并公布,尚未可知。但1月疲软的PMI数据,悲观的进口负增长,不断下滑的工业利润,以及销售环比回落的房地产市场等等都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不容乐观。二是美元走强与全球需求疲软之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进入寒冬。数据显示,美元指数相比于去年3月已上涨接近20%,从历史来看,美元走势与大宗商品走势往往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时考虑到今年全球需求不足,供应充分,预计今年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保持低位,这对国内通缩不利。三是产能过剩局面仍然持续。当前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投资,显示伴随着结构性转型的持续,预计消化过剩产能尚待时日。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遇冷,相关产业疲软,也对化解过剩产能不利。如此看来,今年物价走势不容乐观,笔者预计,全年CPI涨幅或在1.6%左右。虽然这样的涨幅难言通缩,但制造业持续面临实际利率过高的局面,是不利的。笔者认为,未来采取更多措施以保持货币政策中性无可厚非,甚至一系列降准降息措施(如三次降息,五次降准)也必不可少。与此同时,为保证今年宏观经济不出现大的风险,更多配套措施也需同步跟进,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全面推进的改革措施都是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制造业价格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价格
价格
价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