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娟,黄灿,朱海兵,吴奕(.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67;.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67;.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 南京004)
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
郭雅娟1,黄灿2,朱海兵3,吴奕3
(1.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67;2.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3.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 南京210024)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优化配电网运行的基础,在分析了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架构基础上,对配电自动化三大部分主站系统、通信网络、监控终端技术发展作了详细说明,指出了其发展趋势。最后,对未来的配电网自动化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通信技术;配电终端
配电网直接面向工业企业和电力用户,其自动化程度直接影响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配电自动化(DA)是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法,实现对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与相关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的科学管理。配电自动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配电网运行自动化,包括配电网的数据采集与控制(DSCADA)、变电站自动化、馈线自动化等;二是生产管理自动化和信息化 ,包括配电生产管理系统(DPMS)、客户信息系统(CIS)等[1]。
我国配电网分布广、设备多、网架结构较为薄弱。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配电自动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城市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率不足10%,而部分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近年来,随着城网和农网建设与升级改造,尤其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配电自动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5]。电力企业围绕配电自动化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随着国网公司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引来了新的建设高峰。
本文介绍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配电自动化的各模块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扬州市配电网自动化改造示范工程,最后,探讨了配电自动化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1.1发展历程
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借助非智能的自动化设备(如重合器和分段器等)来加快故障的查找、停电区域隔离和健全区域的恢复供电,没有智能分析故障和记录、管理等功能。第二阶段:基于远程监控装置,智能终端装置,利用通信网络、监控计算机和馈线智能终端等实现配电自动化。这个时期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了远程监控、故障隔离、电能管理等功能。第三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形成了集合SCADA系统、配电GIS、设备管理,仿真调度,故障呼叫,电能管理等一系列功能的综合配电系统[6-10]。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面临集成化、综合一体化发展趋势。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展了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工作,一些城市陆续开展了局部范围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2-4],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的发展,配电自动化技术不断成熟,电力企业逐步推出配电网自动化标准和规范,配电自动化得以快速发展。其成为涵盖了变电所自动化、馈线的故障定位与隔离、负荷控制、远程自动抄表、无功优化、变配用电管理信息系统的配电网综合管理系统[10]。
1.2基本架构
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根据系统大小一般分为三层或两层。三层结构为:主站层、子站层、终端层[11-12]。两层结构为:主站层、终端层。
主站层是整个配电网监控和管理系统的核心,实现配电网的监测和控制,分析配电网运行状态,协调配电子网之间关系,对整个配电网络进行有效管理。子站层作为中间层,它将馈线终端设备(FTU)、配电变压器配电终端(TTU),开闭所配电终端(DTU)采集的各种现场信息中转给配网控制中心的通信处理机。对于配网中监控设备较多,设置子站层可以提高通信效率。子站层常设在变电站或大型开闭所内,向下与终端层通信、向上与主站层通信。在一些较小的配电网中,监控设备较少,可以不设置子站层。终端层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它实现对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开闭所等各种现场信息的采集处理及监控功能,主要包括FTU、TTU、DTU等。配电自动化系统各层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完成对配电网的监控和管理。
2.1主站系统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的核心,是实现配电自动化功能的人机接口以及具体应用功能集成的计算机系统,完成对所采集信息的汇总、分析、存储,为操作人员提供各类操作界面,并可将操作人员下达的命令通过通讯通道下发给终端执行。
2.1.1主站系统建构模式
