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PM2.5 中砷的污染特征、来源及控制

2015-07-20 03:40江华亮王宗爽武雪芳郭敏顾闫悦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来源颗粒物大气

江华亮,王宗爽,武雪芳 ,郭敏,顾闫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由于其来源和形成条件的复杂性,因此不是单一成分的污染物,而是由来自众多不同的人为源或天然源的大量化学组分组成的复杂且可变的大气污染物[1]。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相继出现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其中PM2.5更是超标严重。郝吉明[2]指出,我国是全球PM2.5污染的高值区,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城市大气PM2.5浓度较高,约有80%的城市不能满足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3-7],大气中约有75% ~90%的重金属分布在PM2.5中,因此,重金属是大气PM2.5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也是PM2.5表现出危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砷(As)作为毒性较大的常见类金属,经常富集在PM2.5上,可通过空气、食物和水进入到人体内,而这3 种途径中,又以通过空气吸入方式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易被忽视的[8]。附着在PM2.5中的类金属As,往往借助PM2.5粒径的优势很容易进入人体并滞留在体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As 具有一定的致癌能力和潜在的致畸作用,长期暴露在含As 环境中可造成急性或慢性As 中毒,致使人体的组织器官癌变,还可导致生长阻碍和发育缺陷,引起心肌衰退、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造成肺、肝脏、血管、神经系统或生殖系统等的病变[9-15]。目前大部分关于As 的研究都集中在土壤和水环境介质中,对于大气中As 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从大气PM2.5中As 的变化规律、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等方面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分析和总结。

1 PM2.5中As 的污染特征

1.1 变化规律

大气PM2.5中的As 在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表现出一系列的显著变化规律,包括季节变化规律、日变化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

1.1.1 季节变化规律

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点[16-20],某些地区的PM2.5中As 也表现出这一规律,但As 的季节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变化规律有较大的差距。袁春欢等[21]对哈尔滨市的研究表明,颗粒物中As 的质量浓度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刘凤玲等[22]对南京市PM2.5的研究表明,As 的质量浓度变化特点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段国霞[23]对西安市南郊的PM2.5和PM10中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中As 的质量浓度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综上,PM2.5中As 的季节变化规律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出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3 个方面:1)As 是一种熔沸点低的类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的性质有所差别;2)各地区的季节性气候条件不同,如温度、湍流、风等会引起PM2.5的扩散;3)各地区大气中As 的人为源不同,如炼铜厂、铅厂、燃煤电厂、化学农药厂等,这些厂的运作时间安排对大气中As 浓度有很大影响。对于我国北方地区,PM2.5中的As 浓度在采暖期明显高于非采暖期[24-26],甚至采暖期的As 浓度是非采暖期的2 倍[27]。

1.1.2日变化规律

PM2.5具有一定的日变化规律,附着其上的类金属As 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日变化规律受天气、人为排放的影响显著。李晓等[28]对成都市东郊的大气颗粒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s 浓度日变化规律会呈现“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05:00—09:00和17:00—21:00 这2 个时间段。这可能与大气的对流、逆温和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一定程度上也和PM2.5的日变化规律呈正相关,受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29-33]。

1.1.3 空间变化规律

PM2.5中的重金属浓度受到人为活动、当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会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重金属所具有的空间变化规律也具有较大差异[16]。国内外的研究表明[34-37],一般PM2.5中的重金属在城市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人群密集区和工业活动频繁区域高于其他区域,如城市商业区>郊区。对于城市内部,如果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则PM2.5中的重金属浓度分布大致呈现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区>居民区>郊区的规律[16,38-40]。J. Aldabe 等[40]对西班牙北部纳瓦拉省大气PM2.5中As 在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s 的分布情况为城市商业区>交通区>郊区,这与国内外对PM2.5中重金属空间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1.2 我国大气PM2.5中As 污染水平

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步伐较为滞后,导致大多数城市都出现了空气污染现象,特别是对人体危害极大的PM2.5常处于超标状态。通过NASA 卫星得到的全球大气PM2.5的浓度图表明,我国的PM2.5污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据《2013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26 ~160 μg/m3,平均年均浓度为72 μg/m3,74 个城市中只有3 个城市达标,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附着在PM2.5中的As污染也一直处于比较严重的状态,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近几年文献进行调研,得到我国主要城市大气PM2.5中的As 浓度(表1)。

表1 我国主要城市PM2.5中As 浓度Table 1 Concentrations of arsenic in PM2.5 in some Chinese cities

