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云波 王爱胜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变革,教育的模式必然会变革,进而教育的内涵也必然会继续变革。因为,单靠改变微观教学内容,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外部手段已然无法改变未来教育内涵本身的广度和深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已经形成的技能培养的限制和障碍。所以,在教育变革中,必将会很快启动新的教学设计方式,从而彻底地改变技术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纠结。
结合目前正在各地开展的诸如Scratch等新兴教学内容,以及正在兴起的基于机器人和3D打印为主要内容的创客教育,我们虽然已经意识到教学模式对这些教学内容发展形成了瓶颈,但是还不能够完全打破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去从容面对。为此,我们很有必要探索在教学内容规划方面的整体设计方法,以期启发大家探索更本质的教育变革。根据先期的教育经验及对未来的教育趋势展望,单就教学内容来看,变革传统的时间与空间安排,以系统的观点,面向整体,从内容上进行单元设计,这是在空间上的一种思路。而对内容进行学期设计、学年设计甚至学段设计,这是在时间上的一种思路。
单元设计的内容分散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
单元设计的方法有很多,我们需要着眼的问题却是:真正的单元是什么?如果是按照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的单元设计方法,无疑信息技术仍然会走向模块化的内容单元设计,这无助于根本问题的解决。基本内容模块化单元的缺陷是,每个模块的内容难以确定谁先谁后,于是在技术的梯度上缩手缩脚,不能很好地相互深度融合,人为割裂。诸如多媒体与图像或者文字处理,即使是新兴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模块化都仍然会让它们的教学分离。因此,新的单元设计应是在内容、方法上都要在模块上彻底打破,把内容进行分散设计。可以是学习空间设计,如项目设计方法。
在空间上,并不限制学生在这一个单元学什么具体的技术内容,而是以研究行为为先导,能够在本单元的规划之下完成一定的学习计划。例如,信息的获取。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不仅有阅读,也包括交流。谁又能否认无目的的聊天、游览不能获得信息呢?我经常举几个已经工作的学生的例子。其中一位在欧洲做项目策划,平时就是找客户聊天,与朋友交谈,到处走访,单位不鼓励去办公室上班,因此他更能够在无目的的“溜达”中发现项目创意。这就是信息获得的空间上的特点。回到课程,我们不在具体内容上做过多限制,而只是提供一些必要指导,学生可以针对一定任务、项目或者自我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份信息获得方面的调查报告,也可以是说明自己的技术选择与使用心得,我们管他是用了因特网搜索、维基百科、在线问题、论坛微博,或是其他哪些技术呢?
在时间上,不再按模块划分具体课时,而应以单元、学期等时间进程整体划分课时。例如,有的单元共4课时,有的学生可能用3课时在漫游网络,教材内容都是参考,而到了第4课时才针对教材梳理知识体系,进行技术总结,如果时间不够他需要自我弥补,或者在新单元学习时,这些学生就会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了。又如机器人学习,并非一节一个传感器的学习才是有益的。学生可以用一节课去试验一下各种传感器,在另一节课去组合创意,后几节课不断筛选、改进传感器,达到设计目标。在学习时间上,我们没有人为规定哪一节课学什么传感器,这样整体划分课时才是与新教育相符合的单元设计。
因此,我们在单元设计时,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在空间、时间上的分散性指导和整体性要求应是辩证统一的,仍然以模块分类去进行基础知识、模拟练习这类的学习并非是单元设计的变革。
学期、学年、学段的静态设计与动态管理
从“我是电影人”这个大主题设计来看,一线教师是很有教育理想的。这实际上是类似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模式,这个设想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可以部分地借鉴。不过,可能在时间上战线拉得过长。如果这是传统的技术教学,这样几年的深度学习计划是可以培养出非常高明的技术工的,但在信息技术时代把各种内容规划到几年之中持续学习就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进行大众信息教育的目的上会缺乏合理的节奏。那么,学期、学年,甚至学段,如何进行整体性设计呢?我们的观点是,设计应是静态的,管理应是动态的。
静态设计,是指可以大体规划每一个学期、学年,甚至学段,要完成哪些技术的学习,这是一个静态的规划。在静态规划中,不必考虑过多的时代变化、技术发展,甚至是技术内容之间的交叉,也不要让一种技术内容必须要负载起其他技术内容学习的重任。例如,我们没有必要在学习操作系统中过多涉及图像学习目标,反之也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可以按学期,针对一定的项目,或者学校的活动,如第一学期学校可能会在文艺演出、科技创新等有一些计划,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计划进行静态规划学习项目与活动。这学期,一部分学生可以学习手绘、摄影、公益广告等图像技术去参与艺术节的平面设计,另一部分学生也可以学习摄像、视频编辑等视频技术进行专题片的创作。总之,这一学期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动态管理,是指我们在实际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内容及学习水平是要动态跟踪、动态管理的。例如,在学生方面,在本学期中,有的学生可能兴趣发生了转移,或者由于活动需要他改变原来的学习计划,如不再学习视频编辑而改为图像加工,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学习计划和他自己的学习进程。又如,在学习内容方法上,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学习探索的进程,部分学习图像加工技术的同学,最终选择另一个更符合他们作品设计的软件或者技术,而不一定要按教材原来规定的内容继续学习,因为技术是相通的,只要他们技能得到提高,对技术有了深度体验,哪种软件操作都不会是难点。因为,动态管理也仍然是用时间换空间,在较长的学期中适度调配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技术目标。
从一个学期的基本规划到一个学年,这可以是在内容上的递进设计,如第二学期可能要让技术更综合,那么技术的交叉会更多,视频小组需要图像的介入,图像小组也有转换为视频的需求等;还可以是在项目上的递进设计,如社会调查、环境检测等信息获取项目的完成,第二学期可能要着手写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或者给有关部门写详细的报告,这就自然递进到另一个层级的信息加工,当然内容仍然可以是分工、合作下的自我选择,有的小组可能倾向媒体加工,有的倾向科学论述,但都不影响最终的信息加工与集成。
总体来看,在一个学段中,学生个体或集体,不一定都完成了相同的学习任务,学习也不一定要一课一课地齐步进行,也并非是都要做电影人或者创客,而是通过各类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在一定时间与空间的静态规划与动态管理下,相对自由地进行了一段又一段的有意义的学习。
苍山点题
首先,我们先不做对与否的评价,只是把一线的观点摆出来,给大家讨论与思索。因为,未来会怎样,如果要统一地实施变革,这非强有力地打破旧传统而不能为之。但是,我们无论从教材编写或者教学设计,甚至各级的教学管理,要创新的着眼点不仅仅要看到技术的更新与内容的变化,我们还不要忘记整体的设计思维的变革。
第一篇文章,教师根据自我思路进行了整体一个学段的教学规划,主体是在一个大主题下进行内容的划分。主要特点是要解决技术学习的持续性问题,并且在学生的学习方向上有强烈的兴趣倾向和职业特征。
第二篇文章,主要结合教学设计,提出了单元到学段设计在内容与行为上的一种空间与时间的规划逻辑。提醒我们,传统的单元设计无助于新技术教育的变革,需要在空间上给内容更多的选择,在时间给学习更多的自由。并且对一段学时,不论是学期、学年或学段,要在静态的规划上有选择地对技术与内容进行区分规划,而在动态管理上有变通地进行技术与内容的调整。不论空间或时间,学习中递进会更重要,而非只是内容的更改。
总之,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科学技术目的是扩展人的技能,所以,如何针对人去教育,而不是把人教育成机器,这在教学设计中是务必不能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