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骧“审美超越论”

2015-07-24 19:00王诗雨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名作欣赏 2015年24期
关键词:文艺物质精神

⊙王诗雨[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王元骧“审美超越论”

⊙王诗雨[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王元骧先生是“中国审美学派”的代表学者之一,继“审美反映论”之后提出了著名的“审美超越论”。王元骧立足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从“人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文艺确立人的信仰这一作用的论证来表明它在完成人的本体建构方面所应有的承担和责任,指引人们努力追求自我超越,培养正确的理想人格,积极实现自身的自由与解放。

审美超越理论根源基本内涵社会现实

“审美超越”这一命题,一直是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重点。柏拉图很早就以可知不可见的理念超越现实世界,指出“美是难的”①,并认为真正的美在现实当中不可能存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义”②的超越途径,而这同样也成了康德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他研究美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中国,人们对“审美超越”的问题同样积极关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以庄子为代表的道,以禅宗为代表的禅等都有自己不同的审美超越观点。

一、现实背景

王元骧先生的“审美超越”,从根本上讲,主要来源于生活的启发和昭示。自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产生了重大变化,拜金、享乐以及个人主义逐步占据了人们的内心,文艺在金钱的诱惑与物质的腐蚀下,也不断沦为供人们物质享受的商品,文艺的功利性日益增强。现在社会物质充裕而精神却日趋滑坡,人变得越来越自私、自我,追求物欲并且少有人文情怀。王元骧先生把时下的这种现象称作是文艺的一种“异化”现象,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人的“异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艺术似乎已经从高傲的公主降格为卖笑的女子,随着这种神圣性的丧失,艺术的超越性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地位。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生存维艰,大众文化的商业原则追求的是所谓的‘看点’与‘卖点’,为了争取人们的眼球不惜以满足和撩拨人的粗俗欲望为潜规则。”③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虽然丰富和拓展了文化的形式与功能,满足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文化需求,但它的负面影响同样显而易见。它通过渲染那种享乐的价值观念,使人们的生活日趋低俗化,并一点一滴地吞噬着文化和美的内质。对于人的物化和异化现象,他希望通过文艺的力量来抵制,并且希望它能够成为最有力的屏障。因此,现今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还得从内部开始。在这个方面,审美超越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低估,重提审美超越问题对建构当今社会的精神世界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本内涵

究竟何为审美超越,从过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似乎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王元骧先生认为,“审美超越”应属于审美反映的范畴。

20世纪80年代,王元骧先生就“文学本体论”完全否定“文艺反映论”这一理论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即“审美反映论”,该理论认为,文艺不仅要反映生活,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作家的审美情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反映了作家的人生理想,这一理想投射出的是一个高于现实经验生活的世界,人们能够从中发觉自我的精神以及想要的生活,从而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和提升自我的思想和觉悟,影响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逐渐地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完成人们应实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王元骧认为超越性应是艺术的精神,希望艺术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重新构建起人们内心的信仰,认为文艺在人们的生活中应承担起探索人类的境界和情怀,引导人们积极追求自我超越,培养理想人格,并最终达到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目的。王元骧强调文艺要有精神承担,认为超越性不仅是宗教的精神,也是艺术的精神。实际上,“审美超越论”是对“文艺本体论”的详细展开,也就是凭借对文艺能确立人的信仰这一作用的论证来表明它在完成人的本体建构方面所应有的承担和责任。真正的作家应该有理想与信仰,而且有通过自己的辛苦创作来坚持自己的信仰,有实现理想的不竭动力。

王元骧主张超越性,其实就是对人生意义以及价值的理解。要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我们必须同时抓住物质和精神这两个方面。审美首先要求人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任何束缚,进而才能对物质方面产生影响并加以指导。然而,“审美救世主义者”却想直接通过精神替代物质,并以此来解决物质方面的实际问题。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文艺的功能并不是无限的,如果过分夸大文艺的作用,很容易出现和审美救世主义同样的下场。”④说王元骧“审美超越”的理论是“不切实际的主观幻想”⑤,其实是对“审美超越”的一种错误的解读。

