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九: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生

2015-07-23 01:35叶介甫
文史春秋 2015年5期
关键词:国民党天津

● 叶介甫

李锡九,本名李永声,1872年1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任家庄的一个地主家庭。李锡九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于反对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斗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中共秘密党员的身份为党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广州国民政府监察院首席常务委员、武汉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和军事裁判所所长。大革命失败后一直到全国解放,他利用特殊身份,长期从事反对蒋介石反动派的斗争和开展抗日活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投身于反对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斗争

李锡九的青少年时代,正值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朝政府对内实行封建统治,残酷地镇压包括义和团在内的许多农民起义;对外屈膝投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别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李锡九目睹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横暴,立志投身于改造社会、拯救国家的斗争中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当时,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和官僚士绅,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挽回利权,解救民族危机,纷纷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在政治上发起了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一些知识分子,总结了“戊戌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纷纷出国留学,其中以留学日本为最多,李锡九就是其中的一个。

1905年,李锡九考试合格,公费赴日本留学,最初在经纬学校警察科学习警政,后来在东京自强学校应用化学科攻读理化。就在这一年的7月,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从欧洲来到了中国留学生集中的日本。李锡九经人介绍,结识了孙中山,逐步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参加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反对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

1907年,清朝政府与日本政府相勾结,颁布了一个取缔中国留学生反清活动的规则。在同盟会的领导下,留日学生积极开展斗争,抗议日本政府的这种无理举措。李锡九也参加了这场斗争,最后因抗议无效,他愤而回国,在直隶(今河北)省城保定担任直隶警务学堂学监。利用这一身份,李锡九积极传播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同时多方联络,着手在保定组织同盟会,发展会员。

此间,李锡九还和江浩等人筹建了保定育德中学,这所学校后来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李锡九和同盟会北方组织的一些同志,积极奔走声援,中华民国成立后,李锡九当选为直隶省议员,1913年4月,又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

辛亥革命的果实不久就被袁世凯窃取。这时,袁世凯认为国会不仅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成为他建立专制独裁统治的障碍。于是,袁世凯开始向国会开刀,千方百计地踢开国会。作为国会议员的李锡九,与袁世凯的种种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14年,国会还是被袁世凯解散,李锡九回到保定,继续执教于直隶警务学堂。

袁世凯死后,国会于1916年8月正式复会,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冯国璋被补选为副总统,但实权却为担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段祺瑞所把持。李锡九看到冯国璋等人仇视革命的行为,曾竭力反对冯国璋当选副总统。

1917年张勋拥清复辟,国会再度被解散。张勋复辟很快失败,段祺瑞又乘机控制了北京政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社会政治依然如故。该年7月,孙中山和廖仲恺等人乘“海深”号军舰自沪南下到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各界“同心合力”,奋起护法。李锡九率先响应南下护法,于8月到达广州。8月18日,孙中山于黄埔公园设宴招待南下的国会议员,讨论召开国会问题,由于不足法定人数,遂改为召开非常国会。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李锡九参加了会议,并当选为非常国会议员。

1919年“五四运动”后,天津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发展。1920年1月,天津反动当局先后逮捕了马千里、马骏、周恩来、于方舟等爱国学生20多人。京、津和各地许多报刊都纷纷谴责反动当局的行为。当时的直隶省会议员在对待学生爱国运动的问题上,意见有分歧。少数议员主张镇压,多数则主张上书直隶省长曹锐(直系军阀曹锟的弟弟),要求早日释放爱国学生。为此,两派议员进行了多次激烈的辩论。李锡九、江浩等人积极参加了营救爱国学生的活动,并且争取了绝大多数议员的支持。由韩子木起草了一个给省长曹锐的上书文稿,在议会当场宣读,后签名送交曹锐。曹锐见如此声势,只好把狱中的学生和各界代表释放了。

