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植入技术在电视气象科普中的应用

2015-07-24 21:43陈瑾杨雪陈默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25期

陈瑾 杨雪 陈默

摘要:虚拟植入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电视节目现场包装制作手段,是在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实景应用。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视表现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虚拟植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应用的节目类型也越来越广泛。电视气象节目中大量的内容是科普,如何用形象生动的形式讲解深奥的气象科学,气象影视人做了很多的尝试,虚拟植入技术的出现为气象科普提供了新的视觉解决方案。

关键词:虚拟植入技术;电视气象科普;电视技术;视觉方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04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4.024

虚拟植入技术在中国电视界近年来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13年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引入该项技术,在气象科普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应用。

1 虚拟植入技术在国内外应用情况

在中国,最早大规模运用虚拟植入技术的是2010年中央电视台世界杯直播节目《豪门盛宴》。该节目将三维虚拟赛场、参赛队伍阵容、足球等虚拟模型植入演播室实景中,与主持人进行实时互动,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豪门盛宴。

此后,除了体育赛事转播之外,虚拟植入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各类文艺晚会、新闻专题直播节目以及气象节目中。而虚拟技术在每一类节目中承担的或预期达到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

在文艺晚会中,使用虚拟植入技术可以最快速便捷的转换环境,迎合节目内容,烘托节目氛围,使观众和演出者更投入到节目的表现或欣赏中。此外,还可以设置虚拟人物,达到跨越时空的效果。

在体育赛事的转播中,虚拟植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逼真效果。为不能抵达现场观赛的人提供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同时也可将其作为预测比赛结果的一种工具。

近年来,在大型新闻专题直播节目里,虚拟植入技术也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如在大型直播中,就通过虚拟植入技术更形象地展现了神十的结构和工作方式,为观众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提供了新的形式。

在气象节目中使用虚拟植入技术与新闻直播节目中的目的有很多类似之处,在国内外的气象节目中均已广泛实现。如在美国气象频道中,讲解一种天气现象的原理、影响时,通过虚实结合或虚拟植入技术配合主持人的解说更形象地反映了天气原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灾害

性天气具有破坏力的影响,以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

2 我国电视气象科普现状

在我国,近些年电视气象科普也是不断发展,节目类型明显增多,节目数量也是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最早,电视气象科普仅仅是出现在天气预报类节目之中,由于受到节目时长和形式的限制,科普内容往往是主持人短短几句话一带而过。随着2001年央视《今日气象》节目以及2006年中国气象频道的相继开播,气象科普开始以版块化甚至栏目化的形式出现在新闻或者专题节目中,从播出时长来看,有了明显的增加。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依然存在节目形式单一、内容过于专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受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获取。

2.1 节目形式稍显单一

随着电视气象节目的不断发展,我国气象科普已经存在于气象预报类、气象新闻类、气象专题类等不同节目类型中,但制作形式却较为单一。目前国内气象科普最常采用的就是主持人配音+专题小片制作,这种制作理念基本是延续了过去节目形式,相对滞后,再加上不同类型栏目表达方式大同小异,观众很难从中找到观看的欲望。在目前各种科技手段都已经蓬勃发展的今天,气象科普很有必要,也很有基础,将节目内容丰富起来,从而吸引更多受众。比如国内原创气象科普节目《气象百问》,就独具匠心的将科普用卡通、儿歌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生动、新颖的画面,加上妙趣横生的解说,不仅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观看,也在多个行业评选中满载而归,可以说是在形式创新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2.2 节目内容过于专业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把专业的科学知识普及给广大人民群众,但是目前的气象科普中的科学一般来自该领域专家,可能是部分专家对群众的科学知识接受程度期待过高,或者是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科普的文字往往显得较为专业,有时候甚至略显晦涩,再加上百帕、流场、锋面等过于专业的图形,经常会使观众听得一头雾水。这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讲述科学知识、讨论科学现象的说教式科普,不仅无法达到效果,而且可能还会与观众越行越远。天气预报节目在播出平台、播出时段上往往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传播是否有效,关键需要考量到达率,也就是听到、看到、接收到的受众量。只有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在内容上将专业变的通俗,才能引起观众兴趣,做到有效传播。

2.3 科学信息量较小

“科学性”不仅仅是指对事物现象、原理、数字、知识等准确反映,而是指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本质等方面的整体把握。尤其是气象科普,不仅仅需要传播科学知识让公众了解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需要揭示气象科普能和我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例如每年汛期,暴雨预警等级是各档节目科普的重点之一,但是大部分节目介绍的重点仅仅停留在预警颜色分几种,每一种降雨量级是多少,这只是最基础的数字和知识,那么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和民众紧密联系的更进一步的解读,包括降雨量级在不同地势可能产生的积水情况、往年出现这种强度的降雨所导致的影响总结等,这才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内容。中国天气网推出的《数据帝扒天气》版块受到那么多网友的推崇,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3 虚拟植入技术在电视气象科普中的应用

2013年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引入虚拟植入技术后,创作人员主要在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原理讲解、影响示意以及防范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应用。

天气系统往往很庞大,肉眼很难看清全貌,其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全面认识和了解天气系统有助于公众更有效地防范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规避灾难。在进行科普的过程中,往常的做法往往是制作成一个图片或三维示意动画的形式来进行科学普及,由于形式不直观很难达到很好的科普效果。虚拟植入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三维物件虚拟植入到场景中,更真实地展现了天气本身,配合主持人的互动式讲解,公众能更直观地了解天气。2014年,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尝试用虚拟植入技术展示了台风、龙卷风及雷暴三种灾害性天气的原理、影响和防御,在节目中尝试进行了应用,播出效果很好。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虚拟植入技术在制作三维模型和演播室调试工作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保证节目的顺利录制,需要提前做好一些常用场景和模型,最好的方法是建一个模型库,以便于随时调用,大大节约制作时间。当然,任何技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自我的缺陷,在应用中,我们发现虚拟植入技术在表现天气的细节时有不足之处,因为天气模型做得越精细,文件就越大,会对机器运转带来很大的负担,严重时会导致死机,也给节目制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应用时要懂得取舍,不能什么细节都展现,在录制方式上最好采取录播的形式,若必须直播,则需做好充分的应急

准备。

在虚拟植入技术上,我们仅仅做了一些尝试,如何应用好该项技术用于电视气象科普工作中给公众带来更直观的科普享受,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虚拟植入技术将在电视气象科普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简介:陈瑾(1975-),女,湖北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公共气象服务。

(责任编辑:陈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