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军
摘 要:民生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当前我国党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经济建设,忽视统筹发展,特别是社会建设是引发当前党干群关系矛盾的重要原因。提高认识,树立执政为民理念,重视并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是改善民生问题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改善民生;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5-0156-03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是一个战略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常常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而较多忽视了社会建设。事实证明,我们已经为这种失衡的发展模式付出了很多代价,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发展取向。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改善民生写进了党代会报告。温家宝总理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由此可见,重视民生建设是密切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的首要前提。
1 重视民生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首要前提
亚里士多德曾说:“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自足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我国自古就有将“民生”和“国计”相提并论之说,形成了“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民生理念,以及“与民休息”等惠民思想。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没有这样的认识境界,其改善民生的能力与决心就会大打折扣。
1.1 重视民生建设是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得以存在的生命源泉,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利益关系形成和变迁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衣食住行教业保等民生问题,不仅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也是他们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根本利益问题。当前党群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则是根源性的诱因。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分化悬殊巨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诚然,这与少数领导干部凭借手中拥有的公共权力率先实现自身利益有很大关系,而相当一部分民众的合法利益和正当权利却在此过程中受到侵害,导致了其生活状况的恶化,并由此产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它不仅降低了改革的普惠性,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如果再不及时扭转这种偏颇发展势头,势必严重影响当前和谐社会建设。
1.2 正确认识民生问题是对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的全面把握
(1)民生是经济问题。谈到改善民生就离不开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民生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它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直接反应,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显示器。毋容置疑,改善民生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当前民生问题的热点、焦点就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出现了分化悬殊现象,相当一部分人的社会安全感、生活幸福感在降低。诚然,民生问题的突显势必影响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民生是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强调“只有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重视人们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才愿意跟党走”。由此可见,民生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问题,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政治地位的高度思考并解决当前民生问题,要以是否改善民生来衡量、判断一项制度、政策安排合理与否、得当与否,这既是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3)民生是战略问题。民生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民生问题解决地好与坏事关全局,只有从战略高度看待当前民生问题,才能对改善民生问题做出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谋划。历史告诉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生改善的好与坏,决定人心向背,关系着改革开放的成与败,也决定着党群关系的亲与疏。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风险并存,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当前社会的成功转型,关系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因此,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是构筑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1.3 重视民生建设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宝贵经验总结
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就密切,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就疏远,我们的事业就面临挫折。民生是一个历史范畴,时代不同民生问题也就迥然各异。可以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推进民生改善的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推翻三座大山,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的民生问题就是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解决好人们的衣食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今天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们从温饱不足发展到今天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改革开放的成果为当前密切党群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面临的民生问题就是如何缩小两极分化,普遍增加群众收入,使普通民众增加安全感、幸福感。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富民、惠民、亲民政策,是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具体践行。
2 当前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当前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
客观评价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状况是改善其关系的首要前提,也是进一步做好这项重要工作的基本要求。总的来说,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1)教育问题。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贺拉斯·曼指出“教育是促进人类平等的伟大平衡器,也是社会机器必不可少的平衡轮”。罗尔斯强调:“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事实上,当前教育不公平问题已成为广大民众街谈巷议的热点焦点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教育不均衡。据调查,当前区域教育发展与投入差距明显,这种失衡地发展态势固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也与现行教育制度安排的普惠性、公正性缺失有很大关系;二是城乡教育差别。如城乡受教育年限、教学设施、师资配置等存在巨大差异;三是示范校、重点班与非示范校、非重点班的存在等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更是民生之本,诚然,就当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实现教育公平任重而道远
(2)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状况是折射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面镜子,作为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数值越低,表明财富收入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处在0.3-0.4表示相对合理;处于0.4-0.5表示差距较大;而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已接近0.5。由此可见,解决收入分配分化悬殊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民生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反腐倡廉问题。“反腐倡廉”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人们群众关心关注的热门话题。诚然,有了廉洁奉公的党员干部,才有清明的政治环境,改善民生才能得以实现,当前有些民生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多源于部分党员干部不作为所导致。笔者以为,党员干部既是防腐倡廉的主体,也是防腐倡廉的对象,更是改善民生的主导力量,其责任重大已不言而喻!
(4)安居乐业问题。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今虚高的房价背后已隐藏着太多不和谐因素,这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地方行政长官一味追求政绩所致。笔者认为,只有让“市场”和“保障”两条腿平衡走路,同时有效抑制商品房价格,才能圆百姓“安居乐业梦”。再者,令人关注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也亟待改善。
2.2 民生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人口基数大,环境资源受限是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后,虽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有效利用不足,仍是摆在当今中国面前的一道难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使得民生建设压力大,加之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从而加剧了党群关系的不和谐。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民生问题,我们既要掌握基本国情,更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密切党群关系积极创造物质条件。
(2)发展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由于政府把公共资源优先用于经济发展,使公共资源大多投向于经济和产业领域,导致社会建设投入不足,民生建设滞后,这一失衡发展理念是造成民生问题凸显的另一重要原因。
(3)体制原因。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化城乡二元格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却忽视了统筹发展、协调进步,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较为迟缓,政治发展明显滞后现象。事实证明,经济领域的发展代替不了其他领域的进步,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其他社会建设,必将导致一条腿走路,降低了广大民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另外,由于群众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有些民生政策安排的缺失或执行难等因素,也给党群关系的建立埋下了隐患。
3 以改善民生为纽带,密切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
针对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改善民生为纽带,以此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3.1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
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领导干部要时刻堤防“懒惰懈怠的危险、能力不够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腐败的危险。”唯有如此,营造和谐党群关系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努力方向。
3.2 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不仅能为解决当前党群关系矛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增强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与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宝贵经验总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为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扫除障碍、铺平道路。
3.3 加大社会建设投入,加快推进民生改善
要切实解决当前民生问题,一定要明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和有效路径。民生建设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得以解决,但我们可以“突出重点,各个击破”。
(1)劳有所得。劳动是财富之父、致富之源。尽管当前居民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总的来看,居民主要收入仍来源于他们的劳动报酬。笔者认为,政府要千方百计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都能实现就业,都能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这就是对劳有所得的最好诠释。
(2)学有所教。J.S.布鲁贝克曾说:“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毋容置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个人改变生存境况,实现人生美好愿景的根本路径。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使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均等的受教机会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践行,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3)病有所医。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实现病有所医,就要坚持公共医疗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提高看病报销比例、增加药品价格透明度、降低看病费用,使城乡居民不出现因贫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诚然,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是实现城乡居民病有所医的有力保证。
(4)老有所养。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的需要,是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最核心内容,也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继续生存下去的物质保障。实现老有所养,就要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出资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老有所养经费来源问题,从而提高老有所养的整体水平。
(5)住有所居。从目前来看,我们要想达到人人住有所居显然不太现实,但实现人人住有所居应是我们的目标追求,要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住房制度改革和房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廉租房、限价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正确引导群众住房消费理念,积极调控房价,坚决打击、限制虚高房价,逐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最终实现人人住有所居。
综上所述,民生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也是他们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因此,积极改善民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政绩观、事业观、民生观是密切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的首要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3]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1985:24.
[4]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3.
[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2
[6]J.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