1922年,国会第三次在北京复会,李锡九来到北京。这一年,对李锡九的一生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就是在北京,李锡九结识了共产党人李大钊,思想开始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此之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锡九就十分关注,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而且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在这一年,经李大钊介绍,李锡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此后,李锡九一直是以中共秘密党员的身份为党开展工作的。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内,知道他是中共党员的人也为数不多。直到1979年编辑《周恩来选集》(上卷)时,邓颖超表示现在可以公开李锡九是中共党员了,他的中共党员身份才为世人知晓。

1923年6月13日,直系军阀曹锟逼走大总统黎元洪,制造了第一次“北京政变”。政变发生后,参众两院常会和宪法会议均因不足法定人数不能成会。曹锟为了急于当选总统,采取了高价收买和胁迫议员出席等手段。李锡九坚决予以拒绝,曾与王葆真等人在《晨报》刊登启事,声明拒绝参加贿选,抨击了曹锟和“猪仔议员”的丑恶行径。自6月15日起,一些国会议员纷纷离京。李锡九是最早离京的议员之一。

6月20日,李锡九参与议员联名发表的《离京宣言》。同时,他还参与联名致书国会两院同人,一时间,国会议员离京人数猛增,至6月28日,已达295人;还有一些议员也陆续准备离京。7月10日,国会国民党籍议员发表《告别北京宣言》。7月12日,离京国会议员发表宣言,声明:“在京不能自由行使职权,故南下上海继续开会,自六月十四日起,北京政府一切行为视为无效。”9月8日,李锡九又参加了离京国会议员483人的联名通电,声明留京议员自6月13日后,一切议决无效。当国会议员纷纷离京后,直系军阀曹锟又采取种种手段,胁迫了一些议员返京参加了10月10日的贿选。李锡九坚决进行了抵制,拒绝返京。

驳斥反共言论受到毛泽东的赞赏

192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通告,要求全体党员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并向各地党组织部署了参加改组工作的具体步骤,要求各省至少有一名中共党员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锡九、于方舟、江浩3人作为直隶省和天津市的代表前往上海,“集会议决一致的主张”。由于李锡九是中共秘密党员,所以,他是以国民党直隶省和天津市代表的公开身份参加国民党“一大”的。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原则,接受了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国国民党章程》等决议案。大会在讨论《中国国民党章程》时,有少数人反对国共合作,在会上制造障碍。李锡九站在国民党左派一边,同国民党右派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大会上的慷慨陈词,驳斥了冯自由等人的反共言论,受到毛泽东的赞赏。当他发言结束回到座位后,毛泽东特意走到他的位子前看了看他座位上的名字。当天晚上,毛泽东又登门拜访了他,与他进行了长谈。在这次大会上,李锡九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会后,李锡九、于方舟、江浩等人遵照李大钊的指示回到天津,负责筹建国民党直隶省党部、天津市党部和中共天津地方组织。当时,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发展共产党组织、开展工农运动,是与开展国民运动、发展国民党组织同时进行的。

2月,根据中国共产党“三大”和国民党“一大”的要求,天津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全部加入了国民党。李锡九、江浩、于方舟等人在天津建立了国民党直隶省临时党部,(同年4月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后改为正式省党部)和天津市党部一样,内设常务、组织、宣传、青年、农工、妇女等部,李锡九任组织部部长,邓颖超任妇女部部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和邓颖超认识,并且一道开展革命工作,结下了革命的友谊。省、市党部的机关设在以“李允中”的名义租赁的英租界义庆里40号。李锡九就住在这里。这里同时也作为在天津的国共两党与各方面联系工作的交通站。

李锡九

4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第十三号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在“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纪念日,“须有相当的活动与宣言”。李锡九、于方舟等人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全力筹备组织各项活动。27日,李锡九代表中共天津组织出席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委召开的全体团员大会,并在会上讲了话。会议决定团天津地委协助中共天津组织全力筹备各个纪念日的工作。随后,中共天津组织又召集天津市学联负责人会议,讨论并布置工作。5月1日,天津党团组织发动各界举行游行示威,以纪念“五一”节和在京汉铁路罢工中被枪杀的林祥谦、施洋等烈士。4日,天津市学联主持召开有700人参加的“五四”纪念大会,天津市党、团组织特邀中共中央特派员蔡和森到会演讲。5日,天津市党团组织举行报告会,纪念马克思诞辰106周年,蔡和森再次应邀到会发表演说。7日,在天津党团组织的发动下、天津“五七”国耻纪念会在南开中学操场举行,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时的李锡九已经50多岁了。但他不辞辛劳,奔波于天津、河北各地,开展工作,表现得特别活跃。

