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映林
过去提到韩复榘,人们往往会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穿着军服,腰别手枪,挎着指挥刀,长着满脸横肉,大腹便便,睥睨一切,不可一世的赳赳武夫。其实,现实中的韩复榘恰恰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儒将”,而且在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时还取得不菲的反贪成绩,使得山东成为民国时期那几年官场最为廉洁的省份。
贪污500元枪毙
重典治吏,是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明白的简单道理。法家的所谓“乱世用重典,治吏不治民”,就是这层意思。韩复榘规定,凡在山东各级政府任职的公务员,贪污500元以上就枪毙。此令一下,遭到检举查实的一律枪毙。当年,山东全省共107个县,可韩复榘上任不到一年工夫,就抓了55位有贪渎行为的县长,超过一半,有的枪毙,有的判刑,还撤了158个有轻微渎职行为的官员。
最能说明韩复榘反腐决心的莫过于枪毙张守仁。
张守仁是韩复榘的大太太高艺珍的干儿子。韩复榘在西北军当营长时,张守仁就是韩的勤务兵,跟随他十几年了。韩复榘当了山东省政府主席,张守仁被派往济南市公安局西南乡公安分局做局长。张守仁依仗高艺珍的势力,无恶不作,在家里私设公堂,专门审问与毒品相关的案件,罚了钱就可以直接送到家里来,没收了毒品也不上缴。1934年秋,有人向韩复榘告发了张守仁。韩复榘把张守仁叫到省府办公室,问过之后,就将张守仁关到军法处看守所。同时派人调查张守仁的所作所为,结果比告发的还严重。韩复榘下令枪毙张守仁。高艺珍知道后,一再向韩复榘求情,遭到拒绝。济南市市长闻承烈也是西北军老人了,受高艺珍之托,去向韩复榘说情,仍遭韩复榘严词拒绝。高艺珍转而又去求民政厅厅长李树春,李树春深知韩复榘对贪污行为深恶痛绝,当面不便拒绝,却根本没去找韩复榘说情。而此时军法处执法队已将张守仁押往刑场,只是有意识地在路上慢慢走,拖延时间,等待高艺珍说动韩复榘刀下留人。高艺珍这时又去搬来韩复榘在西北军的老战友石友三。石友三一边让人拦住行刑队,让他们暂不行刑,等他消息;一边与高艺珍以及西北军的孙桐萱(二十师师长)、闻承烈、财政厅厅长王向荣一起赶往省政府韩复榘办公室,集体向韩复榘求情。从早上9时张守仁被押往刑场,直到下午4时,在说情人的阻拦下,都没有能将张守仁枪毙掉。高艺珍、石友三他们围住韩复榘反复劝说,韩复榘一言不发。突然间,韩复榘走出办公室,找到军法处处长史景洲,问:“张守仁的事办了没有?”史景洲回答说:“没有。”韩又问:“张守仁现在人在哪里?”“在刑场等着。”韩复榘一听火了:“马上枪毙!如不枪毙,回头就枪毙你!”史景洲不敢再等了,立即电话通知在刑场久等的执法队,把张守仁给枪毙了。
消息传出后,全省震动。基层官员一看韩复榘动真格了,而且铁面无私,无不战战兢兢,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之事陡然减少。放眼古今中外,在贪腐问题上,只要杀些有来头的,没有不见效的。天下有不怕死的仁人志士,没有不怕死的贪官污吏。
制定“官规”严厉约束公务员
不贪污不一定就是合格官员,只要没有制度管着,荒政怠政是政府官员的另一顽症。韩复榘制定了许多“官规”来约束各级政府官员,如山东省公务员给假暂时规则规定:本省各级政府公务员请假,必须填具请假书,并经主管长官批准方可;病假每年合计不得超过三星期,事假合计不得超过两星期,逾期按日扣薪;旷职一星期内按日扣薪,一星期以上者由主管长官酌予降级或撤职;上班不得迟到早退,迟到早退者一次按日薪的一倍处罚,犯两次者记过并加倍扣薪,犯三次者开除;满足一年未请假者记功一次,满足两年未请假者记大功一次,并给休假十日……
这些规定对各部门“一把手”有无作用?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山东省警察局局长王恺一次迟到20分钟,韩复榘将他打了50军棍。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其女何鲁丽20世纪80年代任北京市副市长)有次也迟到了,韩复榘说,教育厅厅长是文人,留个面子不打军棍,罚何思源拿了扫帚去打扫礼堂卫生。
“官规”规定:凡政府官员一律不得狎妓观戏;不得召妓饮酒;不得沾染烟毒;不得赌博;不得兼职兼薪;公务员家属不得佩戴珍贵装饰品;公务员不得假公之名私用电话;不准接受民众牌旗伞匾;机关公务员不得奢侈华丽,要崇尚节俭;机关不得举行娱乐宴会;不得冶游饮宴;逢年过节不得馈送礼品;同僚之间不得称“老爷”、“大人”,等等。
有一年刚入冬,韩复榘的二太太纪甘青穿了翻毛大衣外出,还没走出大门,刚巧碰上韩复榘,他一见,勃然大怒:“我的兵连棉衣还没换上呢,你敢穿皮的出去!”吓得纪甘青急忙退回房内换上普通衣服。
在中国,县级政权最重要。所以,他特别重视“县治”,他让省府制定了对县级政府官员的“官规”:县长以下公务员出入不得坐轿和汽车;县长问政要“事必躬亲”;县长必须尽心尽职守土保民;县长要对县内地理了如指掌;县长每月至少要下乡进行施政讲演两次,并上报省府;县长不得瞻徇情面,滥用私人;县长调动,不得随之调动秘书、科长;县长不得朋比为奸,接受请托……
北京大学毕业生王某,在陈调元主政山东时,已考取山东省候补县长,但尚未发表。就在此时,韩复榘接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王某运动南京某国民党要员给韩复榘写了封信,请予优先发表。韩复榘接信后大怒,在原信上批了“驱逐出境”,韩复榘说:“这样钻营奔走的人,做官怎能不贪污?”
