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营
摘要: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体验等角度,探讨地理素养提出背景下,如何唤醒学生的“地理意识”。
关键词:地理素养;地理意识;高中地理
一、地理素养的提出
新课程已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与此相应,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学科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就地理教学而言,面对人类生活的地球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让未来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基础教育,提高未来公民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
什么是“学科素养”?有人认为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有人认为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换句话说,地理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和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新《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点、全球意识、环境意识、资源保护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更具有时代精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地理常识、地理经验,尤其是地理意识的现状堪忧。
二、地理意识的缺失
诚然,纵观目前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时代意识很强,如新教材中罗列的资料、书中的插图,每节课后提出的活动性问题等与旧教材相比,确实有很大差别。新课程指出,“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实际地理经验、地理意识如何?反思日常生活,有多少人会注意到月相的变化?记得很多学生曾诧异地问道:“满月不是只有八月十五才有吗?”多少学生注意过白天自己的影子始终在北方?注意过我国冬夏季吹什么风?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东风或西风或南风或北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还有很多学生分不清地图和景观图等。当代中学生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各类明星身上,而实际的地理生活经验非常缺失,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更甚。地理意识的淡薄甚至缺失可能已经成为制约高中地理教学的第一桎梏。
三、地理意识的唤醒
1.唤醒学生眼睛,引导学会“观察”
学生的眼睛都是黑亮的,充满童真和无邪,但却不一定会观察地理事象,更不会区别地理现象及其本质。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的“六大解放”中的第三条“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所以在每年高一新生刚入学的第一节地理课,可把学生带出教室,将一路看到、碰到的一些事、物及时与学生分享,如日月星辰、农田、道路、工厂、商店,人们的穿着打扮、语言等都是地理研究的内容,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地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在地理课堂中尽量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总结事物的特征、本质。例如,高中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让学生注意观察有何特点,能从中发现什么,用晨昏仪演示晨昏线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时候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如何区别晨线和昏线并总结判断方法。甚至可通过一些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其中隐含的内容,诸如用酒精灯火焰的颜色说明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在密闭房间里燃烧纸观察烟的运动状况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引导学生多观察、常观察,从观察中得出结论,慢慢淡化教师的一些引导性问题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自主观察的习惯并逐渐将这种习惯用于生活。尝试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总结其规律,尝试观察日食、月食,理解发生的原因;观察流星雨,体会自然的瑰丽;观察风向、阴晴,尝试做一个气象预报员;尝试观察当地的风土民情,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这些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使学习方式由接受转变为探索,逐步养成地理的主动参与意识。
2.唤醒学生嘴巴,引导学会“发问”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经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都说“学问、学问”,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只“学答”?“学答”,说到底就是背书,“学问”就不同,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这才会有疑问,有了疑问才有创造的可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在学生养成观察习惯后,只要他们会观察,必然会产生疑问,有问题就会进一步进行研究、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的“六大解放”中的第一条:“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开放的环境,不能再固守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的“三中心”,需打破封闭,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才有发问的可能,变单一的课堂传输为互动学习。以“地方时的产生”教学为例:首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也可为新知识作铺垫,可让学生到讲台为大家演示地球自转,创设第一个问题情境:待学生观察、讨论和纠正,该学生演示完地球自转过程后,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在地球表面同一纬线上取A、B(B点在东边)两点:地球自转过程中,哪一点先看到太阳?第三个问题:哪一点先过早上6点?先过中午12点?傍晚18点?第四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讨论,我们教室是东西向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同学有没有地方时的差别?如果有,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第五个问题:一个教室里有多少个地方时?整个地球呢?第六个问题:该怎么处理及解决?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结论:划分区域或范围。第七个问题:想一想这个区域或范围多大合适?总结:经度每隔15度为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或范围就叫时区,在每个时区内按规定只能有一个时间,这个时间即区时。通过这样的引导,逐步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发问。
3.唤醒学生热情,引导学会“体验”
传统地理教育很大程度上忽略学生体验。一味灌输,靠单一的考试制度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很少考虑在地理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地理教学过程应始终贯穿“快乐地理”的思想,其起源于米卢的“快乐足球”。何谓“快乐地理”?即希望学生在观察地理现象时快乐;解答地理题目时快乐;相互讨论过程中快乐;讲解地理知识时快乐。要让学生在教师轻松、幽默的话语中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教师安排的资料及故事中发现地理的有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地理意识!
以笔者最近的教学内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例:准备讲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一部分时,临时决定把课题名称换了。到2班教室门口时,因为比较冷,进去就问:为什么关门?学生讲因为冷,风大!顺势可说:今天学习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字: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地理学习积极性。接下来请学生思考:对于风,有什么认识?学生开始兴奋,第一个学生讲:风云争霸!其他学生大笑,估计是他看的电视连续剧《风云》太深刻!笔者没有否定,把第一个答案写在黑板上,还问学生:为什么风和云联系在一起?说明云的产生和运动与风关系密切。
第二个学生讲“风水”!教师刚开始听错了,在黑板上写下“风嘴”!学生一看笑得前仰后合,等他们静下后说:“你们听说过新疆有个阿拉山口吗?它就是著名的风口,你们说‘口不就是‘嘴吗?”然后接着说:“风水其实也蕴含地理学的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不是和风水有关吗?”
第三个学生讲“喝西北风”!“为什么讲喝西北风,不喝其它的风,如东南风?”引导学生联想今天的风是从西北吹来,冷而干,所以“难喝”!不像东南风,温暖湿润,很爽!
接下来还有很多学生抒发自己的体验,最后总结:这节课学习三个问题:一是风是怎么形成;二是风向问题;三是风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