5月活动结束后,李锡九到保定,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为骨干,建立了国民党保定市党部,共产党员张廷瑞、张秉均、刘曾宪为执行委员。随后,李锡九又到河北安平、饶阳一带,建立了国民党县党部。这个时期,他在家乡创办的“两校”影响也很大。为了发展农民运动,他在家乡拆毁旧庙、变卖家产筹措资金,创办了农民夜校和女校。他的女儿李芝光带头入学,女校学生人数达三四十人,后来一直延续到抗战初期。他让自己家的长工带头参加农民夜校,其他农民也纷纷入校学习,学生达四五十人。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还给予补助。学习内容除识字外,还讲一些革命道理。教员由本村有知识的青年李子逊、李纪元等人担任;具体负责的是本村他的族弟李振廷。李锡九自己也曾亲自到校讲课,并在学生中发展中共党员。后来他在外工作期间,还常给家乡的中共支部和家中写信,询问办学情况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并嘱托“可用我家的粮食救济贫民,可变卖我家土地资助两校费用,无论如何要把两校办好。”他亲手创办的“两校”,曾为革命输送过不少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李锡九还在安平、饶阳一带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先后发展的中共党员有饶阳的韩子木,安平的李少楼、李子逊等人。后来,饶阳、安平两县的中共县委便是由韩子木、李少楼以及弓仲韬等人组建的。韩子木的儿子韩经武在回忆中说:“1924年农历三月的一个上午,李锡九(当时还叫李永声)大伯从老家安平县任庄坐着马拉轿车到饶阳县城来找我父亲韩子木。”“李老伯拿着李大钊的亲笔信,匆匆赶回饶阳县城,介绍我父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李锡九老伯的关怀帮助下,我父亲在知识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成了饶阳共产党组织的中坚力量……李锡九老伯和我父亲与中共北方局有直接关系,他们把《新青年》《向导》等刊物介绍给党员和青年们阅读,对许多青年影响很大。”

李子寿回忆说:“锡九大伯对青年一代特别关心。为了培养革命生力军,他常邀一些青年学生到他家。青年们在他家可以阅读《马列初步》《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及进步的文学作品,他也常常向青年们讲解。由于李锡九的多方面努力,在我村农民和青年学生中发展了不少党员,终于在1927年建立了中共任庄支委会。”

1924年7月,在中共北京区委成员赵世炎的主持下,天津全体中共党员在法租界24号路普爱里34号召开了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于方舟为委员长、江浩为组织部主任、李锡九当选为宣传部主任。10月,冯玉祥在当时革命高潮的推动下,开始倾向革命。他与直系援军第二路军司令陕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联合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发动了北京政变,扣押了“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清帝出宫,促使了直系军阀倒台。冯玉祥这一震惊全国的举动是和李锡九的积极活动分不开的。

在天津开展革命活动

李锡九作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国会议员,当时在北方一带是有一定声望的。他除了在北方发展国民党组织以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共产党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

