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慎独”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术语,是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围绕着慎独,讲解《大学》《中庸》《传习录》等系列文化经典,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本文阐述了慎独教学的重要性,总结了如何教授和实践慎独以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教学经验。希望“慎独”的教学能够在各大院校得以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文化经典;慎独;慎其独居;教学方法
这几年来,笔者承担“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的教学。这是一门可塑性很强的大学选修课程,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倾向选择相应的经典进行讲授,把最有价值的文化精髓在短期内展示和传授给学生。
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程之前,调查了中文系学生对经典了解的程度,发现由于中学应试教育各科学业压力巨大,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时间广泛学习了解国学知识,对很多基础经典都未有接触,因此笔者选择了《大学》作为课程入门教材之一。而在讲授《大学》的过程中,师生越来越认识到“慎独”的重要性,可谓是传统思想的核心概念。
围绕着慎独,讲解《大学》《中庸》《传习录》等系列文化经典,并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向学生展示和指明传统思想的特色,传统思想可以凝聚在“慎独”二字之中;二是慎独本身有极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可以促使学生古为今用,汲取传统优秀思想用于道德伦理实践。
围绕慎独来讲解文化经典是深入传统文化的捷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认识。
本文将探讨“慎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教授和实践“慎独”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掌握“慎独”的基本观念并合理运用已有的阐释
“慎独”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术语,也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梁漱溟云:“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1]。
“慎独”,《辞海》下的定义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的解释则是:“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这其实是郑玄、朱熹的慎独观。
儒家极重“慎独”之学。“慎独”最先见于《大学》和《中庸》这两部儒家经典著作中,皆论及“君子必慎其独”,历代的疏释主要围绕这两段经文展开。东汉郑玄对《中庸·首章》中的“慎独”作了如下解释:“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慎”指谨慎,“独”指“闲居”“独处”。慎独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动作言语为他人不见睹、不见闻之时,也要谨慎小心,合乎道德规范。南宋朱熹将郑玄、孔颖达的慎独之说发挥到极致。朱熹在《大学》诚意章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慎独,就是谨慎于“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当包括独居和独知),在自修者为善去恶的过程中,要求做到不自欺,“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由于朱熹
的学术影响巨大,导致其慎独说一直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成为中国人重要的道德修养内容。
明末刘宗周在湛若水、王阳明之学的基础上将之发展为“慎独之学”,他把“独体”提到本体论的高度, 将传统慎独观发展成为系统化的学说。随着先秦出土文献的挖掘,如马王堆帛书及郭店竹简《五行》等的出版,引发了庞朴梁涛、钱逊、刘信芳、苟东峰等专门著文讨论[2]。
无论如何,对于理解传统思想文化传统,这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亟待梳理、疏释,并大规模地推广、落实。
各家慎独之说,皆有其特色和价值。各家皆想探求其原意,然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总体而言,可分为外求和内求、形下和形上的解读,并往往交织在一起。
(1)郑玄、孔颖达一派可谓外求的、形下的,将慎独理解为慎其独居,成为空间化的概念。
(2)朱熹一派可谓兼有内求和外求、形上和形下,提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既慎其独居又慎其独知,侧重于前者以至于扭曲原意,偏向于外求和形下。
(3)王阳明、刘宗周所论,可谓内求派和形上派。王阳明认为慎独就是致良知,然其下手之处又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其宗旨乃济时救世。刘宗周建立慎独之学,以独体为本体,以慎独统摄一切儒家之学,具有鲜明的形上色彩。
(4)现代的,梁涛等的解释视慎独为“内心的专一”,可谓内求派,然对“独”的形上性重视不足。
诸派之中,笔者认为以刘宗周的解释最为完美,独体之说亦暗合于帛书《五行》的“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的形上之论。独,本来就是具有形上性。《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而做到了慎独就是做到了“道不离”;又谓未发谓之中、已发谓之和,本身就将外求和内求打通,而中和的追求就是与天地合德,所以形上和形下合一。
面对如此丰硕的“慎独”释义成果,使人深深地为“慎独”的奥义折服。笔者认为,各种阐释不妨并存,因材施教,“对机说法”,关键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然后按照慎独的基本要求进德修业,合理运用已有的阐释以切实提高道德修养。
(1)必须结合出土文献《五行》阐明慎独的原意,知道慎独即“诚其意”“慎其心”。《五行》《大学》《中庸》的意思相通,不可扭曲。尤当研读庞朴、梁涛诸人论述。
(2)要确定慎独的形上意义和无量价值,积极弘扬《五行》的“舍夫五而慎其心”、王阳明的“独知即良知”、刘宗周的独体说。
(3)实践层面最强的是郑玄、朱熹等形成的传统慎独观,即“慎其独居”“慎其独知”“不愧屋漏”“不欺暗室”,此说仍旧要大力推广。笔者在教学中主要讲解郑玄、朱熹的慎独说,因为其操作性最强,较好理解。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慎独的形上性和原意,否则伦理道德实践容易出偏差。
二、大学生加强慎独道德教育和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加强慎独的道德教育和实践非常重要。
