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顾委主持解决“西北问题”

2015-07-25 03:01王晓中
领导文萃 2015年14期
关键词:刘志丹洪涛西北

王晓中

“西北问题”是指1935年西北根据地(包括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肃反”所遗留的历史悬案。1983年,中央顾问委员会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主持解决“西北问题”。20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西北问题”及其长期遗留的矛盾纠葛,以及最后认定史实和化解宿怨的过程,仍然多有值得感悟和反思之处。

一、“西北问题”的背景

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是中共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创建的两个“红色苏维埃”根据地。刘志丹、谢子长分别是两个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是西北革命的主要代表人物。围绕刘志丹、谢子长两人,在事实上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其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纠纷和冲突,也多是发生在这两个派系之间。

刘、谢二人都曾根据环境和任务的需要,以不同的面目、不同的策略开展工作。谢子长曾自办武装民团,自任团总。刘志丹也一次次打入地方军阀部队,曾官至团长、旅长,藉以掩护身份,展开兵运斗争。他们拉起的队伍,成分也比较复杂,既有旧军队官兵,也有改造整编的帮会或民团,还有流寇武装。当时党内和部队内部对一些斗争策略始终存在着不同看法,相关各方彼此也有较深的成见。各支队伍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猜忌和排斥情绪,甚至发生过武装火拼。所以,出身西北的党政军干部战士之间的矛盾和积怨,由来已久。发生在1935年的“肃反”,固然与全党当时的政治路线有关,但西北革命力量原有的内在矛盾,也是促成洗劫重要的内因。这次“肃反”,进一步激化了旧有矛盾,新旧怨愤全面爆发,一度把西北革命事业推向崩溃的边缘。

二、1935年秋的“肃反”运动

尽管西北党和军队建设成长一波三折,但在刘、谢的坚强领导下,在对敌斗争中,终归以大局为重,互相支援,互相配合,粉碎敌人一次次围剿,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在刘、谢的积极推动下,于1935年2月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谢子长任工委负责人兼军委会主席,两片根据地实现了党政军的统一领导。1934年8月,谢子长在战斗中负伤。西北工委刚刚建立,谢子长就因伤势恶化牺牲。刘志丹继任西北军委会主席,5月兼前敌总指挥。至1935年8月,陕甘边、陕北两片根据地终于连成一片。

然而,正当西北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与当时其他根据地一样,也经历了一场自上而下、自相残杀的内部“肃反”运动。1935年7月,北方代表指派朱理治、聂洪钧作为其代表抵达陕北,全面领导西北地区的党政军事务。在朱、聂的策划运作下,首先实行党政军领导机构改组,很快撤销了西北工委和陕甘边特委,成立中共陕甘省委,朱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聂任军委主席。9月,“肃反”全面铺开。朱、聂、郭和西北根据地保卫局局长戴季英等组成“肃反”领导小组。“肃反”矛头首先指向刘志丹和陕甘边出身的班底。运动一开始,就采取无端怀疑、刑讯逼供、株连定罪等手段。不到两个月,已有二百余人被杀,被逮捕、关押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绝大多数是自己的同志和进步人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主要处决手段竟是刀砍和活埋!随着刘志丹、高岗、张秀山等领导人陆续被捕关押,原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的主要骨干基本被一网打尽。其中包括刘志丹的胞弟刘景范,刘志丹的战友、边区苏维埃主席习仲勋等。正在此时,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首先,诸多案子纯属捕风捉影,查无实据,使运动领导人的心中疑窦丛生,情绪动摇。而且,有迹象表明,红军内部随时有爆发武装冲突的危险,西北根据地的命运危在旦夕,这更使运动领导人心存顾忌,感到恐慌。

更为重要的是,大家已经获悉,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即将结束长征,抵达陕北。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开始收敛起来。10月底,郭洪涛、程子华代表西北党组织前往甘泉,迎接中央红军,向中央汇报了西北的情况。当听到“肃反”的情况时,毛泽东、张闻天等大为震惊,急令西北领导人“刀下留人”。中央成立五人委员会,全权解决西北“肃反”问题。五人委员会中,中央代表是董必武、李维汉、王首道,中革军委代表张云逸,西北代表是郭洪涛。在中央的敦促下,运动很快收场,刘志丹等人被解救出来。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停止“肃反”,释放所有被关押人员。于是,在“肃反”中受到冤枉迫害的人和主持“肃反”的朱、聂、郭等人之间,从此结下更深的宿怨。

