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位于台湾的新北市,所属的淡水港(沪尾海关码头)过去曾经为台湾三大贸易商港之一,经济繁荣不在话下。后来因河道淤积,铁路改道后逐渐为人遗忘,直到1997年淡水捷运开通,因其悠久的开发史,及日据时期所遗留下的历史建筑及人文风情,加上淡水夕照之自然景观,逐渐转型成观光城市。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淡水生活已经超过十年。搬家两三回后,慢慢选择一种在淡水生活的理想游憩方式,因为是用半个在地人的角度去看这座小城,也许不是什么热门的路线,但是却是对游人、对淡水最舒服的方式。游走淡水,我只愿你能挑选周二到周五的日子。周末小镇人潮汹涌,周一许多商店公休,扑空让人扫兴。捡个游客密度少点的日子,跟随我一起乔装成当地人,既游且走一回淡水吧!
猫。果然如是
喜欢手冲咖啡、旅行如日常,还有与猫咪和植物共处的生活。以手绘和文字与读者共享生活拾遗,曾出版《下课后的台湾小旅行》、《猫的夏·日小旅行》,专栏刊载于台湾《双河弯》杂志。
上市场
如果能悠闲地不赶时间,我喜欢在早上九点左右上市场。虽然淡水有几处黄昏市场,但是清水街一带和中山路、中正路间纵向巷弄的清水市场属于期间限定——早上七八点到下午一点左右,相较还是热闹许多。
居住在淡水,守着一片小田务农的人们乐于把自家食用收成的当季蔬果带进早市,免不了有些未曾在超市看过的野菜,和生产者交流烹煮方式或食物功效,变成一种极为人性的售后服务。若是进入夏笋产季或是莲藕的季节,我是不管怎样都要走一趟市场的,和种植兼贩卖者面对面讨教,最重要的是,从土里挖出后直送的就是新鲜。
淡水的中正市场大楼,位置正对着淡水人的信仰中心福佑宫(妈祖庙),楼老了,在几年前拆除,重建规划两层楼尽量不遮蔽视线,让妈祖对观音(淡水河对岸的观音山)形成一个半开放景观广场。落成后有不少摊商进驻,但从前淡水人上市场顺便来碗阳春面的老面摊则是搬离了。中正市场拆了以后,面摊辗转迁移了两次。现在落脚重建街文化路交口的路边店,每日依旧门庭若市。周末进市场前我会绕去吃一碗汤面,市场边讨生活的人也许有着一种默契,深知小本生意走的是细水长流的经营。一碗阳春面定要透着一点心机,汤头是烫过肉骨的高汤,也要添几叶季节青菜,带着肥油的肉片两枚搁在碗边定是要你瞧见,手持铁夹熟练的涮入碗公的是每日下午收店前,厨房里用热油小火滚着的自制油葱酥。
既是细水长流,年轻客人来了几回,也熟知进门后先抽单填写递上,有些年纪的熟客也许天天报到,只是往里头喊了几声,就径自坐下。夏天闷热,还是不能忘怀这碗阳春面,些许还要点些配菜,刚炸好起锅的红烧肉正是招牌,要肥要瘦都可以交代;青菜有烫有炒,也有煎成表皮酥脆的整尾鱼。
这样的小店铺说是面摊,也许称为食堂还更加贴切,在中正路市场时就没有招牌,跟着市场的作息营业成了习惯,现在依旧早上开门做到下午四点左右,换了新位置依旧没招牌,可以认门口的公交车路牌——重建街口站。
试脚力
吃个饱嗝,就该走走路。我想挑出两条路线来推荐。一条是往红毛城方向的半边山头,另一条是面店对面的上坡崁街。分两回走,或是体力足够天色还早便可以一气呵成试试脚力。
先走红毛城前这一区的小径,顺着真理街爬坡而上,这里一侧是住屋公寓,另一侧围墙内多的是无人居住的古厝。在抵达淡水最密集文教区前,可以看见一楼有许多“阿给”店。阿给和阿婆铁蛋、鱼酥、虾卷同列为淡水名产小吃。制作方式是以手掌大的油豆腐剪一开口,塞入调味好的冬粉,再以生鱼浆封口,放入大蒸笼蒸熟,淋上辣酱。在淡水念书的孩子几乎都有外带阿给到学校当早餐的经验,为了保温,塑料袋外多包了一层报纸以保温热。
尝过阿给也走到了平缓处,绕过分岔点的“乡愁茶园”小馆,续走U字路下坡回头,体验小径两旁树荫环绕,感受在盛夏时难得的阴凉,一路走着便接上天桥。这是为了指出眼前的观音山和淡水河口,这里也是欣赏淡水夕阳或是节庆烟火的好地点。先不走天桥,拐个弯会看到围墙内旧称“埔顶洋楼”的三级古迹——“前清淡水关税务司官邸”,只是问路时,得说“小白宫”比较明了。围墙围住了小白宫,但也保留了大片的绿地。有一年夏天,淡水的金枝演社剧团就在这草地上粉墨登场演出胡撇仔戏。
