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筝 西安财经学院教授本文转载自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04
对商业文化的哲学思考
文/胡筝 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本文转载自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04
作为一种文化, 它总是由林林总总的现象组成,诸如商业领域中的商品包装、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等等。它不仅仅是商品的标记, 用来突出商品的迷人魅力, 还是新生活方式的引导和新价值观的展示。它以最直接、最不引人注意的方式渗透到城市文化的中心, 汇入熙熙攘攘的人流 , 分享着城市的活力 ,引造着城市的面貌。它以难以理解的、诡诈多变的形式操纵着经济活动, 以凌厉的攻势和无所不在的魅力使许许多多时代骄子大跌眼镜。很长一段时间, 市场被这些快速膨胀起来的文化泡沫张扬得淋漓尽致, 文化作为生产力被包装得面目全非。于是,曾经呼吁过“商业文化”并对“儒商时代”赞不绝口的人们又对文化的创造能力发生了怀疑, 似乎这只是一部分付庸风雅的商人的杜撰。
其实, 商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现象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我们应该在本质的观点与形式的观点, 结果的统一与过程的统一之间做出明显的区别。文化作为生产力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 是哲学意义上的概括, 它展示的是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后人类文明的一个结果, 而那些林林总总的现象尤如细胞, 构成商业文化鲜活的生命。
毫无疑问, 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 服从着不同的原则, 追求着不同的目的。它们在各自开起的地平线上, 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方面。如果我们使自己满足于注视这些活动的结果:宗教、艺术、科学、政治等等 , 那么, 把它们归结为一个公分母似乎就是不可能的。事实上 , 在人类的经验中, 我们很难发现构成文化世界的各种活动处于和谐融洽之中 , 相反,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冲突力量的无休止的斗争。比如科学思想驳斥和压制神话思维, 宗教为捍际自己的理想反对艺术无节制的幻想, 市场经济为追求经营利润与共产主义奉献精神相悖……由此看来, 人类文化统一和谐的崇高理想似乎只是一种善良的欺骗。
但从哲学的角度看就不是这样了, 哲学的综合则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在这里, 我们寻求的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过程的统一性。全部文化合在一起就是人类的智慧, 这种智慧尽管能用各种不同的学科形式来表现, 但始终是一个整体, 不会因此被分化成不同的东西, 正如太阳光不会由于照耀着不同的事物上就会被分化成不同的东西一样。不管人类文化的现象如何相异, 但总是显示出内在的统一性和逻辑的同质性。商业思想和科学思想并不是靠它们的逻辑形式而是靠它们的对象与题材而被区分。哲学从不满足于分析人类文化的诸多个别形式, 而是寻求一个包括所有个别形式的普遍概念。
对于商业文化的研究工作如同所有学科一样首先从对各种现象的研究开始。所有这些研究都在努
力追求某些原则, 确定某些范畴, 以图借助这种原则和范畴把各种类型的文化现象纳入到一个系统的秩序中去。要是没有这种对诸多文化现象本身早已从事的综合工作, 商业文化就没有出发点。然而,商业文化的研究不能就此止步, 它必须努力获得一种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广告、营销、包装、设计等无限复杂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中, 商品文化应该揭示出所有这些创造物据以联系在一起的普遍功能。正如一切细胞所含的生命秘密都是全息的, 这些文化产品也隐含着文化全部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 既有优质的也有劣质的。因此, 我们对市场经济中的文化现象进行立体扫描之后的任务, 应该是归纳出商业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遗传密码。也就是说, 应该站在哲学的高度, 既敏锐地洞察市场经济中创造出的鲜活的商业文化行为, 又能把握住这些文化行为的规律, 张扬它的优质基因, 使它成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生命动力。
如果只从生物学观点出发, 我们会认为人类知识的最初阶段只涉及外部世界。因为就一切直接需
求和实践意义而言, 人都是依赖于它的自然环境而生存。如果不能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于周围世界的环境 , 人就不可能生存下去。实际上,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他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同时又时时受制于自然。在人类社会走向理智和文化生活的那些最初步骤, 是一种对环境进行心理适应的行为。他对文化的创造与建设, 也是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 所借助的也只能是自然赋予它的物质条件。因此, 文化的创造与建设既是一个“人化自然”的过程, 也是一个“自然人化” 的过程。经济行为作为人类得以生存的第一手段, 是人类创造财富的第一结果 , 更多的表现出自然属性, 马克思将它作为理解人类历史的要律。