将表1 所列城市按南北方划分,对其中是整年数据的城市进行分析计算,北方城市As年均浓度为33.9 ng/m3,南方城市As年均浓度为27.0 ng/m3。南北方城市As 污染情况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是由于北方大多是燃煤型城市,而燃煤是大气中As 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北方城市以西安市PM2.5中As 浓度最高,可能是由于西安市地处秦岭造山断裂带以北,与岩石的风化和矿藏有较大关系。南方城市中以南京市PM2.5中As 浓度最高,这可能与当地工业排放有关。

2 PM2.5中As 的来源解析

PM2.5的来源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导致对PM2.5中的重金属来源识别难度大。PM2.5中As 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包括火山爆发、森林大火、植物与微生物的释放、含As 矿物的侵蚀风化等;人为源包括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冶炼、煤的燃烧、含As 除草剂与杀虫剂、木材防腐剂等,其中铜的冶炼和煤的燃烧是As 的主要人为源。王萍等[62]的研究表明,人为源向大气中排放的As 总量可达28 070 t/a,其中炼铜产业和煤的燃烧排放占很大比例,分别为43.0%和22.2%。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来源解析是基于金属种类及浓度水平来推断重金属的来源和估算各类污染源的贡献,常用的模型为受体模型,有富集因子(EF)法、化学质量平衡(CMB)法、因子分析(FA)法、主因子分析(PCA)法、正定矩阵分解(PMF)法和目标转换因子分析(TTFA)法等。EF 法是最常用的研究重金属来源的方法,但是不能得出各类源贡献率的大小,只能做一些定性分析;CMB 法需要比较准确的污染源成分谱,且各类源之间不能有较强的相关性,污染源种类必须低于或等于化学组分种类;FA法是比较经典和成熟的方法,不需要事先设想污染源的结构和数目,较为简单易行;PCA 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通过投影的方法实现数据的降维,在损失较少数据的基础上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有代表意义的综合指标;PMF 法比较新颖有效,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方法,但是计算过程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TTFA 法的原理和PCA 法基本相似,且其能够得到源的组成和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22,63]。使用不同的方法对PM2.5中As 进行来源解析,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PM2.5中As 的来源Table 2 The sources of arsenic in PM2.5

由表2 可知,PM2.5中As 的来源主要有燃煤、扬尘和金属冶炼等,其中燃煤和金属冶炼所占比例超过50%[62]。对于源解析方法,使用较多的是EF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得到各类污染源的贡献率。针对当前大气As 污染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和政策需要详细的污染源贡献率,因此选择其他的分析方法对污染源贡献率进行定量研究是非常迫切的。

3 控制技术及标准

我国长久以来对大气重金属的污染问题重视不足,在相关的标准制定方面也较为薄弱,实际工作中并未对大气重金属进行常规监测。近年来,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问题已逐渐重视,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其中明确强调了Pb、Hg、Cd、Cr 和As 等5 类重金属的防治。

As 大部分是通过富集在PM2.5上排入到大气中,因此比较有效的排放控制技术是通过减少污染源的PM2.5排放来减少As 的排放,如可通过除尘设备和湿式烟气脱硫(FGD)技术控制As 的排放。除尘设备包括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等,其中电除尘器对0.1 ~1.5 μm 颗粒物的捕集效率最低,因此对PM2.5中As 的去除效率较低;袋式除尘器通常是用来脱除高比电阻粉尘和微细粉尘的,因此截留亚微米颗粒的效率较高,对类金属As的去除效率较好;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综合了电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的优点,使得除尘效率更高,同时对重金属的脱除效率也比单一除尘器高(表3)。R.Iranpour 等[72]的研究表明,电袋复合式除尘器对As的脱除效率可达60%以上。FGD 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易挥发性痕量重金属元素,对As 具有一定的脱除作用。

表3 颗粒物中As 的排放控制技术Table 3 The emissi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arsenic in particulate matter

由表3 可知,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和冶炼烟尘环保治理并回收有价及稀贵金属技术是当前针对颗粒物中As 排放治理较为有效的技术。排放控制只是对As 污染防治的末端控制技术,还有原料控制或过程控制技术,如织物过滤技术、热处理技术等。对于燃煤锅炉来说,燃烧前的洗选煤技术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煤中的As 浓度,从而减少As 的排放。D.Akers 等[73]的研究表明,传统洗煤技术可削减煤中的As,削减率达77.8%。

目前,我国关于大气As 的排放标准见表4。

表4 大气中As 的排放标准Table 4 Standards and concentration limits for arsenic as air pollutants

