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实的创新中追寻中国人的航天梦

2015-07-23 13:21
军工文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科工航天事业航天

面对一群学界新精英,我作为一个离开校园30多年的旧人,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与大家交流。因为在你们的血液中流淌着时代的知识与气息,你们充满着创意、激情与活力,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而我自己虽然人已在21世纪,但思想深处可能还存有许多20世纪的旧东西,唯恐不慎发表一些落后于时代的言论误导了大家。但是,我反过来想了一下:现实是历史的自然延续,让大家了解一些含有历史因素的信息,作为一种参照系,或许对大家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还有些好处,所以我就试着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个话题:在踏实的创新中追寻中国人的航天梦。

从物质层面讲,人是活在物质、能量与生命循环过程之中的;从精神层面讲,人是活在对梦想与希望追求之中的。物欲使人变得势利、狭隘、险恶、张狂,而希望与梦想使人充满激情、精神明朗、视野开阔、充满活力。人之所以要学习知识和研究理论,主要目的就是满足自身精神层面发展的需求。

过去,人们更多地谈论美国梦,现在人们开始谈论中国梦。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都是人们对心目中理想世界的一种向往。理想的东西往往仅存在于逻辑之中,现实才是人的真正归属。如果说中国梦和美国梦都是一种比较抽象概念的话,那么中国人的航天梦就是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我们知道,概念越具体,越容易辨识和理解,越容易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中国人的航天梦每天都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实现中国航天梦的实践活动每天都在延续,我有幸随着追寻中国人的航天梦的队伍蹒跚前行了30多年,了解一些历史与现实的基本情况,这就是我与大家讨论如何追寻中国航天梦的信心来源。

要追寻中国人的航天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国人的航天梦。依我个人的理解,中国人的航天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利用航天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不断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巩固和拓展国家利益保护边界,为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中国人的突出贡献,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第二是发展地球近空间和临近空间轨道与亚轨道飞行技术,发展载人航天事业与空间基础设施,为空间科学研究与国民经济服务,推动中国空间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走向世界一流,促进我国国际空间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力及地位提升,在和平开发与利用地球近地空间与临近空间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第三是发展深空探测技术(包括月球探测、太阳系行星探测、太阳系以外空间探测等),深入探索宇宙起源及物质世界的基本运动规律,为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以及探索宇宙奥秘做出开创性理论与实践贡献,对人类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获得国际社会的崇高声誉。

可以说,中国航天梦是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寻这个梦想,就是追寻中国梦的具体行动。

如何追寻中国航天梦,这是所有立志中国航天事业人士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梦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当前,虽然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世界上已经小有名气,某些领域甚至领先于世界,但是总体而言与美、俄、欧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1959年1月前苏联的飞行器第一次成功探访月球,1964年11月美国发射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1965年7月到达火星大气层,之后人类进行了大小100多次外空星球探索,获得了数千万倍于之前人类对于太空和太阳系的知识.而我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后的近几年才开始做这些事情。人们经常感叹在原始创新方面中国人不如美俄欧等国家和国家联盟,但是就是不反思我们在非功利性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探索方面做了多少努力,就是不反思我们的起点在哪里。只有站在科学制高点上的国家,才具有对科学发展走向的发言权,甚至才有对人类世界观走向的发言权。另外,在航天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先进材料与先进工艺方面,在试验设施与试验方法方面,在总体设计与任务规划方面,在动力总体性能与燃料性能方面,在探测控制与通信技术方面,以及在研究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都还存在明显差距。面对这些差距,我认为只要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下一代人以及今后若干代人持续努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今后十至二十年内能够追上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实现某些超越。作为一个中国航天人,我既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对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既有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优越性,又有一批又一批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的优秀学子不断加入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队伍,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还处于少年期,发展的前途无量。

存在差距是客观的,缩小差距必须通过主观努力来实现。如何才能缩小差距呢?我理解主要靠“三创新”:科技创新、运行模式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只有踏踏实实地开展“三创新”,才有可能实现航天事业进一步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超越的奋斗目标。

当前,参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力量大致上有这几个方面:在政府和军方的统筹下,主要由航天两大集团,科学院系统,教育部系统,电子科技以及其他行业的配套单位承担相关任务。

作为主力军之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目前在履行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使命方面承担着诸多重要任务,“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航天科工将致力于展开以“五个新一代”+“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工作。“新一代”的定义是:性能相同,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导致业态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满足上述四条之一方可称为“新一代”。“五个新一代”包括:新一代导弹武器装备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包括:微系统基础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智慧产业基础技术。

考虑到同学们在学校里更多地是接触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方面的概念,对导弹武器装备技术和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不熟悉,我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的创新需求,供准备参赛的同学选择创意大赛课题参考,同时也帮助准备加入航天科工队伍行列的同学提前了解相关理论和技术创新需求:

微系统基础技术方面,主要发展微感知、微处理、微控制、微传输、微对抗及微集成等六大基础性领域。其中:

微感知:利用微加工技术与微电子、微惯性器件、微光电器件等实现感知产品的微型化,具体涉及射频微感知技术,光电微感知技术,惯性微感知技术,力/热/声/磁微感知技术等。

微处理:包括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以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可信接入及度量等相关软件,具体涉及数字信号及信息处理、信号调理及转换、软件工具及开发平台等。

微控制:主要涉及片上系统(SoC)实现综合控制,以及系统中各类微驱动、微执行机构的实现等,具体涉及各类微系统控制算法IP,微泵/微阀/微继电器等。

微传输:是指微系统内部的信息传输及利用微系统实现的宏观系统间的有线/无线信息传输,具体涉及各类传输控制协议IP,微光电连接器等有线传输以及射频/光电/声信号收发等无线传输。

微对抗:是指用于电子对抗、信息安全等的多功能芯片及微小型射频组件,具体涉及干扰和抗干扰等对抗策略/算法IP、微对抗执行装置等。

微集成:是指实现微感知、微传输、微处理、微控制、微对抗等功能并使其融合形成微系统的集成制备技术,具体涉及用于生产微部件及微系统产品的不同工艺类型生产线、微组装线及芯片封装线等。

上述微系统技术六大基础领域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微感知、微处理、微控制、微传输的创新性成果共同构筑起微系统技术体系及产品构架的基础,而微对抗、微集成的能力形成则提供微系统面向服务的运行平台与应用支撑。初步的实践证明,微系统技术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减轻重量、降低功耗、节约成本、提高性能,更重要的是开阔技术创新思路,可以探索全新的总体技术路径,实现以往想都不敢想的大系统创新目标。

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方面,当前主要是构建集纯国产化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为一体的实际应用系统,涉及的基础技术主要有:系统架构规划与标准,系统迁移技术,应用软件功能迁移开发平台,以及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操作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其中涉及的安全算法、安全策略、安全芯片以及安全防护实现等方面虽然自主可控,但是信息安全的基础技术还需加强。国内第一个涉及数万台计算机的自主可控安全网络将于今年7月在航天科工开始试运行。这个领域发展机会很好,发展空间很大,但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还需要一批技术创新核心骨干做出独立的探索性研究,硬件和软件全国产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在信息安全基础技术研究上有独到的核心技术,才有可能构建出具有更高安全度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统。

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制造资源的协同共享实现。除了支撑航天科工实现“五个新一代”创新目标的实现之外,智能制造基础技术还将牵引出一项导致传统制造业形态重大变革的创新平台——航天云网。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航天科工隐隐约约地意识到,全球经济发展观已经过时,导致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然会出现新的经济发展观和相应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原有的经济发展观和发展模式。1968年,加勒特·哈丁(Garret Hardin)教授发表了《公地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指出了资源共享的破坏力。1986年,卡罗尔·罗斯(Carol Rose)教授发表了《公地的喜剧》(The Comedy of the Commons)一文,指出了资源共享的诸多好处。1990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教授发表了《公地的管理》(Governing of the Commons),指出了资源共享的基本管理原则,并因此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巧合的是,2009年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首次在全球提出“云制造”的概念,并作为云制造创新团队带头人开始了与制造资源共享相关的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活动。目前,航天科工正在筹建一个私有云制造平台(主要服务于航天科工所属企业制造过程深度协同、全要素资源共享),以及一个共享云平台(航天云网)。航天科工探索以制造资源协同共享方式改造传统制造业的努力,可以说是航天科工的一场新“长征”,不仅需要企业在现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企业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还需要重新整合相关资源,甚至重新改组企业、改造产业、重构产业生态等等,最终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和经济效益改变企业的发展观,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协同共享新要求。由于目前这个领域的竞争比较激烈,恕我不在这里介绍创新的基础技术内容。

智慧产业基础技术方面,航天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智慧产业群是航天科工的重点发展领域。目前开展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开发领域主要有: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企业、智能交通、智能管网、智能安防、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应急救援、智能税控、智能水务、智能粮库、智能地质灾害监测、智能遥感应用、智能数据挖掘应用等。目前这些领域既无标准,也无公共技术平台,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性原创技术研究与开发。由于领域繁多,内容繁杂,时间关系这里也不展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人生如梦,人生追梦,人生就是一场梦。有志之士的人生之梦是一场坚持理想信念、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追求实现看似不可能实现目标,并有着连续梦境的梦。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之梦情景断断续续,那么他是很难实现一个高远目标的,他的精神世界或许不那么稳定,精神生活或许不那么美好。以我个人的亲身体会看,中国的航天事业可以寄托一大批有志之士的人生之梦,我作为一名为我国的航天梦奋斗了30多年的航天人,热情地欢迎追寻航天梦的学子加入到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队伍中来,或者以各种其他方式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虽然前进的路上困难不少,坎坷很多,但是在追寻中国人的航天梦过程中我们将收获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挑战极限的绚丽人生经历。

猜你喜欢
科工航天事业航天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人物
人物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