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斌
邵武火车站是鹰厦线进入福建的第一大站,自1956年建成以来,在近50年的历史中,邵武铁路经历过最辉煌的时期,以火车站为中心辐射开来,地区办事处、车务段、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大修段、供电段,电视台、建筑领工区、水电工区、铁路派出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单位一应俱全,几乎涵盖了基层铁路的所有站段单位。
进入21世纪,随着铁路管理模式的大变革,邵武所有的站段级单位被陆续撤销,曾经的辉煌变成了落寞。热闹的铁路地区,如今变得清冷了许多。有时在街头遇到一个熟悉的朋友,打过招呼后,才知道他跑通勤早已不在邵武上班了。
邵武地处闽江源头富屯溪的上游,处于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点,距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仅71公里,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泰宁金湖仅74公里,距省级风景名胜区将乐玉华洞也才141公里。在地理上,是沟通闽西北“绿三角”武夷山、金湖、玉华洞三个“角”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境内有天成岩、4A级云灵山大峡谷漂流、晒口温泉、和平古镇、千岭度假区、千年银杏树、黄氏峭公祠;城内还有民俗馆、李纲祠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
因地理位置关系,邵武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为闽、赣两省六县的交界处,是闽西北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历史上称为“铁城”。旧志云:“入闽三道,建州通浙为险道,漳州通海为间道,以邵武为隘道。盖山高水绕,为用武之地。”又云“邵武地势高峻,山峦重迭,为北闽之咽喉,入赣之孔道”,“至其地势险要,有高屋建瓴之势,自古赣边有警,必先扼守”。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城池的修缮、加固、增高,建筑规模坚固程度为闽北诸城之冠,更兼北临富屯溪,泱泱天险,易守难攻,故有“铁城”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邵武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公元260年三国吴王孙休置昭武县,后因晋朝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过2位宰相、7位兵部尚书,137名进士。宋代民族英雄李纲,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均出生于邵武。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民族英雄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邵武知县,在任期间,袁崇焕在邵武能够体察民情,处理冤狱,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位于邵武和平镇东南1公里天符山的聚奎塔,其塔名便是由袁崇焕所题写。塔额中的“聚奎塔”三个字,阴文,颜体,行楷,舒朗,苍劲,刚挺,圆浑,流畅。这方题刻,字迹清晰,完好无损,是至今袁崇焕留下的唯一可信的极为珍贵的墨迹与文物。
邵武山川奇秀,胜迹斐然,境内古刹庙宇、亭台楼阁等古建筑星罗棋布,享誉八闽。虽经陵谷变迁,人世沧桑,为有许多古物古迹留传后世,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筑遗风,历历在目。迄今,仍保留古街道数十条,古建筑300多处。宝严寺大殿,是闽北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昭阳八景闻名遐迩;高耸雄踞的北木蕉溪古城楼,巍峨庄严;熙春山下的“沧浪阁”,古色古香,流连遗踪,幽怀古貌,诗情画意,盎然成趣。
邵武还是闽北革命根据地。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邵武解放,这里先后设立过中共闽赣省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创建了112个老区基点村。绿荫丛生的熙春山公园,至今还矗立着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
每个到过邵武的人,对这里的山水和空气质量都赞不绝口,常年可见的蓝天白云,纯净得如同高原地带;富屯溪里的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中漫游的鱼儿,城市四周的山都被绿色所覆盖。更关键的是,邵武虽然有闽赣方言的本地话,但城市街头常用普通话,体现出城市的一种包容,也拉近了他们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如果他们有邵武当地的朋友,那么他们会很羡慕邵武小城市那种独有的悠闲生活,清晨爬熙春公园,享受公园里的天然氧吧,然后上班工作,下班后逛逛街,到音乐喷泉广场看电影,同朋友喝茶,或者沿着富屯溪边绿树成荫的河廊小道散散步。周末则骑车到郊外的云灵山度假,去晒口瀑布泡温泉。如果愿意,开上一个小时的车,就可以到武夷山、泰宁金湖这些地方游玩。那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是住在城市丛林里,日夜为生活奔波,无法真正享受生活带来乐趣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如同住在海边的人,到内陆总会带上一些海产品一样。很多对邵武熟悉的人,离开邵武到福州、厦门等地时,却会带上一些新鲜的蔬菜和肉类,他们说邵武的青菜才有那种味道,猪肉、牛肉吃起来才还有那份自然的鲜美。
在邵武生活工作过的很多人,由于生活和工作上的原因,不得不离开邵武,但却不愿把家搬走;还有一些人,在外奋斗多年后,却还是选择回到了这里。他们说,看遍山山水水,还不如邵武的山秀水美,邵武虽然叫“铁城”,触动的却是柔软的心灵。
——选自南昌局《晨笛》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