他与当时在直系的冯玉祥将军及其许多下属高级将领和幕僚交了知心朋友。为了瓦解军阀势力,李锡九说服和鼓励冯玉祥脱离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腐朽反动势力,站到爱国爱民、反帝反封建的新的国民党一边,并且在与冯玉祥关系至为密切的胡景翼和孙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帮助冯玉祥分析形势,极力说服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改变态度。由于冯的变故,使当时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三角联盟。为了表示忠于孙中山先生的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冯玉祥把自己的军队改称国民军第一军,胡景翼部称为国民军第二军,孙岳部称为国民军第三军;后来,方振武部称为国民军第四军,刘珍年部称国民军第五军,邓宝珊部称国民军第六军。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联名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924年11月,孙中山毅然决定北上,发表了《北上宣言》,“主张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于是,上海、南京、广州、北京、天津等地人民团体纷纷发表宣言、通电拥护孙中山的主张,支持孙中山北上,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并分别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天津是孙中山北上的必经之地,李锡九又全力投入组织天津各界人民欢迎孙中山北上,开展国民会议促成会运动。11月25日,李锡九、安幸生,职工运动负责人李培良、卢绍亭,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委负责人崔物齐等一批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在英租界义庆里40号门前,将一摞摞宣传召开国民会议的传单、旗帜搬上黄包车。12月4日,孙中山乘船到达天津法租界美昌码头时,李锡九和于方舟、江浩、马骏等人上船迎接孙中山。孙中山紧紧握着江浩、李锡九的手说:“兄弟为谋救国之策曾两次来天津,这次抱病北来,不是争权力的,而是为了消饵内战,主张南北议和,促成国民会议,废除各列强不平等条约。”随后,在李锡九等人的陪同下,孙中山、宋庆龄下船登上专车,前往日租界张家花园下榻。吕职人回忆他当时与李锡九的接触时说:“孙中山北上后,我常到义庆里40号与李锡九、江浩、于方舟、卢绍亭等人晤谈,与锡老一见如故。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在他身上具有一股凛然正气。他为人和蔼可亲、老成持重、平易近人。”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胡景翼邀李锡九到河南任职。

胡景翼在北京政变后任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不久又兼任督办河南军务,率部进入河南。1924年底他邀李锡九为他的高等顾问,兼任河南货物局局长。关于李锡九在河南的工作情况,1981年3月19日,马文彦回忆说:“李锡九在任局长时,李大钊要他每月拨400元作为党组织的办公经费,给区委专职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发8块钱生活费,不足者由北方区委补贴,李锡九每月照数批拨。”韩经武也回忆说:“20世纪20年代初,李锡九老伯奔赴河南,在胡景翼手下供职。胡任河南省督军和国民第二军司令。此人同情革命,有进步思想,他请李老伯当他的高等顾问兼任省税款局局长。老伯又邀我父亲(韩子木)为稽察员。他俩经手的税款每月不下百万元,都分文不差的交给胡景翼。胡景翼赞助革命,并在经济上对革命有所援助。胡每次请客,都让锡九老伯坐首席。当时在胡部工作的还有我党的几名早期党员,如耿寿柏大叔任他的外交处长。”1925年4月,胡景翼病逝后,李锡九辞职回到天津。

1925年2月,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召开特别会议,调整了领导成员,增补了两名候补委员,于方舟任书记兼宣传部部长,李逸任组织部部长,卢绍亭任农工部部长,增设了教育宣传委员会和农工委员会,李锡九和江浩分工负责教育宣传委员会的工作。6月,为了从组织上加强中共对天津工人运动和市民运动的领导,迅速掀起“五卅”运动的高潮,中共北京区委派李季达来天津,改组天津地委。原地委教育宣传委员会改为国民运动委员会,仍由李锡九、江浩负责该委员会的工作。从这时起,李锡九的精力全部转向直隶和北方的国民革命运动。

关于大革命时期李锡九在北方的工作情况,1979年邓颖超在核阅中央文献研究室(当时称毛著编委会办公室)送来的周恩来关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关系的文稿时,两次打电话给编委会办公室的同志说:“文稿中讲当时各省国民党的主要负责人大都是共产党员,在北方只提于树德不够,建议加上李大钊和李永声(李锡九的本名)。”她说,“那时我在北方,对北方党的情况比较熟悉,北方是于树德、李永声、于方舟等,国民党顺直省党部成立得比较早,李永声的工作很活跃,他当时是中共秘密党员,一直以秘密党员的身份参加工作。应该尊重历史史实,他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有贡献的历史人物。”

