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水液
新加坡是有名的咖啡城市。在新加坡的大小社区,经常可以看见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随处可见的“Kopitiam”招牌下,边喝咖啡边看报纸。这样的Kopitiam有些像香港的冰室茶餐厅,很市井。
Kopitiam,直译就是“咖啡店”。这是又一个Singlish的典型:Kopi是马来语,咖啡的意思;tiam是福建话,“店”。
南洋和香港的“福建话”并不是所有祖籍福建的人共同的“福建话”,而是泉漳人的“福建话”。在南洋和香港,“福建话”和“福州话”、“兴化话”之间是并列的,因为在下南洋的年代,“闽南语”这个词尚未被发明,早于其他福建人下南洋,又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泉漳人,自然就占据了“福建话”这个名称。
福建话一度成为新加坡华人之间的通用语,在与马来语、英语等语言频繁交流,发生变异的同时,亦为本土闽南语输入了不少外来语,比如,Kopi。
南洋华侨把马来语里的Kopi带进了闽南语,却没能把喝咖啡的习惯也带回闽南。我们今天即使是在闽南最都市化的厦门,也很难见到在地厦门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像新加坡人一样把咖啡当成茶来喝。
咖啡没能战胜茶成为厦门当地人普遍的饮食习惯,却不妨碍厦门成为北方人眼里的“南方咖啡小城”。咖啡文化以“咖啡馆”的形式在厦门生根。在喜欢咬文嚼字的人眼里,咖啡厅、咖啡店、咖啡馆是不一样的。散落在厦门的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是文艺的、情怀的,是有台北味道的。
在厦门有一家著名的咖啡店,老板来自台中,十多年前就在厦门开咖啡店。他说,开咖啡馆要挑音乐、挑客人、挑工读生、挑食材。他强调,好的咖啡馆应是各种感官的集合。做到这些的咖啡馆不多,就如有人这样写道:“午后,坐在窗边,守着一杯咖啡或清茶,尘埃在光线中漫舞,慵懒的斜阳随意地散落在书页上,优美的旋律若有似无……这幅美好的画面……”是的,“这样美好的画面”已经足够让厦门成为全国各地“文艺青年”向往的“文艺小店”滥觞之地。
这样的“文艺”咖啡馆和市井的Kopitiam是截然不同的,厦门的“文艺青年”们去咖啡馆也不会说:“我们去lim kopi(我们去喝咖啡)”。他们说:“我们去kāfēguǎn坐坐”。坐坐,可以喝咖啡,可以Tea time。Tea反而是闽南语对英语的输出,闽南语的“茶”音Te,进入英语后,又经历英语自身音系的元音迁移,变成了我们今天听到的Tea。厦门的文艺青年在咖啡馆里享受英式下午茶文化时,他们的父辈仍热衷于在街头巷尾,在沿街骑楼下,在自家客厅,像古早时那样泡茶话仙。他们可能永远都喝不惯新加坡的Kopi O(膏啡乌),黑咖啡。他们是闽南味的厦门。
远在新加坡,人们在Kopitiam里常吃的Hokkien Char Mee,福建炒面,也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厦门“文艺”咖啡馆的菜单上。那些手写的精致菜单上没有福建话的Mee,只有Pasta。这一两年,厦门似乎在“文艺”的路上越走越远。Kopi,tea or mee,你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