由表4 可知,地方排放标准有4 项,国家行业排放标准有5 项,涉及了铜钴镍工业、锡锑汞工业、生活垃圾焚烧、无机化学工业以及电子玻璃工业等污染排放源。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附录A 中标明了As 的参考浓度限值,为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做参考。相关标准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全国众多城市大气As 污染较为严重的重要原因。基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大气As 污染严重且危害性极大,而大气As 排放标准行业覆盖和地区覆盖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大气As 的一些重要来源(如钢铁生产、燃煤电厂等)并没有相关的排放标准浓度限值。因此,为了更好地对大气As进行污染防治,急需对我国大气As 的相关标准进行完善,为大气As 的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4 结论与建议

(1)当前PM2.5中As 的排放源调查较少,应当开展大气As 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建立我国大气As的排放清单,为相关研究和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2)加强对PM2.5中As 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建立PM2.5中As 浓度与人体健康风险之间关系的模型,从而便于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对人体健康的伤害。

(3)目前对于PM2.5中As 的研究和监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故应加大研究范围,特别是农村地区,以期得到我国大气As 污染的整体状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4)As 浓度变化和PM2.5浓度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可通过加大对PM2.5的源头控制,减少PM2.5污染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减少As 污染。但其相关性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该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大气As 污染问题,As 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控制措施应以减少As 进入尾气或富集在PM2.5中为主。

(5)目前,对PM2.5中As 的来源解析大多采用富集因子(EF)法,该方法只能定性地识别其来源,并不能得到各类源的贡献率。因此,可采用目标转换因子分析(TTFA)法等其他方法,重点研究各类源的贡献率,以便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治政策提供数据参考。

(6)推进大气污染物中As 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As 浓度限值的修订,逐步将其纳为环境空气质量的基本项目。

[1] 王丹君.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来源及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13,25(10):147-149.

[2] 郝吉明.中国PM2.5来源、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12).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3] 谭吉华,段菁春.中国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控制建议[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30(2):145-155.

[4] 徐宏辉,王跃思,温天雪,等. 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金属元素的粒径分布和垂直分布[J]. 环境化学,2007,26(5):675-679.

[5] 谢华林,张萍,贺惠,等.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上的形态分布[J].环境工程,2002,20(6):55-57.

[6] 罗莹华,梁凯,刘明,等. 大气颗粒物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13(2):1-6.

[7] 戴塔根,罗莹华,梁凯. 重金属在不同粒径PM10中的含量与形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4):87-91.

[8] 姚琳,廖欣峰,张海洋,等. 中国大气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与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9):41-44.

[9] 白爱梅,李跃,范中学.砷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24(1):61-62.

[10] 黄秋婵,韦友欢,吴颖珍.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9,26(4):65-67.

[11] VIBOL S,HASHIM J H,SARMANI S.Neurobehavioral effects of arsenic exposure among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 in the Kandal Province,Cambodia[J].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5,137:329-337.

[12] TSAI S Y,CHOU H Y,THE H W,et al. The effects of chronic arsenic exposure from drinking water on the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 in adolenscence[J].Neuro Toxicology,2003,24(4/5):747-753.

[13] SUN G F. Arsenic contamination and arsenicosis in China[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2004,198(3):268-271.

[14] MAO G Y,GUO X J,KANG R Y,et al.Prevalence of disability in an arsenic exposure area in Inner Mongolia,China[J].Chemosphere,2010,80(9):978-981.

[15] BASU A,MAHATA J,GUPTA S,et al. Genetic toxicology of a paradoxical human carcinogen,arsenic:a review[J]. Mutation Research/Reviews in Mutation Research,2001,488 (2 ):171-194.

[16] 方凤满.中国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4):979-984.

[17] 闫向阳,杜刚.沈阳市环境空气颗粒物分布特征及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3):20-22.

[18] HAO Y C,GUO Z G,YANG Z S,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sources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atmospheric aerosols in Qingdao,China[J].Atmospheric Reaearch,2007,85(1):27-37.

[19] 杨婧,郭晓爽,滕曼,等.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中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4,33 (9):1514-1521.

[20] 沈轶,陈立民,孙久宽,等.上海市大气PM2.5中Cu、Zn、Pb、As等元素的浓度特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4):405-408.

[21] 袁春欢,王琨,师传兴,等.哈尔滨市空气中PM10的元素组成特征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1):1-3.

[22] 刘凤玲,卢霞,吴梦龙,等. 南京大气细粒子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4,8(2):652-658.

[23] 段国霞.西安市南郊PM2.5和PM10中重金属分布特征与化学形态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4] 郭晓爽.北京市东北部典型区域PM2.5中重金属消解方法及污染特征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25] 林俊,刘卫,李燕,等. 上海市郊区大气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物中元素粒径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2009,30(4):982-987.

[26] 林治卿,袭著革,杨丹凤,等. 采暖期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及其重金属分布状况[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1):33-34.

[27] 杨勇杰,王跃思,温天雪,等. 采暖期开始前后北京大气颗粒物中化学元素特征及来源[J]. 环境科学,2008,29(11):3275-3279.

