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教学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2015-07-21 21:58杨春桃等
科技资讯 2015年16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杨春桃等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对培养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足。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有效教学理论,运用应用心理学方法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a)-0000-00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线是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中大有可为。要掌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需求规律,探索教学实效性,切实实现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道德素质人才的目标,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上有突破有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状

所谓实效性,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达到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状态。受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课程体系,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培养良好道德素质人才的目的。一些高校生本来高考时成绩不占优势,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生活的特点不了解,独立生活能力欠佳,新的学习理念尚未建立,还不适应大学生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大学新生中开设,该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课堂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这就使得很多高校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较低,积极性不高。于是,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有些高校生虽然表面上在听课,实际上却在开小差。表现在:上课不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有的上课做其他课程的作业,还有的甚至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刷微信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教师教学创新性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融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因此,该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它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而在现实教学中,“为了追求‘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李镇西,201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构层次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表现在:一是在教学任务的承担上,有的教师不仅承担了日常教学工作,还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性行政管理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的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站在讲台上拿着鼠标一直点,忽视甚至摒弃了板书,缺乏和学生的互动讨论,把学生当学习机器,教师本人则是教学机器;三是在教学态度上,有的教师出于方便和省事,直接套用官方课件,甚至完全从网上下载多媒体课件,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等具体情况进行修改,也不融入自己的思想,上课照着念,使学生无法理解和及时消化。长此以往,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不高。

3、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全校性基础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思想政治理论课。鉴于学生人数较多,高校院校一般都会安排合班教学,很少考虑小班教学,有的合班学生甚至超出了100人。同时,由于专职师资力量较为紧张,院校一般会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包括本校行政人员、退休教师和外聘教师等)。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安排不尽合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对高校生的考核评价失调,注重传统的书面分数的考核,“过程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欠缺,造成高校生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 这种考试型的评价作用是没有任何实效的。目前,大部分高校院校都已经逐渐意识到卷面考试评分的不合理性,因此也加入了其他考核内容,开始强化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的统一。如:期中考试、社会实践考核等。但由于刚刚开始考试改革,实操经验明显不足,使得这些过程性和形成性考核流于形式,效果差。如:期中考试通常采用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而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的比例较高,达不到期中考试的目的;社会实践往往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访谈等形式,学生也能从网上下载到大量资料,实践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使得实践成效不明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的范式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长期从事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中所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之后波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尤其对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强大冲击力。

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知识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还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课堂上不能用专家和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迫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课本知识,而应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建构来达到对知识的接受目的,以学生的内心信念、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背景来合理分析所学知识。

该理论倡导一种新教学观,认为合作学习、交互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建构。它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丰富而多向的交流、讨论或合作来解决问题。教学遵循“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的基本程序,即: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该理论还提倡一种新学生观,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对各种问题的不同见解,倾听学生的多样看法,洞察学生对各种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愉悦的事情,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教学必须服从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达到知、情、意、行并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情感教育,倡导对人性的尊重,力求改变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的内容,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倡导意义学习和经验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在安排学生学习时,教师只需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和各种学习资源,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探索发现结果,而不是在威胁的教育情境下学习;在考核评价上,由学生自评学习结果。人本主义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心智,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以教学的效益为核心,指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获得成功或表现俱佳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理论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该理论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作为出发点和基础;以促进学生形成有效学习作为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可见,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效益,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或进步,重视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教师能正确处理好各种教学关系,包括教学质量、教学的适应性、教学诱因、教学时间与效益的关系;它还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策略,能根据具体教学情景灵活做出对策,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探究等;它还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三、了解学生心理,创新教学模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1、强调“主体性”,在“从我做起”中提升实效性

“主体性”是一种创新意识,是对自己负责,其实质是一种主人翁精神。在教育系统中,存在两个主体:一是“教”的主体——教师;二是“学”的主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明确这两个主体的“主体性”,发挥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苏格拉底教育方法注重教育的主体双重性,强调教学主体的活动就是在师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这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等也是一脉相承的。

对教师这个主体而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上,教师应“从我做起”,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学内容上,应紧密结合高校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育理念,更加紧密结合各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构建。从而切实把职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疆化呆板的课堂灌输方式和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综合运用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注重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把学生当作责任主体,引导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积极构建者,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完成教学目标。在考核评价上,教师应多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教师不仅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习惯、协作能力、创新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学生也应“从我做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积极讨论,勇于辩驳;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重视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道德体验,反省自己的道德体验。在考核评价上,理性而客观地接受教师的评价。

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常采用辩论赛或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通常把比赛规则或法庭开庭程序告知学生,不固定选题,学生只要围绕大学生道德与法制观念养成进行选题即可,确定选题后,由学生自行选择角色,确定每个角色的分工,然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准备素材、查找资料,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通过积极搜集资料、角色模拟、现场展示,在“从我做起”中增强了“主体”意识,提升了教学效果。

2、重视“过程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实效性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高校生的成长成才绝非一朝一夕即可造就,而是在潜移默化、持之以恒中逐渐实现。

“主体性”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讲授式教学更关注学习的结果,忽视知识经验获得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经验的方法,导致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欠缺;而主体性发展观强调建构式教学,注重方法的思考过程和理论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分析,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主动建构的态度,掌握主动建构的方法。过多关注结果使得道德养成具有短期的功利性,而更多地关注过程能够培养具有长期的主体特征的道德素养。

课堂教学采取提问式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问,学生相互之间也可以提问。巧妙运用角色转换,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由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宪法的概念和特征”时,当讲到“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时,我要求学生以“宪法”二字进行提问比赛,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然后进行评比,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在不断强化中逐步提高。

3、尊重“差异性”,在“因材施教“中提升实效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个人,学生之间差异性很大,“因材施教”是教育思想中的先进之处。基于方便省事,传统教育模式主要采用“齐步走”的做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都得到提升。“因材施教”以“人本主义”为基石,尊重学生,平等接受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或特长。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主体性”,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提升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布置2-3项实践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结成小组,选择完成其中一项任务。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个体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总之,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双轨”同步、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双纲”并举等基本特征。作为承担培养良好道德素质人才目标的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养具备良好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网址: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380.html访问日期:2015.2.27

2、《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人民网,网址: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08/c1006-26527109.html访问日期:2015.2.27

3、罗志远,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4月。

4、杨春桃,西方教育理念视角下我国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研究,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4月。

5、边振球,教学模式创新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时代教育,2015年02期。

6、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随笔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7、徐志先,关于高校院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才智,2014年。

8、杨金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硕士学位论文 ,2014年。

9、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10月版。

1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年10月版。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