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策略

2015-07-20 23:42赵虞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阶段素养信息

赵虞斌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现存问题

多年来,农村教学设施与设备相对落后,信息技术教学一直都是以初中开设的课程为起点,而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同地区的小学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进度不同,升入初中以后,同一个班级学生的技术基础与水平不同,导致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实施进度。②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画图、Windows、Word、PowerPoint与因特网等相关内容,初中的教学指导纲要中依旧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要求,如何处理重复模块的教学,初中教师进退两难。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否需要实施软件功能教学,如何实施来填充小学空余课时。④初中学生比较喜欢操作性内容,较排斥理论性教学内容,如何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很重要的问题。⑤部分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以上网玩游戏等方式展开,升入初中以后,对信息技术课程依旧存在误解,初中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于学习和生活中,避免学生出现网瘾。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衔接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方面

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基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认知基础来进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应更加系统化、深入化;小学阶段应偏向游戏化、儿童化,多借助图片、游戏模式开展。例如,初中阶段学习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在小学教材中也有涉及,小学教学主要是寓教于乐,通过玩游戏练习拼音打字,并进行指法训练。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需要以小学阶段为基础,初中阶段提升理论与能力教学。

2.教学目标方面

中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普及阶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提升知识储备与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且学会搜集、处理、传输与应用信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启蒙教学,培养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可以说小学信息技术是培养兴趣的阶段,中学是提升技能的阶段。

3.教学方法的衔接

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阶段更加自律、自尊,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初中生个性明显,课堂上较为安静,小学生活泼好动,处于个性形成时期,自主学习能力、自律能力等方面都较弱,对于学习的态度比较积极、兴趣高,容易受到不同形式的激励,如游戏、表扬等。在教学策略方面,小学生更依赖于教师,初中生更加自主与自律。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探究,从而保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衔接。

4.评价与情感衔接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以及认知水平差异,所以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与情感教学策略。初中教师应纠正学生心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玩的过程”这个误区,初中阶段运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情感衔接方面,教师应该改变语音、语调等方式,以较为严厉、正确而又不失和蔼的语气,引导初中学生自律、自强。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

1.克服纯粹技术,淡化学科本位

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实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超越狭隘的“学科本位”和“技术本位”思想,应该更多地将技术教育升华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技术部分应该重视,但是不能过分强调技术教育部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信息化的转变,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应该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破“技术本位”,克服中小学信息技术“纯技术化”倾向。

例如,在“学习工具系统”教学时,对于画图软件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喜爱的图片插入,继而借助画图工具,对照片进行文字编辑,或者对其宽度、像素、高度、大小等进行改变,描绘出学生喜爱的样式。最后将作品打印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对比,分析创作心得。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更好地融合“寓教于乐”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励学生自主创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培养信息素养,提升运用能力

针对信息技术课堂“满堂灌”式的理论传输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改进:①让学生了解信息文化。引导学生参观相关银行、机关、工厂、软件公司等,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②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强化初中阶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学到一些终身受益的信息技术理念、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对信息技术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关键性的是要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生活和学习,服务于今后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重视以下几点:①基础性。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组成以及大致的工作原理等,鼠标、键盘的使用等,介绍相关网络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②迁移性。信息技术变化速度非常快,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迁移,如不同操作系统或软件下鼠标、窗口、搜索等功能都是类似的,促进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拓展能力。③实用性。针对信息技术课上理论较多、而学生没有真正实践能力的问题,教师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鼠标的应用、学习软件的使用、聊天工具的应用等。

3.重视学习方法,打好应用基础

在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也要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信息搜索,获得信息资源,从而提升自学能力。

例如,有些学生对摄影非常感兴趣,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关于摄影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借助软件对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相关处理,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提升技术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Word提升文本写作能力,熟练地运用鼠标及键盘进行写作,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有效抽离出来,准确分辨对与错、好与坏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加快课程整合,应用信息技术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偏离的问题,应该加快课程整合。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都是教育的一个重点。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曾经指出:“开设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信息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教育教学过程,就如同使用粉笔、纸张、黑板一样,让信息技术的步伐融入到现代化的教学进程中。

针对这一问题,要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实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①对教师进行培训,强化使用相关软件、设备,如PowerPoint、Word、FrontPage,以及相关音频、视频软件等。②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检索、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演示、师生交流等,实施课程整合,提升教学效率。

结语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中,有能力挖掘出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形成健康的信息伦理,同时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信息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的能力。由于农村地区环境设施、设备条件相对较弱,学生不能很充分地接触到信息技术设备,因此,在进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要科学规划教学策略,以小学教学为基础,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巧妙衔接,强化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刑萍.浅析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现状及策略[J].教育界,2013(25).

[2]潘建锋.谈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衔接[J].大观周刊,2011(24).

[3]经明珠.初中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4(9).

[4]魏培李.闽教版小学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猜你喜欢
阶段素养信息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订阅信息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展会信息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