1925年11月,中共中央、中共北方区委发动了“反奉倒段”的革命运动。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逼近天津,准备赶跑驻守天津的奉系李景林。为配合国民军的军事行动,在国民军第二军工作的中共秘密党员刘格平受中共河南党组织的派遣,来到天津,和中共天津地委取得联系,准备组织天津工人暴动。刘格平到天津后,和李锡九接触最多,不少活动都是李锡九亲自安排的。李锡九、于方舟、江浩、袁子贞和刘格平反复研究暴动计划,并在豪福洋行购买了枪枝、弹药,建立了300多人的天津工人别动队,秘密进行军事训练。刘格平回忆说:“我认识李锡九同志是在1925年冬天……我从此就忙着做暴动的准备了,我们不能每天见面,天津周围的枪声越来越响得厉害。于方舟、李锡九、江浩、袁子贞都给我们动员人、挑选人。这是很艰苦的工作,天津工人虽然不少参加过‘五卅’运动,阶级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我们的组织力量还是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天津多半是轻工业,如纺纱、卷烟,这些厂又多半是女工,有些机械加工工人,这些厂规模都不是太大的,最后总算选了一部分人要进行一些训练,李锡九同志从中尽了不少的力。”

1925年11月,国民党右派邹鲁、谢持、林森等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商讨如何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史称“西山会议”。李锡九、江浩以及国民党直隶省党部的左派,坚决抵制了“西山会议”。12月23日,国民军向奉系天津守军发起总攻,天津工人别动队从东南城角冲击,迅速占领了军警督察处,配合国民军击溃了奉系李景林的部队。

国民军占领天津,第三军军长孙岳任直隶督办兼省长。李锡九和孙岳私交很深,他通过孙岳释放了“五卅”运动中在天津被捕的共产党人。这时,天津的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会、学生会、妇女会、店员会等各界群众组织不仅迅速建立起来,而且还得以公开活动。除了共产党的组织没有公开外,直隶省和天津市的国民党党部,天津市工会、学联、妇联等群众组织,都公开挂牌办公,地点在城东北角大胡同外的大东旅社。李锡九还被孙岳委任为直隶纸烟捐务处处长。上任后,他积极整顿积弊,树立新风,对内安定民生,对外则不畏洋商力争利权,在种种条件的限制下,做了尽可能多的贡献。李锡九还借此机会,安排了一些中共党员的工作,使他们既维持了生活,又有了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公开职业掩护。

世人称他有“反蒋癖”

1926年3月22日,国民军第三军撤出天津后,在天津的国民党等机关又都转入地下。李锡九也随同国民军撤离天津,南下广州。

李锡九到达广州,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与林伯渠、吴玉章等人一起工作,后来又担任了国民政府监察院首席常务委员(未设院长),但他仍秘密参加中共支部的活动。据徐彬如回忆:“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中山大学相距不远,所以他(指李锡九——作者注) 和林伯渠都参加中山大学的中共支部过组织生活。当时我任中山大学总支部书记,他和林伯渠、吴玉章的党费都交给我,每月80元。在总支部中,他和林伯渠的年龄最大,都已59岁了。李锡九同志为人耿直,和国民党右派斗争坚决。几个月后,林伯渠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工作,李锡九也走了,可能是到武汉去了。”李锡九确实是到武汉去了。

12月,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全国革命重心已经转移到长江流域。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国民党中央和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12月13日,在武汉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职权,并决定1927年1月1日在武汉正式办公。与此同时,蒋介石为把持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提出迁都南昌,并且蛮横扣留了由粤迁汉途经南昌的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

1927年1月3日,蒋介石在南昌操纵召开了所谓的中央政治会议临时会议,擅自决定将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改迁南昌,并把这一决定通知武汉方面。在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反对下,蒋介石把持中央分裂国民党的图谋未能得逞。2月21日,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在武汉正式办公。李锡九在这场“迁都之争”中,坚决地站在反对蒋介石的国民党左派一边,因而遭到蒋介石和国民党一些右派分子的忌恨。迁都武汉后,李锡九担任了武汉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兼军事裁判所所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李锡九和在武汉的国民党左派强烈谴责了蒋介石的行径。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就在这时,武汉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徐谦以李锡九为共产党员为名,下令逮捕了李锡九,关押于武汉军警督察处。恰巧该处处长过去曾被军事裁判所判死刑,后经李锡九审核认为量刑过重,予以改判。这个人感戴李锡九的救命之恩,将李锡九安排在他家中暂避。后经国民党内一些老朋友的营救,在九江的汪精卫致电汉口方面,把李锡九释放了。