主站系统的建构模式由集中式→分布式→分层分布式发展。集中式实行SCADA/EMS/DMS的功能一体化,属于非开放式系统,扩容和技术改造难度大;分布式属于开放式系统,其根据主站系统的功能需求开发组件,并将这些组件装备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分层分布式利用成熟的网络管理、数据库中间件、面向对象、应用组件等技术将主站系统分为基础平台层(硬件和操作系统)、支撑平台层(平台服务和数据总线)和应用功能层。提供了异构环境下应用系统之间的松耦合机制,实现多系统的有效信息集成,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12-15]。
2.1.2主站系统的功能扩展
主站系统主要实现配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配电网拓扑分析应用,并具有与其它应用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早期的主站系统功能单一,主要通过远程监控装置、智能终端装置来实现配电的自动化。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主站系统加入了配电SCADA系统、馈线自动化系统、AM/FM/ GIS系统、停电管理系统等,是目前主站系统的主流。近年来,分布式电源的迅速发展及各系统对数据共享的需要的增加,一体化、集成化成为主站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12]。调控一体化功能就是在配电网SCADA系统在技术上的智能升级,打破了调度与监控分离的管理模式[14]。营配一体花分布式能源的接入,改变了传统配电网的管理模式,在主站系统中增加分布式电源的管理也是的研究重点。
2.1.3主站系统的支撑平台层
配电网存在多个系统,各系统基于不同的硬件平台,采用不同的软件和标准,信息交互存在困难。需要将各应用系统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通用、标准、开放的公共信息集成平台。IEC61970标准规定了用于EMS应用程序接口的公共信息模型(CIM),IEC61968标准针对配电网进一步扩展了CIM,增加了资产管理、配电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停电管理等信息模型。符合国际标准的模型定义和交互规范为统一支撑平台提供了基础。
新型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设立了支撑平台层,建设了遵循IEC61968/IEC61970标准的信息交互总线(IEB)[16],其分为集成总线层、数据总线层和公共服务层。集成总线层提供公共服务、各应用系统以及第三方软件之间规范化的交互机制。其既支持系统内部各组件的集成,也支持独立应用系统间的集成。数据总线层由实时数据库、动态信息数据库、商用数据库以及相应的数据访问中间件等构成。公共服务层偏向通用的工具,如显示、管理等服务工具。为各种应用层各功能模块提供支撑[12,13]。
2.1.4数据安全
近年来,随着营配调一体化技术发展,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日趋频繁,给信息安全带来了新考验,需要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
目前,我国采用安全防护分区,总体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生产控制大区分为安全区I区和安全II区,管理信息大区分为安全III区和安全IV区,并建立了不同区域安全防护规范,以保证信息交互的安全。按照“网络专用、安全分区、横向隔离、纵向加密”的方针对二次系统进行了全面防护。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横向安全防护:与生产控制大区调度自动化EMS系统等各业务之间通过防火墙进行逻辑隔离防护,与信息管理大区生产管理PMS系统、地理信息GIS、用电信息采集等各业务之间通过电力专用正、反物理隔离装置进行物理隔离防护,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横向数据交互的安全性。配电自动化纵向安全防护:主站需要对发出的遥控报文进行签名,子站/终端需要对收到的遥控报文进行验签,只有验签通过的遥控报文才执行。通过光纤专网的主站和子站同时部署纵向加密认证网关或具备加密功能的模块实现端到端的数据保护。通过在主站串入配网纵向加密网关,以及终端串入安全通信模块(软件鉴签)的方式来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系统纵向数据交互的安全性。
2.2通信网络
实现配电网的安全运行、优化控制等性能需要传输、交互、分析大量的数据。通信网络是实现的关键,其存在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和传输带宽等多方面要求。
2.2.1通信模式
1)串行通信
早期配电自动化建设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主要采用屏蔽双绞线、配电线路载波、无线扩频以及光modem等串行通信手段,这些通信措施基本基于“点对点”或“点对多点”,通信可靠性和效率都不高,影响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效能[17-19]。
2)网络化通信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通信组网更加灵活方便,同时提高了通信的速度和可靠性,也使得监控的范围不断扩大。
2.2.2通信方式
配电网通信接入方式多样,不同的通信方式具有各自的性能,也存在其局限性。
1)专网通信
电力系统交换的数据量大、实时要求高,在中高压系统中一般都采用专网通信,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专网通信包括有线专网和无线专网。
配电网中传统的有线专网有光纤通信、电力载波(PLC)。传统配电网光纤通信主要采用光modem实现通信,无法统一网管,且速率相对较低。PLC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利用电力电缆为传输媒介,进行数据传输,由于技术局限,主要用于用电信息采集。近年来,新型光纤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以EPON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配电网自动化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EPON采用无源光网络技术,光线路终端与光网络单元之间仅有光纤、光分路器等无源器件,相比其它光纤通信,可有效节省建设和运行成本,更适用于配网通信。
无线专网最初主要是微波通信,国外上世纪五十年代引入电力通信,国内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电力通信,其通信主要采用点对多点,实时性较差。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LTE-230MHz无线专网、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等引入电力通信。LTE-230MHz无线专网基于230MHz电力负荷管理专用无线通信频点,采用离散频频聚合及TD-LTE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先进技术,构建电力宽带无线通信网络。WiMAX是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具有覆盖广、传输距离远、以及传输速度快等特点,但目前国内没有相关频率分配[20-26]。
2)公网通信