目前大学生道德问题现状堪忧。概括地说,目前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主要有虚荣、自我中心、敌对、冲动、脆弱、鲁莽、放纵、妒忌等。有一些大学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表现出麻木不仁,对于别人的失败却幸灾乐祸;而当自己遭遇困难和不幸的时候,内心却是无比的脆弱。有些大学生平时贪图享乐,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逢场作弊,甚至剽窃论文;有些大学生在衣食住行中喜欢相互攀比,奢侈浪费,但是在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中却弄虚作假。诸如此类的大学生道德问题不禁让人感叹: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知识的多少或外在的事物如何,而是他们的内心缺乏中国传统儒家“慎独”这种道德修养[3]。
慎独的德育意义重大,已有不少成熟的研究。赤沙沙认为:“慎独”用作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培养道德自律教育所倡导的自律精神,“慎独”对主体性的高扬有助于提升主体性道德教育所要求的主体意识,“慎独”对自我超越的追求有助于完善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4]。张世友认为:传统“慎独”道德精神有助于增强现实道德主体修身养性的真诚性、自觉性,有助于强化现实道德主体确认修身要求并落实修身内容等[5]。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慎独在德育教育中最大的价值在对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即“要怎么做最终取决于你自己”,这恰恰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崇尚自我的思想。而当一个人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尊重以后,就会主动地去考虑什么是正确的做法,进而开展自我管理,步入良性的循环。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是强加思想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身去思考和探询正确的方向。
三、围绕慎独上好中国文化经典课的教学实践和经验
虽然研究慎独的文章不少,但是极少将慎独教育纳入课程,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道德文化教育,直接促进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的提高。
贾凤姣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1)与学生接触的老师做出垂范。(2)对于那些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外在的约束和监督在初期还是需要的。(3)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突出中国传统儒家之“慎独”思想的方法和内容,以公修或必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去接触一些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老子的《道德经》等,佛家的一些与心性修养有关的经典也可以涉猎一些,比如心经等[6]。
笔者在这几年围绕“慎独”为核心的文化经典教学过程中,师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慎独教学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思想转变提升带来的巨大动力和变化。经过数年实践后,特予以总结,希望“慎独”的教学在各大院校甚至中小学校能成为一门必修课,并大规模地予以推广。
(1)教材的选定。笔者选定了以《大学》为根本教材,以《传习录》《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为辅助教材。而这些教材,无不环绕“慎独”观念展开,可以以一驭多,以简驭繁。
笔者选用的教材版本是朱熹《四书章句·大学章句》和台湾通用教材《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7]。由于大陆的国学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台湾的这套教材,影响很大,拿来做教材,也是非常适合的。这套教材的讲解套路是朱熹慎独说,由于此说操作性极强,较好领会,故而亦为笔者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亦济以王阳明心学之说,弘扬阳明四句教之要义。
(2)讲授法。系统讲解和深入讲解相结合。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要系统的讲解,不是本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紧紧地围绕慎独文化展开讲解,势必涉及不少重大思想史事件和名人事迹,可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以南宋“鹅湖之会”为切入点,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为基点展开对思想史的学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朱熹与吕祖谦同至鹅湖寺。六月初,二陆亦欣然应邀前来。两方在鹅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陆氏门人朱亨道在《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中记述说:“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止之。赵、刘诸公,拱听而已。”陆王之学,由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博览。朱熹之学,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抓住这点,再看一些思想史和专家论著,即可获得较深认识。
其次以《大学》为基础深入讲解。大学之道由三纲八目构成,对大学之道的精妙体系理解得越深刻,对慎独文化的理解也就越深入。慎独是为了建立大学之道,所以对大学之道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慎独的自觉性。慎独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桂冠上的明珠。跟慎独文化有关的,还有毋自欺的信仰、积阴德文化、儒道两家的承负说和佛家果报说等,共同形成了劝人向善的文化传统,对今日的道德文化建设仍旧有巨大的意义。