在这单行道尽头看见尖拱式的建筑,是真理大学的大礼拜堂,右转往上沿着真理大学校区走一段,就会路过台湾艺人周杰伦的母校——淡江高中,虽是私立学校但属办学悠久的教会学校,校园建筑透着古典,许多人会在假日校园开放时前来拍照取景。附近的新民街因为紧邻真理大学的学人宿舍,可称为真理大学的美食街,上坡处藏着一间被九重葛层层覆盖的落地玻璃窗咖啡馆——沙贝叶。
近几年台湾的独立咖啡馆如雨后春笋冒出,加上各家超商也贩卖现煮咖啡,台湾喝咖啡的人口快与饮茶人数持平。店家经营有的追求器具设备新颖,有的讲究庄园豆,也有为数不少的经营者走向自烘豆以掌控风味表现。在几位咖啡领域的朋友引荐下,我偶尔也会在用过简单晚餐后过来喝一杯咖啡。这里只有咖啡——虹吸式单品咖啡。这么纯粹是因为老板林志每周烘焙各款少量咖啡豆,并用烘豆风味手法表现产区特色,让味觉从最简单无糖、无牛奶的单品咖啡直接面对风味的变化性。
沿着红毛城对面往河岸边走,有一栋特别的小屋就在第一渔港边的河堤上。小屋内有许多摄影作品记录着淡水时时刻刻的人文风情,这些都是出自经营者——人称“阿忠哥”的程许忠之手。在这里挑几张摄影明信片书写旅行的心情,还可以请店主代为寄出。坐在河堤边尝一碗老板娘的红豆汤、绿豆汤,看一眼对岸的观音山,或是听听老淡水人阿忠哥的淡水故事,也是一种收获。
如果想吃异国料理,也许便掠过那些河边漂亮的景观餐厅吧!在河堤边上靠岸的那排小屋,有一间极为狭小不起眼的Pasti Pasta。曾听过住在淡水的朋友谈过这间餐厅,作为经营者兼厨师的Hans是个对料理很有热情的人。过去Hans曾同时在捷运站对面和淡水河边有两家店,但过多繁杂的店务让Hans不得不做些改变,他在一次机缘下参加西西里餐会,由Solo Pasta主厨王嘉平和西西里三虾厨师Luca Casablanca共同掌厨,那次餐会上Hans似乎找到新店经营方向。经过王嘉平的协助,Hans踏上意大利前往西西里进入当地餐厅实习,又继续往南意、北意品尝学习地道的意大利老菜。
回台湾后在座位不多、厨房不大的河边店重新开始,用重现意大利食物风味的方式来建立熟客。一入门便看见厨房吧台上挂着几串自制的Calabria 'Nduja 辣香肠,春季菜单上有道料理是用风干四十天的猪五花肉为主味的意大利面,每天限量五份,老饕客对此唯一不满的就是太好吃了,而感觉份量不够。Hans欠身说,仿意大利传统作法的风干猪肉费时耗工,所以产量不高,又得配合季节制作,一年只能做一回,每日限量是为了让客人可以从冬天一直吃到夏天。
逛老街
若沿着河堤往捷运站方向走就是淡水老街,这样一来又回到观光客行列。不如,沿着马路爬坡而上,经过图书馆、停车场,回到面店对向的重建街做为第二回合出发处,探寻淡水第一条街的魅力。
重建街是一条几乎与中山路平行的单行道小径,最低点在文化路上,街头街尾都是上坡路段。以现在的视野位置来看,要理解“淡水第一街”的荣景恐怕需要一点想象。但以过去淡水开发的历史中理解,以前常民的活动范围在福佑宫妈祖庙附近,前岸是北部重要的淡水河港,经商频繁,福佑宫附近成为汉人的活动范围。至于传教士则偏向较外围区如现在真理街一带,或是淡水捷运站外的洋行、仓库,都可见过去的活动痕迹。福佑宫右侧崎仔顶仑顶在过去有九间店铺,因而有“九崁街”的旧称,可见当时商贾往来,亦有不少名流之士暂住于此处。
走重建街,我多从文化路的分岔点骑机车一小段上坡后暂停路边。这一侧的住屋在一二十年前已经改建,也因为道路计划而拓宽巷道。步行片刻,两侧的房子呈现古厝原貌的砖墙平房,有些透着居住的生活痕迹,有些平房呈现颓圮,或是转为艺文空间重新展现生命。例如恋爱巷口旁这栋挂牌为“淡水香草街屋”的老屋,在2009年成为新北市市定古迹后,当时承租的木偶戏馆搬迁到附近,原屋主第三代蔡以伦老师弃业回乡上山耕种香草,后以此老厝作为据点。