专网通信需要独立的通信网,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终端用户,由于量大面广,需要采用低成本的通信手段。公网通信由于成本相对较低,是专网通信的有效补充。
公网通信也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有线公网包括电信光纤、电信电缆、电视电缆等现有公网通信设备。无线公网包括GPRS、3G等。租用这些网络可以降低运行成本,但由于公网的安全性较弱,一般只用于营销系统的用电信息采集等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较低的数据传输。
表1 不同通信方式性能差异Tab.1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difference
2.2.3通信性能
配电自动化数据传输主要包括监测数据、控制数据、保护以及视频等信息。由于数据量、实时性、安全性等要求不同以及通信成本限制,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络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采用合适的通信方式。常用通信手段的性能比较如表1所示。
2.3配电监控终端
配电自动化终端装置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的基础,包括馈线监控终端FTU、配变监控终端TTU、开闭所远方监控终端DTU,终端通常具有遥信、遥测、遥控等功能。配电监控终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工业以太网的普及和嵌入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配电监控终端硬件平台的通用化成为趋势。其结构设计逐步采用分层分布式的设计方式,实现模块化。
2.3.1功能扩展
配电终端功能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具有监控功能的配电远动装置;第二阶段:具有故障诊断功能的集中式配电终端装置;第三阶段:具有面保护功能的分布式配电终端装置。第一阶段主要关注三遥功能的实现,不具有馈线自动化功能。第二阶段开发具有故障诊断和处理能力的配电终端,实现集中式馈线自动化功能。第三阶段随着通信技术的提升,研制出具有面保护功能的分布式配电终端,由集中式处理方式向分布式处理方式发展[27]。新型监控终端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故障诊断与自愈、通信、事件顺序记录(SOE)、故障录波以及维护等复杂而全面的功能。
2.3.2硬件技术
智能监控终端由电源模块、模拟量采集回路、数字量采集回路、通信接口、中央处理器、时钟、存储单元等组成。芯片技术对配电终端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其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关系到整个监控系统的优劣。早期使用八位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其接口和处理数据能力有限,在电网中已经被逐渐淘汰。随着DSP和ARM芯片的发展,利用ARM通信管理功能和扩展能力以及DSP的数字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大大提高了终端设备的性能。ARM+DSP的双CPU结构在配电终端中应用广泛[28]。近年来,随着ARM功能的扩展,其集成了DSP的核心,进一步方便了信息交互,优化了的监控终端设备的性能。
配电终端与开关设备等其他智能控制单元间需要通信,硬件设计要求终端具备多种类型的通信接口。主要有串行接口:RS-232,RS-485;工业现场总线接口:CANBUS 或LonWorks;以太网接口。
2.3.3软件技术
早期的配电终端装置由于芯片功能的限制,通常采用中断加循环软件结构模式,随着ARM芯片的使用,引入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可重用性以及相应能力。
软件设计采用分层的思想,将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基本的电力信号采集、存储、对时、通信等作为所有终端应用的基本支撑模块;将计算分析等不同控制作为应用层,保证其扩展灵活,并且无需对基本支撑模块进行改动,有利于后续功能的扩展[29]。
配电自动化技术随着软硬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许多技术在不同的场合仍在使用,呈现了多样化发展的特点;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不断扩展,为满足各功能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配电网自动化的集成技术尤为重要;新型智能终端设备不断出现,如:集测控通信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开关等,实现了一、二次系统的充分融合,改变了传统配电终端设备的形态。配电自动化正在朝着技术多样化,功能集成化,设备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配电自动化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通信技术的研究。配电网自动化的关键技术是通信技术,虽然我国在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等技术已较为成熟,但我国配电网环境复杂,现有的通信方式并不能满足配电网对通信的要求,研究新的通信技术满足特殊配电网的通信要求也是一个未来研究方向。
2)加快主站一体化建设进程。虽然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但由于数据由各自部门维护,许多系统仍处于相互独立状态,存在着关联性较差,数据源头不唯一等问题。目前配电网领域的IEC61970/61968标准还在不断完善。应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一体化进程,实现配电网生产服务管理数据共享、流程互通、业务融合,从而满足智能配电网对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
3)智能电网建设催生了一、二次设备的融合,是未来产品发展方向之一,构建一、二次融合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还面临众多挑战。质量问题、耐环境性、免维护等要求有待技术突破。
4)解决配电网自动化的薄弱环节。农网作为智能化电网建设的一部分,其自动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坚强智能电网”的要求,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低,监控方式落后,投资不足等问题。为了全面实现配电网自动化,建设智能、安全的农网刻不容缓。
[1] 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38-41. XU Bing-yin,LI Tian-you,XUE Yong-duan. Smart distribution grid and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17):38-41.
