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娟
【摘要】做好职高院校的语文教学,对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职高毕业的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都面临着基础较差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语文学习的忽视。本文对职高语文的学科价值进行分析,以期为探索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职高语文;学科价值;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职高院校进行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它能够加强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基础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增强与人沟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种积极意义会一直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对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职高语文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由于职高学生的基础水平较差,对于语文这类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着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如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的学科价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积极改进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是当前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职高语文的学科价值
(一)人文价值
1.语文最强调的就是尊师重道,只有完全地信任老师,才能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样既能改善过于僵硬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充满了关怀和仁爱,又能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老师的教学压力也会相对减轻。
2.尽可能地模拟一些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最大程度地学习到课文中的知识。同时这样还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喜爱语文这门学科,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职高的语文教学要与普高有所区别,因为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职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也要以此为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充分体现出职高的专业性特点,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二)素质价值
1.语文教学能够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还可以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进入工作环境后,要想让自己有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就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很好地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敢于面对困难的坚韧品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在步入社会之后,与人沟通成为了所有职高学生面对的一道难关,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保证学生工作就业顺利的重要标准。语文教学的作用就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良好的语文功底,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知识,从而熟练地掌握相对的专业技能。因此,语文成为了奠定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基石。
二、职高语文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教学主体
教学是一种双向性的互动行为。教师偏重于“教”,而学生偏重于“学”。在传统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学”的功能没有得到体现,只是一味地进行“教”的活动。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从根本上理解教学的含义,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细化教学环节,将单调的教学目标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任务,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完成课程要求。教师要注意不能过于强化教学的游戏性,一定要有张有弛,保证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渗透知识点,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学习到语文知识。
(二)注重实践体验
职高的教学一定是以实践为最终目的的,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目的展开。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情境,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与学生形成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描述的内容,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设立情景,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以便学生能尽快适应。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例如诗词和文言文,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特别是画作或者视频,能够直观地展现出课文的意境;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性的创作,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并与教材中的原文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不同,进一步加深了印象,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培养创新思维
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是所有职高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传统教学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自己摸索出一条路来。首先教师本身就要具备创新性的思维,这样才能在教学当中灵活运用,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传播作用。其次可以准备一些课外辅导材料,最好与课文中的观点立场不同,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到问题的多面性,从而摆脱思维框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总结
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职高学生需要在保证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语文,就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个目标。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就是对职高院校、对所有任教老师最好的回报。职高语文的推广之路还很漫长,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积极面对,切实做好职高院校语文的教学活动,服务学生,回馈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淑霞.职高阶段语文教学的素质价值分析[C]. 2014,(26).
[2] 王爱儿.新大纲下职高语文教学的方向和能力探究[C]. 2010,(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