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敦运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校教研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研究。但是,研究中到底有多少是有效的,有多少能成为经典,却很少有人关注。这倒不是教师们不去关注,而是繁杂的事务消耗了他们太多的体能和课程情感,使他们很难提起探索的兴趣,很难系统地规划经典教研的过程。
然而,高效课堂恰恰需要经典教研来支撑,经典的校园文化更需要有品位、有特色的教研文化做内核。
什么是经典教研?窃以为就是教师们常常念叨、关注的信息技术支撑的目标整合式教研活动。
教研切片
我们在湖北省宜昌市的上海中学曾开展过这样一次教研活动。
教研的目的是依托具体的课堂,实时培训一线教师,帮助他们了解怎样采用“问题驱动”,怎样提高“自主学习”与“课堂互动”的效率。
本次教研组织了全省上百位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观察,用课堂观察量表图记录发生在课堂上的现象,然后依据观察量表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诊断意见,结合授课教师的反思,利用信息技术再现课堂场景,并举行现场研讨、制定出改进措施。
此次教研可看、可听、可想、可研、可转载,不仅为教研组长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模式,也为其他教师推荐了观课、析课、优化课的方法,还为执教教师诊断了职业行为,指明了后续努力的方向。主办学校的教研组长在小结时说:“这次教研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教研经典,也明白了今后应该坚守的教研方向。”
经典教研的特点
笔者认为经典的教学研究应该满足三个条件:①各层级的研究目标都必须十分明确,使不同专业发展期的教师都能有所收获。②可利用的资源应十分丰富,形式多样,载体结实,可供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性解读。③科研教研必须融为一体,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学,让生动的教学实践支撑理念,两者和谐互动。
怎样催生经典教研
1.经典教研离不开顶层设计
教研组层面的顶层设计,必须关注教研要做什么,要取得哪些收益。教研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备研”的针对性,而这个针对性又必须来源于对教师队伍的了解,来源于对集体智慧的采集。唯有如此,才能凝聚集体智慧,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功能,让所有的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催生高效教研。
2.经典教研不能剔除经典的过程性资源
有数据表明,教师对教研载体课的课前准备及现场讲授所投入的精力与常规课相比约为15∶1,有的甚至高达40∶1。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前期投入,是因为在上这样的课时教师必须审读课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解析教情;制定教案、制备学案;采集信息、遴选资源;组编时空、组织合作;选择方法,优化路径……而且必须设计最优。在启动教学后,教师还要临场研判学情、发布信息、组织时空、展开互动、实时激励、驱动生成……要使用最优方案。
可见,上述课前准备及现场讲授的过程囊括了教师探索“怎么教”的全部内容,而大部分的教研却摒弃了该过程,只保留了结果。殊不知,这一过程恰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需要借鉴的。因而,为了提高教研效率必须建立相应的展示平台呈现教师“备和教”的全过程。就这样,建立教研博客群、拓展展示时空就成了经典教研的必然环节及打通“全方位借鉴”绿色通道的关键。从而,让备课组的教师进入同一场境,并在量表的引导下,把潜在的问题凸显为大家感兴趣的焦点。当教师们聚焦于这些问题时,就会流露真情、产生真智、交流真话、争做真事、袒露真招,获得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最有效的启发。
3.建立教研的自激励机制
笔者将教研中的高质量载体课称为“课堂高效王”。当我们聚焦教坛新秀和骨干教师的“课堂高效王”时,发现他们的“高效王”与常规课之比为124∶1和158∶1,而普通教师只有867∶1。这组数据告诉我们,要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率,必须降低这种“高常”之比。
研制“高效王”是教师专业化训练最好的方式,也是经典教研的核心之一。为了充分发挥“高效王”的带动作用,与经典教研同时并行的还有“九个一工程”。
“九个一工程”是指教师能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教学特色;一件课案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一次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特色;一种活动拓展自己的教学特色;一篇论文说明自己的教学特色;一份试卷检测自己的教学特色;一次质量分析核对自己的教学特色;一个微型课题提升自己的教学特色;一张网页推介自己的教学特色。
工程的宗旨,在于营造一个浓郁的校本教研、师本教研氛围,引导一线教师怎样学习和落实新的课程理念,逐步扎实推进专业化发展。
“九个一工程”可分步实施,也可分层递进,每个学年均有不同,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系列,不断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际上,这就是教研顶层设计在每位教师身上的软着陆。
在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教学特色”时,字数不能太长(9个字以内),内容不能太空(密切联系教师解读教材的艺术,教学风格、语言特征、行为特点……),不能是单纯的愿景(应然、或然),而应是教师教学的实然或已然体现。
“一件课案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则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合适内容,详细设计一个操作性强、个性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精品课案。
“一次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特色”,要求做一次针对教学个性的深刻反思,从教学特色的内涵、体现路径、教学效果等主要方面审视自己。
“一种活动拓展自己的教学特色”,是希冀向40分钟之外延伸自己的教学个性,开展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积极开发师本课程,拓展和丰富自己的专业,丰富自己的特色。
“一篇论文说明自己的教学特色”,提倡撰写教学论文,总结自己的教学特色,回答为什么这就是自己的教学特色,怎样构建这种特色,这种特色的教育教学效果怎样。
“一份试卷检测自己的教学特色”,希望教师按照正规命题程序,依据课程标准,先行制定命题指南,详细说明这份试卷的宗旨、内容、权重配置、知识点分布、预设难度、效度、信度、题型、题量和考试实际使用时间,然后再具体设计试卷。
“一次质量分析核对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学生使用这一试卷完成检测后,依据学生所获成绩,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观察、核对试卷是否落实了课程标准、体现了教学特色,反思教学的“性价比”。
“一个微型课题提升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指遴选一个微型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熟悉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把自己培养成研究性教师。
“一张网页推介自己的教学特色”,把信息化引进教师的发展,用网页或博客来展示自己的教育个性,介绍教学特色,同时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开展网上教研和同伴互助,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每次经典教研结束后,都应该展示“九个一工程”的最新成果,展示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的过程性资源。当一个教研组能生产出上述的系列经典产品,并妥善存储、适时回望时,该教研组就获得了培训教师最有生命活性的资源,掌握了促进自我发展的最佳智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不仅是教育哲理,也是对教师发展的现实描述。只有“教”和“研”的有机融合,才能称得上具有实际意义的“校本教研”,因为它不仅是“以校为本”“基于问题”的研究的形式,也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学校文化。
显然,经典教研又是校本性的,是以信息技术来彰显时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