[2] 蒋三明.配电自动化系统若干问题探讨[J].电气开关,2013,(1):1-3. JIANG San-ming.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of the Automatic System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J]. Electric Switchgear,2013,(1):1-3.
[3] 秦立军,刘麟,石俊峰,等. IEC61850体系下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J]. 电力设备,2007,8(12),13-15. QIN Li-jun,LIU Lin,SHI Jun-feng,et a1.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under IEC 61850 System [J]. Electrical Equipment,2007,8(12):13-15.
[4] 刘健,赵树仁,张小庆. 中国配电自动化的进展及若干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9):6-10. LIU Jian,ZHAO Shu-ren,ZHANG Xiao-qing.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in China and Some Suggestions [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19):6-10.
[5] 史常凯,梁英,孟晓丽,等.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网智能化建设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6):1-5. SHI Chang-kai,LIANG Ying,MENG Xiao-li,et a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rt Rural Power Network Under Urban-rural Integration [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1,35(6):1-5.
[6] 王海燕,曾江,刘刚.国外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对我国配网建设的启示[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1):125-129. WANG Hai-yan,ZENG Jiang,LIU Gang. Enlightenment of DAS construction mode in foreign countries to China [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11):125-129.
[7] 杨奇逊. 配电网自动化及其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21(1):1-5. YANG Qi-xun.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J].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01,21 (1):1-5.
[8] Markushevich N. Voltage and VAR control in automated distribution systems [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A/DSM,1993,(3):478-485.
[9] 谢秦,刘冬梅. 含有分布式电源(光伏)的配电网若干问题研究[J]. 新型工业化,2014,4 (8):22-29. XIE Qin,LIU Dong-mei. Study on Several Problems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with Solar Power [J]. 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2014,4(8):22-29.
[10] 胡刚,王婷,夏勇军,等. 配电自动化应用现状及展望[J]. 湖北电力,2012,36(5):15-17. HU Gang,WANG Ting,XIA Yong-jun,et a1.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atus and Prospect of Distribution Grid Automation [J]. Hubei Electric Power,2012,36(5):15-17.
[11] 唐爱红.配电网自动化分级通信系统[J].华北电力技术,2005,(2):51-54. Tang Ai-hong. Automatic Cascad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s [J].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2005,(2):51-54.
[12] 汪俊峰,王东宁. SD-2800主站系统的开放式跨平台支撑环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13):73-77. Wang Jun-feng,Wang Dong-ning. The Open Multi-platform Supporting Environment of SD-2800 System[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2,26(13):73-77.
[13] 黄邵远.地县级调度一体化主站系统建设思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0):100-103. HUANG Shao-yuan. Integrated Dispatching Automation Master Station System for Prefecture and County Power Networks [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20):100-103.
[14] 倪龙.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功能结构及构建方式的探讨[J].信息技术,2011,(6):199-201. NI Long.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model and function of the master station of DAS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6):199-201.