李锡九由汉口经上海回到北平,在右安门内躬亲耕作,种菜务农借以掩人耳目。期间,汪精卫曾邀他担任司法院委员,居正也邀他担任监察院委员,他都婉推。他曾联合10多人,组织三民主义研究社,宣扬新三民主义思想,揭露蒋介石的反动行为,并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派别的反蒋活动。所以,世人称他有“反蒋癖”。

1930年5月至11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合新桂系李宗仁等誓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李锡九又参加了反蒋联盟。他积极奔走于各反蒋实力派之间,多方联络倒蒋。还曾专门赴香港接汪精卫来北平,参加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随着东北军张学良通电拥蒋,派兵入关,中原大战便以阎、冯失败而告结束,扩大会议也随之流产。李锡九再返北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锡九南下香港、广州,以图联合汪精卫以及粤桂军人反蒋抗日。这时,蒋介石也在拉拢汪精卫,承诺让汪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李锡九试图劝阻汪精卫,结果汪精卫还是听从了蒋介石的安排。李锡九愤而北返。

1932年春,冯玉祥避居泰山读书,李锡九曾应邀前往泰山。当时,冯玉祥在泰山还曾邀请了一些知名的教授,李锡九和这些教授们一起纵论天下大事,思想上有不少共鸣,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时期,李锡九不仅积极反蒋,而且积极为抗日奔走。

1933年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承德后随即派兵进抵长城各口。驻守长城内外的中国守军在全国抗日热潮的推动下,自动奋起抗战。军阀孙殿英部也参加了长城抗战。在孙殿英率部参加长城抗战、移住沙城一带时,孙殿英先后几次派人到北平,聘请李锡九担任他的高级顾问。李锡九来到孙部后,积极帮助策划抗日事宜。他还通过孙殿英向何应钦要求保释了关押在北平的共产党员韩麟符。韩麟符出狱后,即被李锡九介绍到孙殿英部队担任政训处处长。李锡九还介绍了共产党员宣侠父、孙金营、王仲青等人到孙部任职。中共方面还通过李锡九派去了不少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帮助改造这支军阀部队。当年被李锡九推荐到孙殿英部担任政训处宣传科科长的吕职人,撰文回忆李锡九这一段的工作时说:“当时对孙部官兵,从加强政治领导、整饬军风纪等方面,都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为了提高部队官兵素质,孙部又成立了学兵队,由李锡九推荐王积衡任大队长,从北平等地招收了大约300名学员(其中有些学员是由党组织介绍来的),进行正规训练,我也担任讲课,我讲的课程内容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革代表合影,前排左一为李锡九。

1933年5月,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立。蒋介石为了对付抗日同盟军,对孙殿英采取了又拉又压的两面手法,要孙殿英率部进攻驻张家口的抗日同盟军。李锡九坚决劝阻孙殿英不要打抗日同盟军。经过李锡九的工作,孙殿英表示决不向抗日同盟军开一枪,使蒋介石的阴谋未能得逞。随之,蒋介石又命令孙殿英让出沙城一线,又是李锡九出谋,孙殿英以无处可去为辞,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孙殿英的上述行动,大大地缓解了对抗日同盟军的压迫。最后,蒋介石不得已给孙殿英以“青西屯垦督办”的名义,压迫孙殿英让出交通线。这期间,李锡九曾赴天津与中共组织商洽,派南汉宸到孙殿英部担任高等顾问。李锡九、南汉宸与孙殿英在包头共商西进计划,希望通过南汉宸与杨虎城的关系,与杨虎城部、陕北红军共同经营西北。南汉宸还曾起草了一份关于陕北红军、杨虎城、孙殿英三方面合作的通电,并经有关方面审阅同意,准备在孙部到达陕甘边界时即行发表。孙殿英还表示送给陕北红军步枪2000支、轻机枪100挺,约定红军派遣部队到黄河渡口接运(后因孙殿英攻宁夏失败,红军未能收到这批枪械)。

