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俊梅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农业委员会技术推广中心
晋西北地区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
苗俊梅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农业委员会技术推广中心
文章根据晋西北地区五寨县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近年来马铃薯种薯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晋西北地区马铃薯种薯扩繁的技术理论,为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种薯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晋西北种薯生产技术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冷凉区,国土总面积208万亩,辖3个镇9个乡,248个行政村,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5万人,总耕地面积74万亩。五寨土地广、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有效积温2452.3℃,无霜期120天左右,年降水量478.5毫米。全县土壤质地大部分为沙壤土,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强,无公害、无污染,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马铃薯种植,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马铃薯一直是当地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是山西省的马铃薯种植大县和生产优势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稳步增长,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左右,但平均单产仍然较低,仅1000千克/亩左右。脱毒种薯使用率低是导致低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当地马铃薯每年种植面积约20万亩,脱毒种薯仅占15%左右(以4代以内计),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意义重大。
当地政府、种薯繁育企业极为重视脱毒种薯扩繁体系建设,2011年以来,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高海拔和自然隔离条件,依托山西省农科院、大同高寒作物研究所、山西省脱毒薯类中心,大力推动脱毒种薯扩繁体系建设,建设温室10000平方米,网棚500余栋,开放式高山繁育基地15000亩,种薯储存能力10000吨,三级繁育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原原种、原种、良种扩繁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的种薯繁育推广体系。
总结晋西北地区近年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的实践,准确掌握开放式高山繁育的关键环节,才能逐步实现种薯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促进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选择高纬度、高海拔的气候冷凉区
选择在高海拔、高纬度的气候冷凉区,不利于蚜虫生长,适合马铃薯生长和块茎膨大。
2.隔离条件好
在种薯生产基地的较大范围内,至少方圆2千米内没有马铃薯生产田,及其他茄科植物和开黄花作物。
3.土壤条件
(1)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沙壤土或壤土。地块相对平整,地力一致;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1%以上,微酸性土壤最好。
(2)两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的土地,前茬最好是禾谷类作物。
(3)每个地块面积应大于10公顷,地型平坦或平缓(坡度小于10度),适合机械化作业。
1.取土样
(1)按同样土壤类型和肥力选取样点,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2)取0~20厘米土层,每150亩至少取4点,重量0.5千克左右。