[15] 秦秀敬,张华强,窦仁辉,等.基于分布式能源接入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广域分布式架构设计[J].新型工业化,2015,5(7):34-40. QIN Xiu-jing,ZHANG Hua-qiang,DOU Ren-hui,et a1. Wide Area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a New Generation Intelligent Substation Based on Distributed Energy Access [J]. 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2015,5(7):34-40.
[16] 顾强,王守相,李晓辉,等.配电系统元件的公共信息模型扩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7,27(10),91-95. GU Qiang,WANG Shou-xiang,LI Xiao-hui,et a1. CIM extension to distribution system components [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27(10):91-95.
[17] 孟爱萍.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方案[J].电力系统通信,2007,28:43-45. MENG Ai-ping. Communication scheme in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J]. 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07,28:43-45.
[18] 梁玉泉.配电网自动化通信方式的选取[J].电力系统通信,2000,(3):19-20.LIANG Yu-quan. On the choices of ways of communication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 automation [J]. 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00,(3):19-20.
[19] 陈凤,郑文刚,申长军,等.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及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22):188-193. CHEN Feng,ZHENG Wen-gang,SHEN Chang-jun,et a1. Low-voltage power line carri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22):188-193.
[20] 林功平,王开斌.光纤通信技术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22(8):64-66. Lin Gong-ping,Wang Kai-bin. Application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1998,22(8):64-66.
[21] 徐泽晖,杜书,王一烙,等.基于ARM Iinux的电力光纤光路保护硬件系统的设计[J].新型工业化,2014,4(11):37-41. XU Ze-hui,DU Shu,WANG Yi-yan,et a1. Design of Power Optical Fiber Protection Hardware System Based on ARM Linux [J]. 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2014,4(11):37-41.
[23] 韩伟.GPRS无线通信在电力系统监控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7,31(12):276-279. HAN Wei. The GPR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es to the Field of Operational Monitoring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31(12):276-279.
[24] 孙建平,林长锥.基于TD-LTE的智能配电网终端通信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12,33(237):80-83. SUN Jian-ping,LIN Zhang-zhui. Research of Smart Distribu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E-LTE [J]. 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12,33(237):80-83.
[25] 孙静,郭峰.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通信方式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33):127-129. SUN Jing,GUO Feng. Study of Communication in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J].Microcomputer Information,2008,24(33):127-129.
[26] Hakki C I. A Solution to Remote Detection of Illegal Electricity Usage via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J]. 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2004,19(4):1663- 1667.
[27] 陈少华,陶涛,陈章宝,等.智能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设计[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36(21):56-60. CHEN Shao-hua,TAO Tao,CHEN Zhang-bao,et a1. Design of 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 monitor and measurement terminal [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8,36(21):56-60.
[28] 刘伟明,杜林,司马文霞,等.基于ARM与CPLD的电网过电压采集系统设计[J].高压电器,2009,45(3):36-39. LIU Wei-ming,DU Lin,SIMA Wen-xia,et a1.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for Power System Overvoltage Based on ARM and CPLD [J]. Voltage Apparatus,2009,45(3):36-39.
[29] 董东来,陆军.基于ETAP软件的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及其在大型油库配电系统中的应用[J].新型工业化,2014,4(1):102-106.
DONG Dong-lai,LUN Jun.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 Calcul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based on ETAP Softwar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lectric Distribution System in Large Oil Depot [J]. 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2014,4(1):102-106.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Projects
GUO Ya-juan1, HUANG Can2, ZHU Hai-bing3, WU Yi3
(1.Jiangsu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rporation Limited, Nanjing 211167, China; 2.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 3.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mpany, Nanjing 210024, China)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DA) is the base to enhanc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and to optimize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oper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The basic framework of DA is introduced.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ree key parts of DA system such as master st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distribution terminal is analyzed. The DA system technical tendency is indicated. Finally,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key point is further discussed.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Main st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istribution terminal
10.3969/j.issn.2095-6649.2015.11.004
GUO Ya-juan, HUANG Can, ZHU Hai-bing, et al.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Projects[J]. 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2015,5(11):20-26.
郭雅娟(1975-),女,山西汾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信息管理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郭雅娟,黄灿,朱海兵,等.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J]. 新型工业化,2015,5(1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