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星
[摘要]2013年底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2015年习主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及前途的关键抉择。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解决重要问题为导向,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加速推动历经36年的改革发展继续深化,不断攻克“全面”、“深化”的难题。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能力;党的领导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四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中国崛起的历程中,改革决定了中国的命运,改革就是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四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进行的30多年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线、核心和动力都是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并最终提出,都是源于这一强大动力的驱动。然而在改革开放完成30年的这一历史关口,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都已基本进入深水区。问题和困难的不断出现使全党面临很大的压力。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攻坚克难,只有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必由之路中找途径。
二、深入认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作为支撑社会稳定发展的制度是一种多层次多领域的制度体系,其中国家的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起主导、决定作用。消除国家权力在运作过程中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将制度现代化作为前提,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推动国家运作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变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发展制度、巩固提升制度的现代化水平,都需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要有序协调地推进改革。从当前国家治理的实践来看,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出发,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角度,体制机制同样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处于主要地位。
首先,对党的建设制度进行深入改革,使政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现代化。政党建设和政党领导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党和国家、政府及人民的关系。坚决早日消除党内腐败现象,使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趋于完善。其次,对行政体制进行深化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社会组织及人民大众的关系,更好发挥宏观调控和行政监督作用,对行政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务进行不断创新、优化,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最后,对社会治理体制进行改革,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调整好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加有利的政治条件及制度环境加速社会发展,对社会治理进行不断创新,通过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进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依法自治,推进大众有序参与政治的实现,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及时反映、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努力建设法治社会。
三、以“改革”、“深化”、“全面”为核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改革不动摇。改革实践在三十多年来从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党中央在坚定的改革意志指引下带领全国人民通过不懈的改革实践成就了改革发展的巨大功绩。当今社会,改革开放无论从其涉及的广度、深度,还是所呈现的难度,都不亚于改革发展初始阶段,涉及的矛盾及利益问题更加复杂。改革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和实践,必须结合形势变化和实践发展的特点,直面改革深水区。
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已经解决的大多都是表层的问题,特别是过去大部分人获利、少数人利益受损的情形,目前也越来越难大范围再现。如何降低传统观念束缚的影响,把全部共产党员及大众的智慧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不断推动深化改革。由此巩固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投身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中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保证改革的全面性。改革开放中各环节、领域息息相关,变革任何一个领域和环节的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和环节。改革发展必须从思想认识和实践推进中切实贯彻“全面”的要求,要坚持全局把握与系统思维,既注重立足全局抓大事,抓重点,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又充分考虑全面改革举措在各个领域、行业、部门和具体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增强总体效应。在实践推进中,必须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不断深化,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要素之间的统筹协调难度在不断加大,需要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关联性、可行性,使之更加系统、科学。。
四、始终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到党和人民的事业前途,同时与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息息相关,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鼓励人民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齐心协力推进改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并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
第一,坚持在党的领导的实践中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方向问题是关系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改革不是变革制度或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难度、责任和风险均史无前例,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种社会关系、利益格局之间的调整,在党的政治领导和正确思想引导下,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只有维护中央权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根据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将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起来,才能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央改革的决策布局。
第二,坚持在党的领导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执政党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又迫切要求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的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在当前阶段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要求改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系统、整体和协调地进行。在社会诸多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下,要求有战略的思维和整体性谋划,要求科学决策、协调推进,要求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解决改革发展中面临着的矛盾与困难。
第三,坚持在党的领导过程中改善党的领导,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可以更好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都必须不断改进完善。各级组织的党应履行好自己的领导职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我国的干部队伍,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加强民主集中制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防止权力滥用现象,增强党与广大群众同心同德投身改革发展的自觉性;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上,着力构建保证党始终坚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韩庆祥.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聚焦点[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 2) .
[2]李君如.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和纲领的源头[J].中国中小企业,2013( 12) .
[3]论坛资料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前沿问题高层论坛·2013 年会议综述[J].科学社会主义,2013( 6) .
[4]包心鉴.全面深化改革: 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抉择[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1) .
[5]张占斌. 释放全面改革的重大红利[J].中国高等教育,2013( 23) .
[6]张书林.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理清十大关系[J].学习论坛,2014(1) .
[7]郑必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3-12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