但从人类文化进展的角度, 我们立即就会遇到人类生活的一个更为主动的方面。即从人类意识最
初萌发之时起, 一种对生活的内向性观察就伴随并补充着那些外向性观察。人类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人的天生的好奇心慢慢地开始改变了它的方向, 我们似乎可以在人类文
化生活的一切形式中看到这种过程。在对商业最初的解释中, 可以清晰地发现原始的商品交换原则和原始的伦理原则比肩而立——正如世界起源的问题与人类的起源问题一样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因此, 也可以说从商业文化的诞生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伦理规范。
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充分发展, 在几百年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和形成的经济文化中,蕴涵了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因此, 商人并没有什么与生
具有的抽象的本质, 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商业规则。商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创造之中, 存在于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正如人性也并不是一种实体的东西 , 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 , 是人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突出的特征, 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属性 , 也不是他的物理属性, 而是人的劳动。换言之 , 人的劳动怎样, 人的本质也就怎样;人的创造活动如何, 人们的面貌也就如何。商人所从事的商品交换, 创造了商人这样一个社会团体也创造了商业文化。商业文化作为一种规则规范着商人的行为, 作为一种价值观成为这个团体共同恪守着的经济伦理。它在本质上与经济伦理一致, 与商业行为比肩而立。
所以, 那些有意策划出的市场行为并不十分重要, 商业活动的本质不仅仅依赖于外部的环境, 而且更依赖于商人给予其自身的价值, 即内在态度或心理素质。所有从外部降临在商人身上的东西并不重要,并不能改变其伦理规范。重要的是灵魂的意向,这才是商人的本质。优质的商业文化模塑出优秀的商人本质, 有相当的稳定性, 不容扰乱。一种不能使一个人本身变得更坏的东西, 也就不可能使他的行为变得更坏, 也不可能从内部伤害他;一种不能使一个人本身变得更好的东西, 也就不能使他的行为变得更好,也不可能从外部取得实效。由此可见, 任何具有经济目的的文化行为都是通过商人本身来起作用的, 那些凭空创造出的商务策划不可能发生经营奇迹, 它必须与商人自身的经济伦理融为一体才能对市场产生影响。
由于空间和时间以及人的天赋, 人在一生中不可能置身于多种文化氛围。他总是长期处于某一种
文化氛围中, 并用身心与之交流, 水乳交融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一般情况下, 文化对人产生影响, 发挥作用 , 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使人有意识地接受, 一种是使人无意识地接受。商人的人格形成是在由商品交换构成的文化氛围中, 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
所谓有意识接受, 是指人本身意识到某个具体文化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而且将其学会并在生活中实践, 主要是指人一生中的学习过程。所谓无意识接受是指社会群体和个体对某种传统的“遗传继承”和社会某种文化氛围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在这种接受中 , 一般意识不到某种东西存在 , 更意识不到它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所谓“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遗传”中所反映的文化行为就是这种接受方式。这种接受比有意识接受要深刻得多、完整得多, 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对传统的东西, 对约定俗成的东西,人们一般都是采取无意识地接受。人们往往认为这些文化观念和标准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 是不可能更改的。因此, 无意识接受的文化现象一般都是一个社会群体赖以生存的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审美观念等。
文化氛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为人格模塑提供了外部的条件。要使这种文化氛围对人产生充分的影响, 尚需人们从主观上对这些文化氛围所提供的文化知识采取积极的接受态度, 也就是主动采取有意识的接受方式, 并在实践中转化成能力发挥出来。同处于一样的文化氛围之中的商人素质和能力有很大的差别, 除了天赋以外 , 主要是同商人心理的接受态度有关。被动的接受和主动索取, 其结果当然是大相径庭。要使文化氛围能够让商人主动接受, 并成为模塑人格的力量, 这本身有一个形态转化过程,即把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 把感性理念化。
