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
摘要:音乐的欣赏和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对学生阳光快乐生活氛围的营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这样的目的撇开课堂这个音乐教学环境,对学校课外音乐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探索,进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的课外学习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课外 音乐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视野和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但和生活联系紧密,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学生接触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手机、电脑、电视、音乐会、音乐选拔赛等等。中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容易跟风和盲从。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来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笔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中学生课外音乐学习情况现状
通过对某中学150名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当前中学生在课外音乐学习上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成人化趋势明显
一般来说音乐审美趣味主要是个人审美的一种偏爱,青少年审美趣味容易受社会的影响。笔者通过:最喜爱的歌曲、最喜爱的歌手、会唱什么歌、怎么学会的等四个问题的调查中发展,当前的中学生喜欢选择和学习的歌曲比较偏爱流行和时髦的歌曲。在学习渠道上,有90.20%的学生是跟着手机或者电脑自己学会的,课堂上老师教的歌曲所占甚少,只有7.65%。在最喜欢的歌手这个方面,学生填写的主要是当前比较有名气的歌手如:张杰、邓紫棋、TFBOYS等29位。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中学生在社会音乐的学习方面空间非常广阔,社会音乐对中学生的审美趣味有着极大的影响。结合我国新课标关于音乐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苏州市青少年艺术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相关内容,引导中学生课外音乐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生课外音乐学习环境不尽人意
虽然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浓郁,但是中学生在课外音乐学习方面的软硬件环境却不佳。首先是软环境,中学生在音乐课外学习上只注重流行音乐,喜爱的音乐浮于表面的热闹喧哗,对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类的学习却没有太多的兴趣,在听音乐的渠道上虽然多,但是中学生大多选择网络,很少去音乐厅接受高雅音乐的熏陶。在硬件上,部分中学生虽然有音乐的特长,但是展示其音乐才华的平台比较少,参加过学校各类演出的学生只占到10%左右。此外,部分学生家长也不太注重学生的课外音乐学习,一般家长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就可以了,部分家长往往还带有功利性的色彩,比如说为了让学生考级,攀比等。一到初中,马上把所有精力全部转向文化课程的学习,很大部分家长都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参加学校的艺术类训练和比赛,唯恐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造成的后果是学校艺术团队人才缺乏,硬是拉拽来的学生也没有主动积极性。
二、对中学生课外音乐学习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音乐课教学未得到学校重视
虽然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已久,但“应试教育”的思想仍根深蒂固,襟锢着教师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农村的诸多学校,音乐教学都以语、数老师担任,他们为了提高语、数教学成绩,任意占用音乐课来做练习。毕业班为了赶进度,把音乐课上成了语、数课。即使是上音乐课,也是马虎了事,匆匆忙忙地开场,又匆匆地收场——只是象征性地学唱一首歌曲,至于学生学与不学,会唱还是不会唱,都不会作出什么具体要求。
(二) 音乐专业教师存在较大缺口
大部分农村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缺乏音乐教师,只能由其他科目老师代课,这些老师没有受过音乐专业的系统训练,缺乏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上音乐课都是“赶鸭子上架——没办法”。分课时,有的班级是语、数老师轮流上音乐课,很少考虑教者能否胜任音乐教学。因此,有不少的音乐老师“五音不全”,发音不准,对于视唱、发声及一些乐理知识也是知之甚少。教学时,只好借助于录音机,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唱歌曲。
(三)音乐专业教学设备配置不到位
学校的音乐教室设备不齐,钢琴破旧,甚至琴键不能发音。投影不清,电脑陈旧,音响设备简陋,以至于无法让学生真正享受音乐之美,在没有配备的音乐教室是无法奏出高雅音乐的。
(四)学生对音乐课的认识缺乏引导
有的学生认为“音乐课是玩的课”,上课时想唱就唱,不想唱就不唱,会唱也好,不会唱也好,全然不放在心上。有的认为“音乐课是副课,只要学好语、数即可”,上课时要么做语、数作业,要么看课外书,各忙各的,五花八门。
三、实施中学生课外音乐学习的对策
作为祖国未来的桥梁,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对祖国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要让孩子生活在阳光之下,享受到艺术的熏陶。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点,音乐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主动的去关注音乐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思考,才能让音乐学习更加生动,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花朵在艺术教育的春天不断绽放。为了实现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阳光下成长”艺术教育目标,笔者在课外音乐学习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课外音乐的环境场景
作为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在促使放松、恢复活力和集中注意力方面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实现苏州市中小学课外音乐环境的优化,笔者建议各个学校建立和完善校园音响系统,让整个校园都充满音乐。目前虽然有些学校建立了音响系统,但是由于音质差,使用率低等原因其作用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在音乐播放的时间段上,可以选择在上课前、课间等时间。对于音乐的选择上应该尽量的宽泛。比如说上课前播放舒展放松的音乐,午间播放欢快活泼的音乐,升旗时选择振奋人心的音乐等等。同时在音乐的选择上还应该充分展现青春活力,要和学生的生活进行贴近。此外,音乐还要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陶冶情操。比如在美术课上适当的加入音乐背景,语文课上的朗诵选择合适的配乐,体育课播放振奋人心的音乐,历史课渗透相应题材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等等,让学生处处感受音乐的熏陶。总而言之,课外音乐要渗透到学生各种学习之中,用音乐促进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二)突出课外音乐的积极功效
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音乐,手机、电脑、电视、数字音乐播放器等等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获取音乐渠道的便捷性,整个环境对学生的音乐爱好和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注重音乐教育从封闭环境到开放环境的转变,积极的去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在具体方法上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在音乐课堂上应该添加和生活相关的音乐内容讨论,让学生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其次是结合家长学校活动,有针对性地邀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学生家长来谈谈对音乐课外学习的益处,在具体方法上指导学生家长给自己孩子挑选积极向上的音乐,在家里也营造音乐带来的轻松愉悦之感。同时教师和学校也应该提供音乐才艺表演的平台,给学生很好的表演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凝聚课外音乐的向上能量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对音乐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唱歌既能使大脑得到短时间的休息,又使人陶醉在美好的歌词中和悠扬的旋律里,使身体轻松,使心情愉悦,使人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学习,也使人大脑两半球更容易沟通。”可见音乐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在班级管理中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笔者觉得发挥音乐在班集体中的作用能很好的调节管理学生的冷硬措施,营造出一个自律、和谐、有凝聚力以及充满活力的班级。可以巧用励志歌曲作班歌,培养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班集体。音乐既能陶冶孩子们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士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如《水手》、《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的未来不是梦》、《爱拼才会赢》等励志歌曲。那些优美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歌词,那朗朗上口的旋律,潜移默化中感染了不少学生。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催其上进,促其坚强,也使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育人于歌声之中。这个时候再宣传《中学生守则》和校纪校规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接受了。
随着国家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视,传统的课内音乐由于其局限性需要课外音乐进行补充。音乐有着独特的陶冶情操的功能,如果能充分的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课外音乐的学习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他们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