2.取样方法
土钻取样,蛇形法采点。
3.测试项目
有机质、全N、全磷(P2O5)、全钾(K2O),碱解N、有效磷P2O5、速效钾K2O,、pH值,Ca、S、Mg、Zn、B、Fe、Cu。
1.根据作业能力、面积、确定生产规模和预算
一般1000亩配套一套农机具,包括拖拉机、反转犁、旋耕机、播种机、中耕机、杀秧机、收获机、种薯运输工具等。
2.依据作业能力、种植面积安排生产人员、机械安排(动力、耕作、喷灌)、整地时间、播种时间、中耕时间、杂草防治、施肥计划、喷药计划、杀秧计划、收获计划、运输计划。
1.播前整地
一般选用秋耕地,耕层浅且不一致的土壤进行春耕。
(1)耕深。30~35厘米为宜。
(2)避免漏耕,不出现硬块,耕深一致,前后犁同样深度。
(3)深松土壤40~45厘米,达到土层深而疏松,精细整地是增产的基础。
(4)组合耙地或旋耕,达到土地平整、土壤无坷垃。
2.施底肥
(1)时间:播种前一周开始。
(2)方法:用拖拉机牵引带肥箱的中耕机施肥或撒施基肥。
(3)用量:氮总用量的40%~60%;磷100%;钾60%~80%;
(4)沙土地基肥40%;黏土地60%;其余部分随播种机施入做种肥或第一次中耕时施入。
(5)播前起垄时条施于播种沟两侧,达到计划施肥量。
3.播前浇水
(1)播种前浇水达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达到播种最佳土壤状态;
(2)避免播种后浇水降低土温,种薯容易烂种,幼芽易感茎溃疡,出苗迟缓。
4.播前种薯处理
(1)微型薯催芽。播种前10~15天出库,控制微型薯芽长1~2毫米。
(2)原种催芽。于播种前15~20天升温催芽,催芽长2毫米左右。
(3)原种或种薯分。25~50克的整薯播种,充分发挥其顶端优势作用,出苗整齐健壮;同时避免切刀传播病毒和细菌病害。
大于70克的原种进行切块。拌种:切块后即刻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克,加滑石粉100千克拌种1000千克切块。
切块应在播种前两天进行,做到随切种、随拌种、随播种,避免长时间堆放引起霉烂。
5.播种前准备
(1)播前起垄:起垄结合施种肥,用拖拉机牵引带施肥箱的中耕机施肥,肥料条施在播种沟两侧6~8厘米。
(2)播种前调试播种机:使播种量、播深,株行距达到计划要求。
(3)播前用药:杀虫剂。
原则:调节喷头压力,保证雾化良好,喷雾均匀一致,喷药后应尽快混入0~20厘米土层内。
2000年12月25日,在由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浙江省采矿权拍卖现场会上,浙江省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拍卖方式出让的采矿权在海盐县产生。拍卖标的是海盐县六里紫云石料采矿权,出让普通建筑石料520万吨,开采期限为10年,成交价为296万元,由海盐县相邻的海宁市袁花镇镇东村村民黄建良取得。这次拍卖会改变了长期以来浙江省采矿权无偿取得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标志着浙江省以建筑石料矿产为突破口,在全面推进采矿权市场建设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时间:与施肥同步进行。
注意:喷药前用清水喷雾测算用药量,与计划用药量吻合,选择无风作业。
6.播种
(1)适期早播。使种薯及时出苗,减少土壤中感病的风险。
(2)播种期的确定。当15厘米的地温稳定在10~13℃时播种;播种过早,出苗后易受冻害,延迟生长。
(3)播种深度。播种时首先应将种薯播入湿润土层内,对保温、保湿好的土壤宜浅播,种薯应播至地表下6~8厘米;保温、保湿差的沙性土壤播深10~12厘米;中间类型8~10厘米;1~3克或3.1~5克微型薯播种要浅,一般3~6厘米。
(4)播种密度。机械播种的行距一般为90厘米,根据土壤肥力、种薯级别、品种熟期、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株距。
(5)注意事项。播前应反复测试播种密度,及时调整,使其与计划吻合。农机具行驶速度不宜快,确保播种质量。杯式播种机链条松紧适中,出现空杯或一杯多块时,应调整播种机有关部位。随时清理播种杯内部,减少土与杂物堆积。
(1)施肥水平与肥料用量。根据品种的属性、种植密度、水分条件、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pH值、目标产量、栽培水平、光照、积温及气候条件等综合考虑(见表1)。
表1 一般条件下施肥量推荐表(千克/亩)
(2)施肥量的计算方法
(3)追肥。时间:出苗后3周、5周、7周和9周追施氮肥合适,7周,9周可适量混追磷肥、钾肥及微肥。
结合灌溉进行追肥。①通常所需氮、钾肥的1/2分4~5次追施,前2次追尿素4千克/亩,每次2千克,后3次追硝酸钾每次3千克/亩。②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分2次追施磷酸二氢钾,每次1.5~2千克/亩。
8.灭草
