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梅
摘 要 风险社会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对风险的理性认知,风险责任意识、失败意识及防范意识薄弱,易出现信任危机、“存在性焦虑”和信仰的缺失。因此,高校应有所作为,培养大学生风险意识的理性认知、风险责任意识、失败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关键词 风险社会;大学生;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18-02
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到英国疯牛病的传播,再到日本核泄漏的发生,各种由于科技发展而发生的风险局部事件表明人类已经进入到风险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风险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已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对人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作为涉世未深的“90”后大学生,在面临风险社会各种考验和挑战时还显得十分稚嫩。因此,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尤其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重要的当下,如何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成长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1 风险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风险社会的“抽离化”引发大学生的信任危机 风险社会是一个“时空分离”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已经逐步脱离地域的限制,极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面对面的交往,现代社会的“远程交往”一方面为人们的时空交流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又给交往沟通的对象增添了神秘色彩,容易导致人们产生怀疑的心理。大学生走在全媒体时代的前列,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维系感情的同时,越来越缺少在现实中进行面对面的真诚交流。因此,信任感也在“抽离化”的过程中逐渐降低,甚至最终丧失基本的信任,导致信任危机。
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出现“存在性焦虑” 风险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谈到风险时指出:“人类总是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但今天的风险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前。……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面对各种类型的人为风险,即由于我们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而引发的风险。”科学技术的发明提高了人类的生存技能,但它的跨越式发展,使人的精神失落,人的本性被忽略,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在现代社会风险面前,大学生会逐渐感受到主体性的丧失,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受到压抑。这就导致大学生出现种种“心理问题”,认为本体性安全和信任受到挑战,开始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逐渐陷入悲观、抑郁以及恐惧等存在性焦虑,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和有效释放,就会产生道德失范、伦理失衡、价值异化。
风险社会的复杂性引发大学生的信仰缺失 风险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科技发展不仅造成“传统”与“现代”之分的困扰,也给处于文化“碎片化时代”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方面带来挑战。当这些风险发生时,大学生对科学的信仰与精神价值追求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以追求真理为价值目标的科学技术受到怀疑,强烈冲击着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的信仰处于不安定和变动的状态中。加之各类风险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各种风险隐患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错位,引发大学生的精神迷惘和信仰危机。
2 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大学生能够普遍认识到身心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但对于自身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没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对威胁身心健康和生命的风险意识不够,防范不强。当遭遇情感、学业、就业等问题时,容易做出比较极端的行为。当面对信息网络的发展带来的巨大诱惑时,沉迷于网络,缺乏勤奋学习的毅力,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荒废。当面临社会竞争压力剧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时,显得束手无策。当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导致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四处扩张时,道德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道德风险意识被一定程度弱化,出现道德困惑,道德自律能力下降、知行不一等。
大学生风险认知存在偏差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在身心、学业、就业、情感、道德以及生命等方面面临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风险。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过分夸大风险的存在,高估风险的危害性,安全感急剧下降,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另一方面,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抑或是习惯安全、舒适、稳定的校园生活,部分大学生忽视社会风险,不对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且习惯于依赖“专家系统”,缺乏对风险的理性认识。殊不知,在知识日益分化的风险社会,传统或专家提供的结论并不一定是确定的、科学的。夸大风险的存在,会抑制创造性的发挥,抓不住机遇;忽视风险的存在,风险就可能会变为现实,演变成灾难。
大学生风险责任意识较为缺乏 乌尔里希·贝克强调,风险和责任内在关联。当代社会风险不同于传统风险,它具有隐蔽性、持续性、多样性、冲突性,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较传统风险更为深远,对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责任带来挑战和冲击。然而,大学生对风险的责任意识并没有因为风险的增多而相应提高,反而较为缺乏。转型期的社会,责任分工不明确的现象经常出现,加之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事事明哲保身”的态度影响着大学生,影响了他们对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他们或消极或被动甚至不会去承担风险责任,从而导致社会风险无限扩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3 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策略
以课堂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为抓手,培养大学生风险意识的理性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大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能了解现代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形成辩证思维、增强敏锐性、提高鉴别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风险问题研究成果,开设风险教育方面的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风险意识,形成正确的风险观。除此之外,要了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伴随的风险,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高校要积极开拓实践教育,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让大学生走进现代社会,从切身感受中认识并把握社会风险的本质,在协同合作中树立理性的风险意识,有效规避现代社会风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学生的风险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需要遵循并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不只是一种口号、一种理想信念的宣传,更是理念的落实、责任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促进和保障责任意识的生成,责任意识内涵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又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责任意识建立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上,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通过价值观的引领,将风险责任意识升华为一种道德规范来遵守,内化为一种信念来坚持,义无反顾、毫无怨言地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在风险社会时代无所畏惧,敢于应对风险,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失败意识 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大学生在学业、情感、就业、创业等问题上会遇到各种风险,现代社会风险的“不可预见性”更是增加了风险的难度。没有人能确定这些风险是挫折,还是机遇。正因如此,有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或者感受到风险威胁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依赖父母、老师,甚至对人生道路产生悲观、茫然的情绪。因此,高校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平台,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失败意识,开展挫折教育,提升其抗挫折能力,辩证地看待风险这把“双刃剑”,敢于面对风险,把握机遇。
以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为纽带,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集中在学生处、宣传部和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风险防范意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也只局限于传统风险。由于现代社会风险的复杂性和渗透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社会的风险,高校的学生管理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风险的多元化特性。高校应该改变以往当风险变为现实时才有所作为的态度,积极作为,通过整合成立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多元化教育引导方式,采取各种形式,综合各种力量,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努力培育学生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之,培养大学生风险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只是高校的责任,政府、社会、家庭也责无旁贷,必须与高校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社会学[M].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0.
[2]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邬晓燕.科技风险的文化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