王元骧指出,文艺不应该单单反映现实生活,它最终的、也是根本的目的“是为人生增添诗意、增添亮色、增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引导着人们不断走向自我超越”⑥,是有机地把精神与物质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人们自我超越的前提下,解决当今人的生存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这较之于中国传统审美超越主张审美对象应与其周围的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有了很大的进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审美超越”,即王元骧在对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的基础上,以“人学”为基本,以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为前提,通过对文艺确立人的信仰这一作用的论证来表明它在完成人的本体建构方面所应有的承担和责任,是一种能够拓展人的境界、陶冶人的情怀、指引人们努力追求自我超越、培养正确的理想人格、积极实现自身的自由与解放的艺术精神。

三、两个维度

王元骧先生在对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的基础上从“人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这一命题的。在主客二分关系中,主体和客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这一种超越,我们可以在下面的两个维度中有所体会。

尽管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一旦能够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他的生命就将会在别人那里得到延续,从而从有限进入无限。王元骧曾说过:“只有当人的物质生活中出现了意义和精神的世界,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类、有限与无限开始二分,并成功摆脱了人类早期完全屈从于物质生活的那种冥蒙混沌的状态之后,人才可能开始拥有超越性。”⑦在这一点上,王元骧与康德的观点颇为相似。康德认为,人们不但能够“感觉到自身”,而且可以“思维到自身”,这是人与动物之所以会有质的不同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人不像动物那样就只是单纯地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过得舒适,除此之外,人类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会考虑为什么而活,而且会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怎么活才会使得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于是,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就逐渐出现了一个精神和意义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出现就使“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类、有限与无限之间”⑧渐渐出现分化并形成张力,人的超越性便由此得以产生和发展。

即超越一己的利害关系而进入到别人情感生活的空间,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是一体的。现如今的一些文艺,如电视里的一些娱乐节目、流行歌曲、畅销读物等,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活得轻松,缓解一些生存和工作的压力,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喧嚣浮夸,缺少一些精神上的引导和心灵上的交流。不难看出,这其实是消费文艺的表现,是被西方文艺理论家称之为“后现代社会”的产物。这种生活更容易使人们堕入享乐主义、物欲主义的深渊不能自拔,人们在这种社会的熏陶下逐渐将对物欲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大动力。物质的东西并不具备审美强大的功能和有效的作用,人们只要陷入到物欲世界中,就会难以自拔,变得日益自私和封闭,感受不到别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的沟通交流,渐渐的,人就走向了封闭,远离他人和社会,慢慢失去精神的支撑和追求远大理想的动力。

对此,“王元骧指出:‘对于美的文学和艺术来说,它给予人的即使是最轻松的审美方式,也不仅仅纯粹是感官的快适,更不是把人引向颓废和沉沦……否则,人的精神就无所寄托,灵魂就无所安顿,世界就没有亮色,人生就失去意义。’”⑨就此来看,人们把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等作为消费文艺现象在现如今日趋流行的原因,显然肤浅且很不合理。真正的、持久的快乐只有通过精神上的不断完善和自我超越才能得以实现,这就是审美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而那些将文艺带给人的快乐的精神内容完全抛弃的观点是极为肤浅和狭隘的。

“审美超越”是后实践美学的核心,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美学理论,还使其日益适应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探究审美超越问题,我们不能片面地只从物质或者精神单方面来探析审美超越,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对于“审美超越性”的集体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果王元骧能够在阐述审美超越理论时对“审美超越”的基本概念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的话,将会对我国审美超越理论的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①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10页。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

③王元骧:《论美与人的生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9页。

④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⑤⑥彭江虹:《精神家园的建构与审美超越论》,《文艺报》2007年第3期。

⑦⑧王元骧、赵建逊:《论文艺的“审美超越性”》,《文艺报》2007年第9期。

⑨王元骧、赵建逊:《审美超越与终极关怀》,《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

作者:王诗雨,华侨大学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文艺物质精神
1942,文艺之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拿出精神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