(1)苗前灭草(封闭除草).播种后7~10天内喷封闭除草剂,对水30~40升/亩,进行喷雾。保持土壤湿润,使喷施的除草剂形成水膜,提高除草效果,喷药机均速作业,喷出的药液均匀,避免漏喷。
(2)苗后除草。草苗龄2-3叶片时进行喷施,喷施要均。苗后喷施高效盖草能50毫升/亩,每亩用水30升。
9.中耕
(1)目的:消灭杂草,松土保墒,提高地温。
(2)中耕时拖拉机应换窄的轮胎,以免垄间作业压苗。
(3)中耕次数越少越好:一般1~2次。时间:播种以后,出苗率达到10%~20%时开始中耕,出苗率达30%以前完成。质量:顶部培土厚度3~5厘米,地头、边角地带的垄顶必须培好土,未培上土的垄顶需人工辅助培土;微型薯培土厚度2~3厘米。第二次中耕在苗高15~20厘米时进行,可结合追肥,要控制中耕机作业速度,随时将埋入土中的苗扒出。
(4)注意事项:适时作业。使中耕器平稳前进。根据所需垄高调整中耕挠角度,一般垄高25厘米左右。保证作业质量,不伤根,不伤苗,少埋苗。中耕时土壤温度适中,耕层土壤相对湿度保持65%~85%。
10.拔杂除病株
(1)拔除原种、种薯田的病株是消灭病毒毒源、减少病毒传播和提高种薯质量的重要措施。
(2)进行2次严格的拔除病株、杂株。第一次在幼苗期,尽量拔除能分辨出的病毒株和地下的母薯块,杜绝其再发出新枝。第二次在现蕾至开花期(有翅蚜虫迁飞前)进行,这时期症状表现明显,有利于彻底拔除病株,同时根据花色拔除杂株。拔除病株、杂株时,发现植株上有蚜虫,先在病株及其周围植株喷洒灭蚜药剂。拔除的病株和块茎应及时放入袋中,移出田间,避免扩散传播。
(3)田间拔病株等作业应穿高腰水靴,每换地块前要用肥皂水清洗后再进地。
(4)拖拉机作业应先原种而后种薯田,换地块应进行轮胎消毒。
11.需水与灌溉
(1)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苗期的土壤应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开花期到结薯期的需水量逐渐增多应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5%~85%,每天的需水5~8毫米。
(2)马铃薯各生育期每天需水情况。苗期(播后4~6周):每天的需水范围在1.5~2毫米;生长早期(播后7~10周):每天的需水范围在3~5毫米;生长中期(播后11~15周):每天的需水范围在5~8毫米;生长后期(播后16~18周):每天的需水量开始逐步下降,直到2毫米。
(3)灌溉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机械化喷灌,可结合化肥及农药的施用,一般夜间喷灌比白天好。
(4)灌溉时间。播前灌溉:土壤墒情差(湿度低于65%),要在播种前2~3天灌水,使25厘米土壤保持湿润。播后灌溉:避免用水量过大,一般不灌水。微型薯播种深度较浅,应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应多次小量灌水。第一次灌溉:①闷耕后根据土壤墒情24小时后进行,使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②灌溉水量不能太多,否则会引起养分淋溶和病害发生。第二次灌溉:①出苗后20~25天,块茎形成初期,应使土壤相对湿度保持65%~70%。②喷灌降水量达到25毫米。③灌溉水量不能太多,否则会引起养分淋溶。④土壤湿度不能太小,以免引起块茎畸形。第三次灌溉。①根系的有效深度为60厘米,应施入足够的水分保证根系区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②用水量30~35毫米。
生长中期灌溉。①始终保持土壤水分充足直到下一次灌溉。②短时且频繁的灌溉,使土壤水分含量满足植株生长要求。
生长后期灌溉。①作物需水量下降(茎、根停止生长,土壤被遮蔽)。②灌溉间隔的时间可以拉长,如果植株受到早疫、晚疫及环腐病的威胁,允许在下次灌溉前土壤相对湿度降到65%以下。
最后一次灌溉。①杀秧前土壤相对湿度降到50%,以促进块茎成熟。②沙性土杀秧前10天进行灌溉。③粘性土杀秧前15天进行灌溉。④本次灌溉应确保地块松软,易于收获。
注意事项。①中耕后24小时内尽量避免灌溉。②喷药后36小时内尽量避免灌溉。③一般提倡超前,足量灌溉法。
12.杀秧
(1)杀秧时间,根据品种属性、块茎膨大情况、天气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收获前10~15天进行杀秧。
(2)杀秧方法:机械杀秧,拖拉机牵引杀秧机进行,杀秧后留茬5厘米左右。
13.收获
(1)收获前准备。收获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包括收获机械、运输车辆及维修等。包装材料(麻袋或塑料网袋)的准备及人工的配备。临时覆盖物的准备,如棉被、塑料布等,防止突然降雨、降温对马铃薯块茎的损害。马铃薯贮藏库的清理及消毒:清理后的储藏库用生石灰粉均匀撒在地面,或用1/1000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百菌清)均匀喷洒地面及墙壁。