讲到《大学》慎独的时候,不妨参以他书。如明代以来最著名的儒家善书《了凡四训》提倡“命由我立福自己求”“修身以俟命”“改过迁善”,《朱子治家格言》则对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传习录》渗透着心学的格致要义,皆可谓广义的慎独之学,对任何一册的书籍的深入都有助于我们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3)组团自学法。让学生组建文化小组,自择专题,自我设计,主动学习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任教的2013级中文学生组建了十多个团队,其所取的组名,有致远、铭坚、高山流水、秋水、子曰、朝闻道、知语、复兴等,所定的宗旨有“读书 明理 明德 为善 向上”“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崇文养正,笃行修远”“主敬、穷理、博闻、笃行”等,可见其加强人文道德修养的旨趣和厚德健行的意向。
组团自学法的创意灵感来自笔者大学期间建设文学社团经验,当我们以为这是分内事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只有让他们自由组团,并寻找他们感兴趣的点,他们才会搞出一些有声有色的活动。而且组建的最小单位是寝室,寝室往往是志趣相投、朝夕相处的朋友组建的,有利于进行讨论和展开活动。事实证明也是非常成功的,较好地点燃了他们组建团队、共谋活动的激情。每一个团队最后都要按照春秋纪事的方式提交一份报告,部分团队的活动内容丰富,有的还与校院社团合作,有不少身体力行的内容,让人看到了希望。
(4)课堂展示法、讨论法和演绎法。在组建了文化小组之后,展开各个活动就方便多了。
展示法,就是让各个文化小组在课堂展示其小组风采,分享其心得,培养其责任感和荣誉意识。各小组在展示的过程中需行揖礼始,行揖礼终,看似简单的作揖之礼可以让人体会到传统礼乐文化的深意,形成庄敬的文化氛围。揖礼也是目前不少国学爱好者和学者提倡恢复的重要礼仪。
讨论法,是常用的课堂学习法。教师布置题目,让小组经过讨论之后,推荐代表上台分享其观点。笔者最喜欢布置的就是“慎独的现代价值”“毋自欺传统信仰的认识”“如何继承承负说”等。
演绎法是笔者独创性的教学法。“以某作家及其作品为依据,进行一定程度的演绎,即是作家作品演绎法。其演绎的范围极广,可以是作品本身的阐释,作家事迹 的考察,作家的文学史地位的评述,作家生平的舞台再现等。演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吟咏、朗诵、戏剧表演、话剧、演讲、歌唱等。”[8]《了凡四训》等书有不少古人积善累德的故事,学生改写成剧本,以简单的动作对话进行演绎,并辅以简单的道具,不仅获得了不少快乐,而且对古人的善心善行有了直接的体会。笔者一般规定在第12周进行,每次这样的活动各个小组都参与,成为他们文化活动的盛宴。
(5)毛笔抄录法。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最为普及,雅俗共赏。可惜的是,我国书法的普及不够,不如日本,亟待在大中小学中普及书法日常化的观念。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欧阳询讲练书法时要“澄神定虑,端己正容”[9],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字学,以用敬为第一义。凡遇笔砚,辄起矜庄,则精神自然振作,落笔便有主宰,何患书道不成。泛泛涂抹,无有是处”,“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10],故“正书居静以治动”[11]。抄录古代的经典可以培养恭敬心、耐心和专心,毛笔抄录也是慎独实践。笔者主要叫他们抄录《传习录》,培养对这部经典的感情,领会王阳明内圣外王之学的伟大。不少学生在微信微博中不失时机地宣传《传习录》和毛笔抄经,影响了大量的学弟学妹。
(6)微信汇报法。微信是现在最为流行的自媒体,学生几乎人人都在用。建立国学的公众号(“国学六艺文武”),转发一些国学文化的帖子,并且要求各小组经常汇报进程,学生无不乐为之。笔者要求他们把宗旨以对联或诗句的方式写成楷书发来,增强其参与感。其他的相关活动的讯息也可以由微信平台公布。
慎独是个体的行为,虽说“诚于中形于外”,其实其成效是不可量化评估的。可见的变化和改进或许可以说明学生正在进行慎独实践,注重自我道德的提升,包括:
学生迟到早退、乱丢垃圾、说脏话等不文明现象减少;
上课时不看手机,耐心倾听,对他人的尊重有所提升;
慎独的思想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课余阅读《传习录》等书籍并在微信微博中转发、推荐,在社团活动中推广;
团队建设的报告和课程论文中,不乏对道德修养、慎独的认可和强调;
通过演绎古老的道德故事,既得到了欢愉,也体认了古人的修身方式,从而时刻提醒自己慎独内省,追求道德的完善。
四、小结
选择慎独作为“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的主要内容,围绕慎独,全方位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道德素养。
慎独本是个体的行为,无法进行监督,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之、醒悟之、激发之。通过讲授、组建团队等丰富多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逐步开拓眼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亲切感,培养学生对圣贤之道的恭敬心,学习的耐心,养成慎独自省的良好习惯。课堂展示、讨论、演绎则有助于在集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激发其参与慎独和道德实践的热情。而《大学》《传习录》《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的学习必能加深其对慎独的认识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 人心与人生(第13章)[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30.
[2]苟东峰. 从慎独的诠释看儒学的当代困境——以《五行》和《大学》为中心[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75.
[3][6] 贾凤姣. 中国传统儒家慎独之本义及当代价值[MA].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2-33,33.
[4] 赤沙沙. 慎独思想的现代意蕴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研究[MA]. 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2:26.
[5] 张世友. 传统慎独道德精神及其现实价值[J]. 齐鲁学刊,2004(5):29-31.
[7] 李鍌,等.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8] 方坚铭. 作家作品演绎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楚辞演绎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1(5):55-58.
[9] [唐]欧阳询. 八诀[A]//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98.
[10] [清]周星莲. 临池管见[A]//历代书法论文选(下册)[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22,730.
[11] [清]刘熙载. 艺概·书概[A]//历代书法论文选(下册)[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91.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