派“密查员”侦查廉政情况
然而,有规定,不执行咋办?下面做花样文章糊弄上级咋办?韩复榘的办法是明察暗访。1930年9月走马上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二个月,他就在省府会议上提议设立“政治视察团”,任务就是全年不分时间不停地到全省各地视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予以报告。政治视察团成员由各厅抽人组成。因为多为公务员,韩复榘又担心官官相护,会有隐匿不报,之后又成立“高级侦探队”,这实际上是韩复榘暗查公务员的特务组织,所选用的人全部是招考来的年龄在18岁以上,文化程度在初中毕业以上的年轻人。这批人接受政务检查培训,再由韩复榘本人面试合格后正式录用。韩复榘分七批共招了190多名青年学生。这批人受训后被分配到全省各县,表面上仅任民众教育馆馆长、汽车站站长、巡官和管狱员,而实际上是他派到该县的暗探。这批“密查员”由韩复榘直接掌握,稍有情况,立即报告韩复榘。所以,韩复榘随时掌握了全省官员执政情形。有一次,下着暴雨,韩复榘同高级幕僚们聊天,韩复榘问道:“你们说,临沂县长张里元现在在干什么?”众人回答:“这么大的雨,还不是在县府呆着吗?”韩复榘说:“不对,我猜他又出发了。”大家都不相信,韩复榘让人马上打电话到临沂县,询问张县长在哪里。果不其然,县里回答:“张县长冒雨出发剿匪去了。”幕僚们大吃一惊。其实,这个情况就是派在临沂的“密查员”向韩复榘报告的。韩复榘对张里元十分欣赏,后来,将他提拔为第三专区(临沂)专员。民国时期山东土匪之多,也是闻名全国的,最有名的山东临城劫车案曾轰动全球。在韩复榘主持下,仅几年时间山东匪患就基本肃清了。
韩复榘还把朱元璋反贪的那一套拿来为己所用。朱元璋出身贫苦,特别痛恨贪官污吏,曾下令准许地方百姓捉拿地方贪官污吏绑送首都,或具控告信送京。韩复榘则下令民众可以随时写揭发检举信。这一着果然厉害。此令公布之时,地方官吓得不轻。韩复榘统治山东时,是贪赃枉法最少的时期,绝非溢美之词。韩复榘的举动是:你敢贪污,我敢杀你的头!韩复榘反腐,为他赢得了“韩青天”的美称。
韩复榘还学古人微服私访。有一次,他穿了便衣戴着礼帽,谁也不告诉,一人悄悄地来到街面上一家日本人开的洋行,买了一元钱的海洛因。一出洋行门,就被一名便衣警察抓住了。巧的是这是一位刚来的新警察,根本不认识他,抓住他了就将其往警局带。韩复榘从身上掏出10元钱往警察口袋里塞,不断说好话,求警察放他。警察根本不理睬他,被韩复榘弄烦了,还打了韩复榘两拳:“你老老实实跟我走。”带到警署后。署长一看,原来是省府韩主席,一个敬礼,马上将韩复榘让进办公室,一边忙不迭地道歉说:“这是新来的兄弟,有眼不识泰山,让主席受惊了。”旁边的警察可吓坏了。韩复榘笑着问明这名警察的姓名、入警时间后,把他叫了进来,表扬说:“你奉公守法,办事认真,做得对。”并立即将其提拔为警长,传谕全署警察向他学习。
1933年冬的一个星期天,早上8点,韩复榘骑了自行车,带了随从来到济南市政府,市长陈维新刚好不在。到了院子,有人发现韩复榘来了,一溜烟地跑向楼上,喊道:“快起来,快起来,韩主席到了!”这些职员们在睡梦中被叫醒,一边穿衣服,有的一手还提着尿壶用大衣挡着,纷纷跑下楼来。韩复榘在院子里一见这情形,勃然大怒:“市政府太腐败,撤销!”说完,转身离去。回到省政府,一纸命令“济南市政府撤销”。一直过了很长时间,韩复榘才派闻承烈去担任市长,重组济南市政府。而原先的那班人大都丢掉了饭碗。
微服私访的震慑作用不可低估,谁不担心撞上枪口?
当然,我们用现代法治来分析韩复榘的这一行为,可以指责他整个没有法治观念,你怎么能一句话就把一个市政府给裁了?但我们不要忘记那是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
让新闻媒体监督公务员
韩复榘还准许新闻媒体监督政府官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复榘认为共产党最痛恨腐败,所以,特地准许共产党人在山东办报,如李竹如创办了《新亚日报》,因其宣传、报道均与政府唱反调,还刊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蒋介石下令韩复榘将该报查封,然而韩复榘并没有听从。教育界进步人士冉揆等人创办《山东日报》,宣传爱国抗日,揭露当时山东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情工农。还有共产党人通过爱国人士在韩复榘军队内办起进步报纸如《救国导报》。对上述报纸的进步倾向,韩复榘都未曾干涉过。根据1937年的统计,济南共有报纸32家,通讯社32家,杂志5家。这些基本都是民营的。韩复榘对媒体的态度,使得官员都在媒体的监督之下,对政风的好转与廉洁影响颇大。
抗战开始后,韩复榘逐渐改变了对共产党的看法,开始接受共产党的主张。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他在大敌当前之际,“不遵命令,擅自撤退”,丢掉大半个山东,1938年1月24日,被蒋介石处死,那是罪有应得,但我们不会因此否定他在山东的反贪作为。
(作者系江苏省工运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