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魏晋音乐与文学关系

2015-07-24 23:13陈玉瑶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关键词:嵇康魏晋文人

陈玉瑶

摘要: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古代的《毛诗序》就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甚至有人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音乐。本文将通过对魏晋时期音乐理论、音乐文学作品等相关资料的解读,看看音乐与文学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关键词:魏晋音乐 文学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220-420)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战乱纷争、灾连祸结的时代,社会中到处弥漫着战争的迹象,惨不忍睹。当时的文人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来形容当时动乱的社会,何等凄惨。在《魏晋南北朝史》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东汉到晋宋,由于战乱不止,中国的人口从5600万减少到了1600万,这个数目里面包括了很大一批文人。在这个时期,文人们不仅仅要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还要面对非常残酷的政治黑暗,他们不得不对生命进行思考。许多人士面对只要只字片语就可能招致灭顶之灾的政治现实,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曲折表达自己的精神怀抱、超凡脱俗的高洁人格。宗白华先生曾经评价:“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后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有人选择了人生如梦,不如及时行乐,比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也有人选择了或药或酒;再比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也有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陶渊明的《饮酒诗》、阮籍的《咏怀》等等,虽然表达了人生无常,及时享乐的人生态度,但是绝不是一种消极的颓废,魏晋时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的文人珍惜个体生命,自觉积极思考生命的价值,并用最好的方式来保全并完善生命。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繁荣、心灵净化返璞归真。

二、音乐主流文人化,文人音乐得到长足发展

在魏晋短短不足360的年间,音乐和文学上大有建树的人可谓是群星闪耀。曹操、曹丕、诸葛亮、以曹植和阮籍为首的”建安七子“,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以及蔡文姬、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陆机等等,都名垂文学和音乐的历史。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主流音乐文人化的倾向。我们可以看到魏武帝曹操重视文学,他不仅亲自创作诗歌,将其用音乐形式表演,还重视人才,把全国有才华的文人聚集身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及王羲之、谢安郊游式文学沙龙等应运而生。文人地位的提高,使文学和音乐创作发展迅速,大批的文学家都来从事乐府诗歌创作,让中国文学出现了乐府诗歌创作的高峰。

三、音乐是魏晋文人的精神寄托

音乐是魏晋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选取“琴”这个乐器作为了解魏晋音乐的切入口。我们在阅读这一时期的史料和文学作品,特别是《三国志》《世说新语》《晋书》等可以发现,魏晋时期有姓名可考的知音、爱乐、解律人士多达140余人,善操琴者30余人,魏晋文人爱琴成风。

琴者,先王所有修身、理性、禁邪、防淫者也,是故君子无故不去其身。琴有四美(良质、善斫、妙指、正心)。连嵇康也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我们可以看到,在魏晋时期弹琴的文人志士颇多,除开琴是一种好听的乐器以外,更多的应该是琴与当时文人的人格精神相契合的原因,以琴比德,琴是文人的一种情结,魏晋这个动荡多变的时代,琴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孤高、寂寞、激愤的悲剧人格。文人无从选择,他们在这样一个无法抱负于天下的时代,只能够选择在自然山水之间,寄情于琴弦之上,发千古忧思,抒孤愤之情怀。

看看《广陵散》。它是中国古代汉族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我们可以看看,《广陵散》这首琴曲,嵇康这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物,在这样一个悲情时代,现实太残酷,无法直面,他们如果要实现济世的志向,就不得不委屈自己的性情,置身于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与冲突之中,但是这些又是作为孤傲的文人知识分子群体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嵇康用潇洒面对死亡的姿态,展示出来文人的一种突围,虽然不是一种好方式但是也是在那种情形之下无奈的一种方式,至少精神突围了。

所以,有人说琴与魏晋人士的悲剧人格是契合的也是历史的,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反映。在这样一个虚假、残酷、冰冷的世界里面,魏晋人士用音乐守护自己独立高尚的人格,追求生命的真道。

四、音乐影响了魏晋文学

在魏晋时期文人独具的旷世悲情,必然升华成为独特的“悲”的审美范式。音乐影响文学,文学也反作用于音乐。他们的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来回应时代的“悲”声。

晋王谓孙息曰:“子鼓琴能令寡人悲乎?”息曰:“今处高台邃宇,连屋重户,藿肉浆酒,倡乐在前。难可使悲者。”乃谓少失父母,长无兄嫂,当道独坐,暮无所止。于此者,乃可悲耳。乃援琴而鼓之。晋王酸心哀涕曰:“何子来迟也。”(西汉·扬雄《琴清英》)音乐的悲伤是可以影响文学创作的。

魏晋时期的音乐影响了文学理论以及主张。比如曹丕在叙说他的“文气”说里面就以音乐为比喻写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如音乐,曲度虽均匀,节奏同检,至于引起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魏晋时期的音乐和文学同情,让魏晋时期音乐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得以丰富。正是由于音乐的介入,使得在建安时期就已经显示出来的文学重情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嵇康在《琴赋》里面说:“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

参考文献:

[1]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嵇康魏晋文人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文人与酒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嵇康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学意境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