为了保证孙殿英西进计划的顺利实行,李锡九利用他和阎锡山的关系,与阎锡山联系,请其准许孙殿英部在绥西进行整编。李锡九还与宁夏马鸿逵处疏通,请其准许孙部平安渡过马的防地。

但是蒋介石并不是真心要孙殿英到青海,他的目的是要假他人之手消灭孙殿英部队,这是蒋介石惯使的借刀杀人之计。就在他命令孙殿英西进的同时,他又命令马鸿逵率部堵截,不准孙殿英借道去青海。这样,在孙殿英部到达宁夏时,前有马鸿逵挡道,后有阎锡山紧逼,孙殿英不听李锡九、南汉宸的劝告,弃军而去。李锡九也返回北平。

此后,李锡九还曾在冯治安(冯仰之)部活动过一段时间。冯治安担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期间,李锡九曾主持办理过向内蒙五原地区移民,建立了“仰之新村”,借以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中共组织。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爱国的游行示威,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游行的学生遭到了国民党军警的镇压。第二天,北平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16日,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再度举行游行示威,全国人民纷纷响应,形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段时期,李锡九最为忙碌。他在北平的家中常常是宾客盈门,一些进步教授和学联的负责人以及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一些人,时常在他家聚会,商讨策划学生的爱国行动。

1936年春,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天津,指导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工作。1937年2月,刘少奇率北方局领导机关移住北平。初到北平时,刘少奇住在西四砖塔胡同四眼井10号林枫家里。半个月后,刘少奇搬到鲍家街后面的寿逾百胡同17号居住,担当铺保的就是李锡九。当时负责北方局情报工作的王世英夫妇,就以李锡九的家为据点,对外以亲戚相称。可见当时李锡九家是中共北方局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地点。

西安事变发生时,李锡九正在北平。他接受并拥护中共“逼蒋抗日”的指示,积极奔走于有关方面进行工作。不久,即毅然决定不顾路途艰难,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李锡九来到延安。延安是李锡九内心一直向往的地方。身临延安,耳闻目睹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舍身忘己的精神,心情倍感振奋。这一次在延安,毛泽东会见了他,同他叙旧并几次长谈。后来,李锡九把他的女儿李芝光也送到延安参加革命,在延安保育院工作。毛泽东见到她后,得知她是李锡九的女儿,便尊称她为“大姐”,特地送她一匹川马,说保育院离延安20公里,有匹马骑往来便利些。

毛泽东对李锡九曾给以很高的评价。抗战前夕,毛泽东在红军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时说:对于真正的三民主义纲领,我们不但不反对,而且早已执行。“并且十年来真正的三民主义传统也仅仅在于共产党一方面,国民党除若干分子如宋庆龄、何香凝、李锡九等人而外,抛弃了这个传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锡九奉中共中央指示,再赴河北孙殿英部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9月27日,周恩来在致朱德、彭德怀的电报中就说,已派边章五、李锡九、杨秀林、孙叔东分别与孙殿英、许权中、赵寿山、张荫梧接头,指示他们背靠太行山脉进行游击战争。此间,李锡九曾在西安和中共代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接触频繁。据徐彬如回忆:“邓小平和卓琳从延安出来,经西安到前方去,在办事处同李锡九见面。因为李锡九同鹿钟麟私交比较好,邓小平请李锡九介绍了河北的情况,并请他给河北的有关人士写信,布置河北的工作,主要的是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工作。李锡九给邓小平写了介绍信。”

李锡九到孙部后被委为顾问。1938年,孙殿英部有一部分渡过黄河到豫西。当时,中共中央估计日本侵略军将会向河南大举进犯,决定在豫西开辟敌后战场。李锡九奉党的指示在豫西利用孙殿英的名义,召集了几百名学生筹办了豫西教导大队,训练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李锡九后来又担任国民党西安行营、天水行营主任程潜的顾问。还曾一度被委为河北省政府委员。

