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不久前单独出访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及总统办公厅主任伊万诺夫见面。
中办主任单独出访的情况非常罕见。此前栗战书往往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时陪同在侧,另一位经常陪同习近平出访的是学者出身的、政治局委员王沪宁。
栗战书2012年才调入中央工作,普通人对他的相貌未必熟悉。再早几年,认不出他的媒体工作者都不在少数。《中国县域济报》一位记者2008年两会时曾用“朴实”形容栗战书的外貌和衣着。在人大代表团驻地,这位记者看见栗战书的代表证,随口问了他的所属代表团,没有询问名字。栗战书耐心提示,自己老家在河北,最近刚接受了这位记者所属报纸的采访——对方这才意识到面对的是黑龙江省省长,一个很有价值的采访对象。
低调的官员大多有过被忽视的经历。1950年出生的栗战书已经年满65岁,有着大器晚成型的成长曲线。和习近平一样,他也担任过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长和省委书记这四个中国政治中的重要职务。
栗战书是河北平山县人,中共中央曾经的所在地西柏坡村就属于平山。栗战书33岁那年(1983年)从科长提升为无极县县委书记,后来他离开无极到石家庄地区工作后,下一任无极县县委书记刘日因为成为报告文学《无极之路》的主角闻名全国。
栗战书河北工作时的照片在媒体和网络上并不多见,这跟年代久远和当时互联网不普及有关。可供参考的是1994年和1997年两次河北省党史工作会议记录,那时栗战书的发型和今天区别不大,但没有精心打理的痕迹。
1994年的栗战书在会上面露笑容,青年干部的气质浓烈(44岁的省委常委),1997年的神情则要严肃许多。这一年,他卸下省委秘书长职务,只担任省委常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几年不愉快的工作经历被官场小说描写得绘声绘色,可以肯定的是栗战书过得并不舒心。《财经》杂志2003年发表的阴法唐回忆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因为严重违纪被查办)的文章提到:“他(程维高)说的有问题的刘善祥、栗战书(河北省委原秘书长,2003年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陈玉杰等恰好是好干部。”
1998年栗战书平调到陕西省继续担任省委常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后来担任西安市市委书记、陕西省省委副书记。他在省委常委这一级别上徘徊了整整10年。
2008年两会后,刚刚履新黑龙江省省长的栗战书出现在《小崔会客》节目里,黑龙江多位省级和地市领导在座。担任观察员的“黑土地代表”赵本山说,栗省长让一度害怕村干部的他感到亲切。
担任黑龙江省省长时的栗战书在2009年的一张照片里表情很是艰难:鹤岗矿难现场,栗战书在常穿的黑色夹克外裹了件绿色军大衣,神色凝重,摄影师把焦点错对准了后面的同行,省长面部一片模糊。在另一张照片中,栗战书和矿工握手,脖子里像矿工一样围着毛巾。
这时中国的经济迎来了奥运后的新增长期,能源消耗大,安全生产成了每个省长担忧的问题,重大矿难带来的问责会导致一位一帆风顺的省部级干部前程尽毁。
2010年栗战书被调任贵州担任省委书记后说自己觉得“很意外”。栗战书之前几个任职地域都不算发达,先后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工作过的他被称为“三北干部”,而贵州是中国最不发达的省份,2009年贵州人均GDP全国垫底。
不过贵州气候比黑龙江温和。
主政贵州期间,栗战书经常着西装出现在招商引资的大小会议上,领带花纹则是更不抢眼的斜纹和浅色花纹。下基层调研时他的打扮仍然是一贯的方领夹克和外套。
省委书记栗战书经常不提前打招呼就直奔村寨里去,有时出发前连司机和随行工作人员都不清楚要去哪儿。据《贵州日报》报道,栗战书曾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下乡调研,必要的可以打招呼安排,但至少有一半的调研可以不打招呼”的要求。
这一点与习近平看法一致。习近平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到,“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习近平任职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就常去边远的山乡考察。
2012年,栗战书进入中央办公厅任常务副主任(正部级),这是全面接管中办工作的序曲,很快他接替了调任政协的令计划成为中办主任,后者比他年轻6岁。随后他在十八大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小康》杂志曾经给栗战书画的卡通形象上,突出了这位北方大汉露齿的笑容、颧骨上的肉和宽大的耳朵(中国传统观点认为这样的耳朵代表福气)。
在简历的标准照上,他的发型比年轻时更高挺,前额发际线退了些,不过头发依然浓密,尚未出现谢顶。过去露出下排牙齿的标志性笑容被更含蓄的微笑取代。和过去形象一致的是眉形,他的外眉角很高。
这可能是平山栗家共有的相貌。
栗战书出自一个革命家庭,曾经担任山东省副省长的叔祖栗再温和早年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叔父栗政通,都长着同样的眉形。
(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