香草街屋的出现为重建街打开一条新的道路,一个在地人对于重建街的情感之所托。重建街除了通达福佑宫外,另外也通向淡水清水岩祖师庙。在1968年淡水镇都市计划中有一项六号道路(重建街)的工程。主要针对改善清水祖师庙的观光人潮和车潮,计划将此处道路进行拓宽,并改建阶梯部分成为缓坡,1990年完成道路征收作业发放补偿金,却始终未将计划付诸实行,依现行规定,土地征收二十年内未行开发,原土地所有权人可申请照原征收补偿价额收回其土地。
时至2010年,重建街拓宽工程开工的压力逼近,许多关心淡水文史工作的人,决定发起运动以保存淡水人的街道。淡水渔业生活馆的阿忠哥利用社群网站发起号召,分别在2010年五月的“站满重建街”和2013年12月“赞满重建街”的口号,邀请民众在重建街的阶梯上拍照,以此来凝聚、表达保留重建街前段道路原貌与反对中段老屋拆迁的意见。
淡水作为一个观光小城,有山城的姿态也有河港的历史,但是多数历史景点带有西化或日据色彩,远比不上重建街在过去存有汉人生活圈的重要意义。幸而获得淡水地区文史工作及学术单位的支持,后续发酵的力量扩散极广。2011年开始至今每个月第二个周末的“淡水重建街创意市集”举办延续至今。重建街得以保存与这一连串的行动有关,从这几年陆续进驻的独立创作空间、书店、艺廊看来,重建街已经走出自己的道路,这也算是从古迹转型文创的一个亮点。
重建街上其实还藏了一个传统老味道在民宅里。在福佑宫的旁边可以找到许多贩卖鱼丸汤的店家,除了可以马上吃一碗外,外带冷冻鱼丸回家也是继续享用淡水美食的方法。在过去有一家阿岛切仔面贩卖自家制的鱼丸、鸡卷等常民小吃,后来因淡水捷运开通店租大幅上涨,结束店面,改在市场贩卖鱼丸、鸡卷,近年因年岁已大仅在节庆年节前制作,没店面没摊位,全靠香草街屋蔡老师在网络上号召订购。吃过阿岛鱼丸后,外面卖的鱼丸汤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阿岛鱼丸是一味淡水在地人的私房限定饮食!
逛书店
小旅行的尾声,穿淡水老街与游人反向而行。因为一路上把淡水的美好都装进眼里放入心里,所以最后的最后,不用挂记着名产小点,或是街铺商店了。只需要在路过中正路麦当劳时穿过左侧极为狭隘的小巷弄往河边走,出口是宫庙门庭前烤鱿鱼的路边摊子,若嫌河岸边人声鼎沸坏了心情,就从一旁蓝色墙面公寓阶梯拾阶而上,推开“有河BOOK”的门转换心境。也许迎面而来的是耳朵有剪角记号的流浪猫,在这里可以点一份蛋糕、咖啡,或是台湾荔枝啤酒。露台的视野极好,玻璃上透着风景,隔绝了嘈杂人群直望观音山、淡水河,再仔细看,便能读出上头白色字体的“玻璃诗”——这是来访的文学家或是诗人所留下来的作品节录或是现场创作记录。
往书柜挑书,也许碰巧选到店主人686的电影评论《看电影的人》,或是店小二隐匿的诗集作品。因者经营者的关注视角,书柜上有大量的诗集作品与电影相关评论著作,也有文学、艺术、设计、台湾官方出版品等。关于这家书店的故事,从该店筹备开始,全都在网站上有详细记载,但现在当大家提起这间独立书店时,会发现这是一间686顾书店,隐匿照顾流浪猫的组合,在旁人无法辨识眼前的三只小黑猫的差别时,她能告诉你有关这三只黑猫的身世与个性的差异,当然还有名字。
这些猫过客和来访书店的客人地位相同,而且备受礼遇。在附近街猫成为“有河BOOK”的固定食客(能自己找路上露台)后,隐匿就将其纳入河猫编号,吃饭时间放猫粮,生病受伤就诱捕送医,觉得特别亲人温驯可以成为家猫的,就时常张贴相片积极送养,为了避免小猫一直生小小猫,会捕抓节育。我总觉得隐匿彻底将《礼记·礼运》篇在河猫的世界实践。
离开书店前,不妨在柜台买一张CD——王昭华首张台语创作专辑,推荐原因无他,专辑里以淡水为背景的闽南语创作歌曲就有五首。听淡水人生活的创作,绝对比鸡卷、鱼丸更值得外带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