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梅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学更要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绝非单纯的语言技能,而是涵盖了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的综合素养。这种综合素养不仅体现在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中,更加表现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做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教师要善于开展活动,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营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拼音“wo”时,许多学生对于声调掌握得相当不好。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找找身边的wo”的小活动。一年级的学生都能把“wǒ”的发音找到,部分学生能用一声的发音组出词语——鸡窝、窝头、被窝、蜗牛;二声和四声最不好掌握。我对学生进行引导提示:“小狗( )在地上。”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大声地说:“卧。”
“要把话说完整才行。”
“小狗卧在地上。”
“同学们很聪明,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来吗?”
有的学生想到了卧室,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出差时买的火车票是卧铺票。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到了。我家的老母鸡卧在鸡窝里。”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想想这句话里有几个‘wo,都是几声的。”
通过反复强调和阅读,学生掌握了一声、三声和四声的发音。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通过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拼音,并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以语文课上的体验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潜能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教师要发掘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的创造性。
例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课文后,我们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两组马匹之间有什么区别?第一场比赛是怎么进行的?比赛结果如何?第二场比赛马匹的出场顺序有了哪些调整?比赛结果怎样?通过发问,以连线的方法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板演,最终演示出田忌取得胜利的过程。一堂课讲到这里似乎已经结束了,但我继续发问:“同学们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说明田忌最终取得胜利的赛马方法?”通过思考,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我的方法更好一些,”说着,就走上讲台拿出几张纸进行讲解演示,“这有六张纸,三张涂黑了的是齐威王的马,分别写上了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另外三张是田忌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这名同学先讲解演示了田忌输马的过程,又通过调整马匹的出场顺序,演示出了赢得比赛的过程。在演示过程中,该学生也由刚走上讲台的略显紧张、词不达意,逐渐镇静下来,并口齿清楚地完成了讲解。我让其他学生学习这位同学的方法,自己操作演示,进行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方面。
弗莱雷把传统教育比喻为“银行储蓄”,教师是储蓄者,学生是储蓄所,教师在学生那里储蓄的知识愈多,就愈是好教师,学生从教师储蓄中接受的知识愈多,就愈是个好学生。弗莱雷坚决反对自上而下的、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坚决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弗莱雷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要能够激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答案进行质疑。
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要打破传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从生活中积累经验,积累知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好语文,不光要在课内读写记,掌握字词句段篇,培养良好的语感;更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生活,和身边的人学习语言。我们可以制作“生活体验卡”,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我们要求学生每天代替父母做一个小时的事。而且和学生强调活动的核心是代替父母做事,不是帮助父母做事,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问父母,但不能让父母帮助自己做。体验卡设计的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分别是做了什么事情,做的过程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得到了怎样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这是由学生填写的内容;最后是由学生家长填写的内容——家长评价,评价要求:赏识鼓励原则,指出孩子在活动中的不足。这样的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家长的辛苦,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获得写作的素材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这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深化了小学生对家庭的认识。
语文素养是涵盖了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的综合素养。有人说: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不错,教师应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但教师教育学生又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应该是“做人”的教育。
语文教学就是提升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语文课是技能课,是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学科。教师需要创造学习条件,给学生多些时间和机会,在听说读写方面不断优化语文素养。利用学科资源和活动资源,通过有计划地开展适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
[2]吴义昌.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应用[J].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7).
[3]陈洪诚,杜宇.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J].西安:陕西师范大党出版社,2007(2).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