周恩来曾赞他是“老成谋国”

1945年8月中旬,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终于胜利。国共“重庆谈判”后,内战风云密布,李锡九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他利用在国民党内的老关系,一直在华北国民党上层军政官员中进行统战活动,从事瓦解国民党军队、争取一些国民党军队的起义等工作。他曾参与策动高树勋的起义,后又在北平通过耿毅做国民党华北补给区司令耿右麟的工作,使其将一批军用物资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李锡九曾经作为傅作义将军的秘密使者,赴平山西柏坡和中国共产党商谈和平解放北平事宜。1948年冬,李锡九、耿寿伯曾致电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并转毛泽东:“锡九等于鱼晚抵易县,有要务极待商决,请派负责人速来,并准备北上处理一切。时机稍延即逝,如何盼复。”

12月11日,经毛泽东同意,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华北局薄一波、聂荣臻、董必武:“转来李锡九耿寿伯致主席鱼电(代称6日发出的电文)悉。望速派汽车接他们至华北政府招待所住下,即以其所谈电告。”当时负责接待李锡九等人的是华北人民政府建设局局长、李锡九的叔侄李子寿。李子寿回忆说:“我和大伯已多年不见,这次不期而遇,谈及公事,他只简单告诉我:‘这次出来是为商谈北平和平解放问题’,因事关重大机密,他未详谈,我也没有去询问。我派专人送他们去石家庄,再转赴平山。大约一个月后,他们返回北平途中仍取道保定,还是由我负责接待的。”

北平的和平解放,李锡九是作出努力的。后来,中共中央还要他去长沙做程潜的工作,要程潜“按兵不动,大军过江以后再起义”,李锡九亦不辱使命。

1949年1月22日,李锡九参加了各界人士55人联名给毛泽东、朱德的致敬电,祝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尔后又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同年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他还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锡九担任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副主席。

在中国国民党中央革命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他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还先后负责民革北京市分部和河北省分部的筹备工作,担任北京市分部主任委员和河北省分部的召集人。李锡九曾这样说道:“从自己一生经历中,深切体验到中国人民受尽帝国主义的侵凌和反动势力的压迫,革命也是屡遭挫败。现在中国已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成为强大的国家,人民做了主人……我虽然老了,但决心贡献自己的力量,跟着大家一齐前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新中国的建立,李锡九的精神至为振奋。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积极为新中国献计献策。周恩来总理曾赞他是“老成谋国”。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后,李锡九对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朝鲜,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在中央人民政府召开的会议上,他积极主张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他坚决拥护。在广播中、在各种场合的谈话中,他都表示拥护中央的决策,并且始终都充满着“我们一定能够胜利”的信心。

1951年,在河北省政府召开的一次讨论全省预算的会议上,有人主张“河北省收入增多,应向中央多要些钱,多做些工作。”李锡九当即发言说:“如果收入多就要多花钱,那么中央拿什么来建设国防呢?”“中国叫国民党反动派弄得乱七八糟,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好不容易统一了,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拥护中央方针政策,才能建好国家。”

李锡九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担任省救灾委员会主任。凡是有关防灾、救灾、兴修水利等工作,无论大小会议或座谈会,他总是从头到尾参加下来。在省政府每天的主席联合办公时间内,他特别关心有关群众福利的各项设施,即使在病中,还不断询问省内灾情。就在他病故前一周,还致信当时担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杨秀峰,关心省内发生的春疫和防疾工作。

李锡九一生生活俭朴。数十年奔走革命,风尘仆仆,经常是坐三等车和大统舱。在衣食方面,向来是但求温饱,反对奢华。建国后,尽管他年事高、职务高,但从不搞特殊,而且总是谢绝各种特殊照顾,并常常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子女勤俭节约,廉洁奉公。1951年6月,李锡九因患食道癌住院,1952年3月10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80岁。

猜你喜欢
国民党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战“疫”必胜!
快过关了
天津卷
《天津造纸》征稿启
《天津之眼》
天津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解放战争消灭国民党军的总人数是多少?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