商业文化作为理念化的文化氛围, 首先反映着商人个体的主动意识。所谓主动意识就是参与社会关系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活动者的心理趋向。个体心理趋向是指人的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 其中包括性格、气质、心理过程等特点, 主导情感和活动记忆的总和以及行为能力。没有任何两个人能把上述心理特点同样结合在一起, 任何形式的结合都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特点的个人 , 这些人构成商业的每一个细胞, 因而个性文化心理构成商业文化的基本单位, 即每个商人的意识和心智都是一种商业文化现象。整体心理趋势反映着商业活动中具有统一性的集体心理。所谓集体是指社会的一个部分, 它是由服从这个社会之活动的共同目的联系到一起的团体。团体中的成员服从团体理想、遵守团体纪律、关心团体利益, 有共同的宗旨、价值、目的和行为准则。他们以这个整体的意识和智慧参与社会活动, 这种整体意识成为商业文化结构的总和力, 即整体意识和智慧也是一种商业文化现象。因此, 商业文化是商业个体心理趋势与整体心理趋势的对立统一, 既具有个性特点又具有共性特点。在这种双重心理特征中,整体心理制约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影响整体心理, 整体心理是通过个体心理得到反映的。市场经济中涌现出的文化泡沫充分表现着商业系统的个体浮躁心态, 它对市场的健康成长起着相当的破坏作用 , 必须予以重视。但是, 鉴于它的个体浮躁特点, 它永远不可能规范到社会整体文化心理趋势之中, 永远不会成为商业文化的主流。
文化氛围首先构成社会整体文化心理, 它制约着个体心理, 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不同商人对商业文化接受的心理趋势, 构成不同商人之不同的文化品格。因此, 创造优秀的商业文化就是通过商人的主体行为, 营造能使人性充分展示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的社会文化心理, 模塑商人优秀的文化品格, 构建市场经济的主流文化。
商业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伦理构成商人人格模塑的基础条件, 商人的人格模塑是通过人格形
式模式化完成的。人格是指在既定的文化环境中,因为学习、训练、生活所形成的个性特征, 它体现着个体心理。心理学家把人格看成某种不可重复的统一体, 它管理着各种心理过程, 是各种心理机能的主人, 行为和思想的决定者。文化学家把人格视为既是某一特殊的文化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欲求与情感的动态结合, 又是某一特殊的文化个体对群体的价值体系做出适应性的反映。对于不可重复的人格形式, 模式化并非容易。市场经济中, 商人人格的模式化不是指商人个体独特性格的充分展示, 而是指在人整体力量凝集的结果, 是每个商人较为稳定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总和。因而, 商业文化就绝不能是市场经济中支离破碎的文化现象, 更不是为着某个经济指标做的文化包装。
心理学家认为:个性发展的动力就是人在活动中不断变化的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因此, 心理特点不是决定于人的天性的差异,而是决定于人的文化的差异;个性的系统只能是人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孕育着他的那种文化的个体化的系统, 其商人的人格只能在客体化了的商业文化中产生, 即人格形成取决于商业客体的生活形式、又表现着商业群体的文化类型。任何一个商人, 只有作为商业文化关系的主体才能获得优秀的人格。因此, 商人的人格形成过程是商人人格模式化过程, 人格模式化即为商业文化整合。生活方式、人格模式和文化整合三者交互影响和作用, 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其关系式为:生活方式→※人格模塑→※文化整合→※生活方式。这种形式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要受到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又要受到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 人格形成模式化是一种超越有机体行为, 它反映着价值体系中所有人的支配力量, 不受任何生物特性的限制。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独立的目的和价值, 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 它并不必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群体所共有, 但是却与这个社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 由此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扇面, 向我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商业文化的目的是一步步强化自己有效的商业行为, 并根据商业文化内驱动力的紧迫程度,把各种复杂的意志行为融贯统一起来, 逐步吸收到一种整合完好的文化之中, 然后, 通过不可思议的形式转变, 去实现商人人格的模式化。商业人格的模式化决定着整个商业群体生活方式和内容形式, 也决定着商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 必然把商人模塑成文化人。人格与文化的关系,以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为中介结合为一体, 商业文化作为商人创造活动的产品为时代所有, 而商人本身在自己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则成为商业文化的主人。
BUSINESS FACE 封面人物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