(2)收获时间。早熟品种出苗后75~80天收获,中熟品种90~95天收获,晚熟品种100~110天收获。杀秧后10~15天,当马铃薯植株大部分枯死,薯皮木栓化后收获;温度8℃以上收获,利于块茎的伤口愈合;控制土壤湿度在50%左右,低于50%易造成薯皮损伤,高于70%不利于机械作业。
(3)机械收获。收获深度:首先测量马铃薯结薯层的平均深度,再加深3~5厘米,即为合理的收获深度,收获时检查块茎是否全部挖出或产生破损,适时调整挖掘深度。检查传送链上留有土垫的厚度,厚度以不造成块茎直接碰撞传送链条造成破皮,也不由于过厚造成挖掘后的块茎被土掩盖为准,可以通过调整牵引车的车速、根据地势调整液压调节杆以达到最佳的收获效果。晾薯:收获后的块茎上有水分和泥土,通过适当的晾晒可减少块茎表面的水分和泥土附着,一般1~2小时较为适宜;避免曝晒,曝晒影响块茎伤口愈合;避免淋雨以免造成品质下降和储藏期间发生病害。分选和包装:按种薯大小分级包装,分三级,即50克、50~150克、150克以上,装袋时应尽量避免撞皮损伤。
(4)装运:车厢及四周用草帘铺垫,人工装车时避免踩踏。拉运时为防止雨淋或低温冻害应在车顶加盖草帘或苫布。
14.贮藏
(1)贮藏温度:种薯贮藏的温度应根据种薯的贮存期、播种时间确定。2~4℃是最佳的种薯贮藏温度。
(2)贮藏湿度:为防止块茎因过度失水造成薯皮皱缩失去种用价值,减少贮藏期间块茎中养分的损耗,同时又能防止块茎腐烂、发芽和病害的发生、蔓延,窖内湿度控制在85%~90%。
(3)提高种薯的耐贮性:田间管理时避免过量使用氮肥,应使用氮磷钾复合肥或配方施肥,增加块茎干物质的含量。同时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增加种薯的耐贮藏性。
1.病毒病
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病毒有:
马铃薯Y病毒(PVY)
(1)症状:叶片皱缩,叶片有坏死斑点;或叶背面可见叶脉坏死,严重时叶片干枯而不脱落,挂于坏死的茎上,形成垂叶坏死。
(2)防治。利用脱毒种薯;防止病毒再侵染。
非作业人员禁止进入种薯繁殖地,田间作业人员严禁穿黄色服装,田间拔病株穿高腰水靴,人工逐垄拔除杂株、病株,要整株及地下薯块全部拔出装袋带出田间深埋。
2.真菌病害
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常发病害有:
(1)黑痣病。症状:出土后染病,最初植株下部叶子发黄,茎基部形成褐色凹陷斑,为鉴定苗期黑痣病的典型特征。收获时,块茎染病,块茎表面带有很多褐色的菌核。防治:甲基托布津70%可湿性粉剂(WP),400克+滑石粉10千克拌种薯100千克;阿米西达25%悬浮剂1000倍液(40毫升/亩),马铃薯播种时,均匀喷施在播种沟。
(2)早疫病。症状:常见的是叶片出现暗褐色带有明显同心轮纹的病斑,有时叶片上产生较多暗褐色或黑色小坏死斑,或在叶尖发生黑褐色大型病斑。感病块茎产生大小不等、微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健康与患病组织的边缘明显。防治:①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适时灌溉,加强田间管理。②药剂防治:初见病斑时,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40克/亩、戊唑醇43%悬浮剂(好力克)15毫升亩或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40毫升/亩每隔7~10天喷施一次,共喷2~3次。
(3)晚疫病。症状:马铃薯的叶片和块茎上的症状明显,叶缘或叶尖最初发生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气候潮湿时,病叶呈水浸状,蔓延极快。叶背面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有一层褪绿圈,上有绒毛状的白色霉层,这是晚疫病最显著的特征。
感病块茎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凹陷褐斑。病斑的切面可见到皮下组织呈红褐色;其变色面积的大小、深浅,依发病程度而定。湿度大、温度高时,病斑可蔓延到大部分块茎,一旦感染腐生菌,可使整个块茎腐烂。
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皆为中晚或晚熟品种,而早熟品种的植株都不抗晚疫病。②加厚培土:减少植株上的晚疫病菌落到土壤中侵染块茎,同时可促进多层结薯,有利于块茎膨大,避免产生青皮块茎。③药剂防治。发病前施用保护性杀菌剂,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氟啶胺悬浮剂40毫升/亩喷施;或代森锰锌类80%或70%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施。
发病时用治疗性杀菌剂,杀死或抑制病原菌在植物体内发展。68.75%氟菌·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100~120毫升/亩喷施,连续喷施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