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阳?任旭颖?任创?冒海强
【摘要】在语音的古今演变中,入声字的演变最引人瞩目,在演变过程中,入声字被分化到平、上、去三声,因此有“入派三声”的说法。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闽、客家、赣六大方言还保留着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却没有入声。将长沙—岳阳地区方言中的常用词汇特别是入声字读音与唐诗中相关词汇的读音做一对比,可以探求到长岳片语言词汇的发展历史,及中古入声字在其中的保留情况。
【关键词】长沙—岳阳方言;入声字;唐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长沙—岳阳地区简介
长沙、岳阳地区位于湖南省东北方,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这一区域含长株潭、益阳、汨罗、岳阳等市。两市间的直线距离有128.1公里。湖南省地势三面环山,即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呈马蹄形盆地,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省内有115条较大的河流及其分支由湘、资、沅、澧四水联结,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
二、长岳地区方言中入声字实例
长岳地区的方言以湘语为主。长沙县青山铺镇,开慧乡、汨罗市归义村、汨罗村地理位置偏僻,常住人口多,他们的方言在长岳片中很有代表性。下面给出部分唐代诗句,并用以长沙—岳阳方言区的土话为基础,用国际音标对唐诗中的中古入声进行标注。
(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siA213]。(孟浩然《过故人庄》)
(2)满面尘灰烟火色[s?224],两鬓苍苍十指黑[x?224]。(白居易《卖炭翁》)
初过寒食一百六[l?u224],店舍无烟宫树绿[l?u224]。(元稹《连昌宫词》)
(4)远上寒山石径斜[siA213],白云深处有人家[kA33/ t?iA33]。(杜牧《山行》)
(5)洛阳才子姑苏客[kh?22],桂苑殊非故乡陌[p?224]。(王维《同崔傅答贤弟》)
三、长岳地区方言形成的原因
长岳地区方言的形成要追溯到楚国政权建立时期。当时楚国与中原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是彼此的交流从未中断过。事实上,因为战争不断,彼此领地消长,使得楚国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各地方言独立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楚国原来的居民是少数民族,楚国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会促进与中原民族的交流和融汇,这种新变化的汉语我们可以叫做“楚语”。古代楚语包括湖北、湖南以及周围的长江中游一带,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楚语是今天湘语的前身。
从汉末开始,由于封建王朝多数都在中原建立都城。中原地区进入长期的战乱和分裂,祸害到处引发,百姓流离失所,开始到南方寻求安身之地。“中原人之所以开始大量来移湖南,湖南之始为中原人所开发,其事盖促成于莽末更始之世。方是时中原大乱,烽烟四起,田园尽芜,千里为墟,百姓皆无以为生,必有南阳、襄阳诸郡之人,南走避于洞庭、沅、湘之间,筚路蓝缕,以启此荒无人居之山林旷土也”[1]准确地指出了这一规律。唐宋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隋末唐初战乱、安史之乱、唐末五代动乱、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和宋末战乱等五次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每次动乱之时,北方中原地区总是首当其冲,伴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北民南迁,迁入的主要地区是中原直南的湖南、江西等地,到湖南的尤多。受湖南省马蹄形地形的影响,使得北方官话在这里得到保留和发展。
除了战乱,唐宋时期,百姓也常因赋役繁重、生活艰窘而致流亡。唐武宗《检校逃户制》云:“安土重迁,离人之性,苟非艰窘,岂至流亡?将欲招绥,必在资产。”[2]便反映了这一事实。安史乱后战火几乎没有延及湖南地区,北方士庶多有避地而迁者。乾符乱后,黄巢军队虽也经过湖南,但其破坏不是很大,所以时人韦庄《湘中记》称“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3]。此后各个战乱时段避乱而迁来之士庶不在少数,皆与湘地相对稳定安全有关。五代宋初之时,有江西太和罗一松者,就因邵州“市津不通,永无锋镝之虞,田地丰腴,世诵雍和之地”[4]而迁来。此种心态,当为乱世迁徙湖南之移民所共有。
另外,湖南虽是“地气卑湿”之地,但因其山水秀丽、民风淳朴和田地膏腴等因素,往往成为吸引移民尤其是官僚士大夫等上层移民的重要原因。如唐代时,河南人元结因“浯溪(在今祁阳境)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6]。五代初,关中旧族朱葆光因“乐衡山之胜,遂往家焉。”[7]后唐同光二年,江西人彭旭湖等自江西入长沙雾阳山,“见山水秀丽,田地腴饶”[8],遂定居于此。中央与地方政府也对移民进行诱导和鼓励,甚至实行强制性的移民,这些都是移民入湘的原因。所谓长岳方言,就是通过上述人士、上述途径进入湖南地区,自身原有的北方语言与长沙、岳阳等地的方言土话相杂交,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
结论:通过充分研究并挖掘长沙—岳阳方言中的入声字的声调及其在今天的调整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中古入声字读音残存于现在的长岳地带土著方言中的结论。摸清部分唐诗中入声字的读音,并将这些知识合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唐代古典诗词的讲授中,这样做可以还原唐诗的古老声调,摸清唐人作诗撰文、遣词造句押韵的规律,准确把握唐诗声韵,领略其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谭其骧.长水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董皓.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线装国学馆》编委会.全唐诗[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4][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元结:《次山集》卷6《浯溪铭有序》,文渊阁四库本.
[6]湖南文献委员会:《黄姓氏族源流》,湖南图书馆藏稿本,1947—1949年.
[7]《宋史》卷439《朱昂传》.
[8]湖南文献委员会:《彭姓氏族源流》,湖南图书馆藏稿本,1947—1949年.
附注:此文章为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即对长沙—岳阳方言中的入声字演变情况的调查——兼论其与唐诗吟诵之关系(项目编号201410534009)研究成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