刘志丹被解救后,先担任西北军委会后方留守处副主任,后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率部东征。1936年4月,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在为他撰写悼词时,查阅档案的同志看到,他的档案封面上赫然标注着一行大字:“此人犯有严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三、“西北问题”结论的反复

1942年,中共中央在清算全党“左倾”路线的基础上,召开了西北局高干会议,对1935年西北的“肃反”运动进行重新审理,从“路线斗争”的层面对“肃反”进行反省和清算。会议为刘志丹等人正式彻底平反,同时,对朱理治、郭洪涛等“肃反”主要负责人予以组织处分。12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央关于1935年陕北肃反问题重新审查的决定》。《决定》指出:“刘志丹等同志所坚持的政治路线和立场是正确的,而朱理治、郭洪涛所执行的路线是‘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至此,西北“肃反”的性质和责任等重大原则问题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正式结论。但是,在《决定》中,又指责郭洪涛等人是“有意陷害同志”。所以,被处理的朱理治、郭洪涛等人觉得委屈,对这次结论并不完全接受。

促使郭洪涛等人提出申诉的是1954年的“高饶事件”。高岗自杀,被定性为“反党集团分子”。根据郭洪涛的反复申诉,主要还是高岗问题的定性,使中央有关部门的观点出现反复。中央监委于1959年、中组部于1978年先后发文,改变了1942年的口径,认为郭洪涛等人只是犯有“肃反错误”,不再提“路线错误”,并下结论称郭“不是肃反的主持人”。这就使已有的结论更加模糊起来。1959年中央监委重作结论的还有朱理治。

四、中顾委主持解决悬案

从1981年开始的争论日渐激烈,一些老同志不仅仅对郭洪涛的态度和“肃反”结论的反复表示不满,又把二三十年代的旧事翻腾出来,越翻腾越生气,开始影响到广大西北出身的干部之间的关系,并引申出如何评价西北革命历史的问题。这种情况引起中央的注意。中央把解决这起历史悬案的任务交给中顾委。中央指定由中顾委副主任李维汉、常委王首道、委员冯文彬、秘书长荣高棠和中组部秘书长何载组成五人小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并决定,由原来陕北、陕甘边各推举四位代表,和五人小组一起,以座谈会为主要方式,澄清历史,交换意见,共同商定解决办法。解决问题的方针是:分清路线是非,不再追究个人责任,不再纠缠枝节问题,弄清思想,团结同志,最终结束争论。

经协商,原陕甘边方面的刘景范、张秀山、张策、张邦英,原陕北方面的郭洪涛、贺晋年、崔田民、李铁轮等,分别作为双方代表,参加座谈会。经过近两个月的工作,西北问题的史实和原则是非基本水落石出。在认定事实、澄清是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再次分析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议的结论和中央的《决定》,不可避免地要谈到高岗的作用和责任。王首道在一次座谈会上说:高岗在陕北和刘志丹等人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是有功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一度把他们当右派都抓起来。是我们给他平了反,刀下留人,高岗是很感激的。是后来个人主义极端发展,走上了反党、自绝于人民的道路。6月,五人小组起草题为《对于解决西北历史争论问题的分析和方针》的工作报告,呈报中央书记处。报告认为,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立下重大历史功绩,应当载入史册。根据地创始人和领导人刘志丹和谢子长,都是西北革命的领袖人物。1935年的西北“肃反”,是“左倾”路线的产物,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产物。对此,1942年中央的结论是正确的。报告实际纠正了1942年中央《决定》中关于郭洪涛个人动机的相关说法。

6月9日,中央书记处听取李维汉的汇报,讨论并原则同意五人小组的报告,并再次重申:过去文件中凡有与此报告相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一律作废;在1935年错误“肃反”中被害的同志,尚未得到平反昭雪的,一律正式平反昭雪。1983年7月,中共中央以中委〔1983〕28号文件向全党转发五人小组的报告和双方代表签署的意见书,文件发至全国党政机关和社会、群众团体党组、党委。历时近半个世纪的一桩党内斗争悬案,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最终得以端正和澄清,相关纷争也平息下来。

(摘自《炎黄春秋》)

猜你喜欢
刘志丹洪涛西北
漳河:洪涛百折向东流
张洪涛美术作品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洪涛:培养了世界上最挑剔的观众
西北望
Revised Fault Free Analysis Method for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Smart Grids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