[28] 李晓,杨立中.成都市东郊TSP 及Pb、Cd、Hg、As 浓度日变化规律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15(3):35-38.

[29] ZHAO X J,ZHANG X L,XU X F,et al. Seasonal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ambient PM2.5concentr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in Beijing[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9,43(18):2893-2900.

[30] CHENG Y,HO K F,LEE S C,et al. Seasonal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PM1.0,PM2.5and PM10in the roadside environment of Hong Kong[J].China Particuology,2006,4(6):312-315.

[31] HONG S M,JIAO L,MA W L. Variation of PM2.5concentration in Hangzhou,China[J].Particuology,2013,11(1):55-62.

[32] 王占山,李云婷,陈添,等.2013年北京市PM2.5的时空分布[J].地理学报,2015,70(1):110-120.

[33] 李万伟,李晓红,徐东群.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来源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28(7):654-657.

[34] WANG J,HU Z M,CHEN Y Y,et al.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sources of PM10and PM2.5in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of Shanghai,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3,68:221-229.

[35] 陶俊,陈刚才,赵琦,等. 重庆市大气TSP 中重金属分布特征[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5-19.

[36] SHAH M H,JAFFAR S M,KHALIQUE A,et al. Spatial variations in selected metal contents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an urban and rural atmosphere of Islamabad,Pakista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78(2):128-137.

[37] KULSHRESTHA A,SATSANGI P G,MASIH J,et al. Metal concentration of PM2.5and PM10particle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 of Agra,India[J].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2009,407(24):6196-6204.

[38] 杨水秀.贵阳市大气降尘中某些金属元素分布状况初探[J].贵州环保科技,2002,8(1):13-16.

[39] 梁越,刘小真,彭希珑,等. 南昌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研究[J].科技广场,2010(8):150-154.

[40] ALDABE J,ELUSTONDON D,SANTAMARÍA C,et al.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and PM10at rural,urban and traffic sites in Navarra(North of Spain)[J].Atmospheric Research,2011,102(1/2):191-205.

[41] CAO J J,SHEN Z X,CHOW J C,et al. Winter and summer PM2.5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fourteen Chinese cities[J].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12,62(10):1214-1226.

[42] 张小玲,赵秀娟,蒲维维,等. 北京城区和远郊区大气细颗粒PM2.5元素特征对比分析[J]. 中国粉体技术,2010,16(1):28-34.

[43] 杜刚.辽宁省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重金属及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2):1-3.

[44] 余涛,程新彬,杨忠芳,等. 辽宁省典型地区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对土地质量影响研究[J]. 地学前缘,2008,15(5):146-154.

[45] 伊丽米热·阿布达力木,迪丽努尔·塔力甫,阿布力孜·伊米提.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浓度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8):107-111.

[46] 陈培飞,张嘉琪,毕晓辉,等. 天津市环境空气PM10和PM2.5中典型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来源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6(6):1-7.

[47] 刘晓琳,王雪梅,张仁健,等. 太原市冬季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23(4):494-499.

[48] 王明仕,钦凡,刘克武,等. 焦作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砷的分布特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25(4):11-13.

[49] 杨凌霄.济南市大气PM2.5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08.

[50] 王启元,曹军骥,甘小凤,等. 成都市灰霾与正常天气下大气PM2.5的化学元素特征[J].环境化学,2010,29(4):644-648.

[51] 张帆,成海容,王祖武,等.武汉大气PM2.5中微量元素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45(6):757-761.

[52] 樊曙先,樊建凌,郑有飞,等.南京市区与郊区大气PM2.5中元素含量的对比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2005,25(2):146-150.

[53] 杨卫芬,银燕,魏玉香,等.霾天气下南京PM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12-17.

[54] LI H M,WANG J H,WANG Q G,et al.Chemical fractionation of arsenic and heavy metals in fine particle matt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isk assessment:a case study in Nanjing,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5,103:339-346.

[55] CHEN J M,TAN M G,LI Y L,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s and lead isotope ratios in PM2.5from four sites in Shanghai[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8,156(1/2/3):36-43.

[56] 杨天智.长沙市大气颗粒物PM2.5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0.

[57] XU L L,CHEN X Q,CHEN J S,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PM2.5aerosol in the urban area of Fuzhou,China[J]. Atmospheric Research,2012,104/105:264-272.

[58] 冯茜丹,党志,吕玄文,等.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6/7):1048-1052.

[59] 杨勇杰,王跃思,温天雪,等.鼎湖山PM2.5中化学元素的组成及浓度特征和来源[J].环境科学,2009,30(4):988-992.

[60] 岳太星,赵燕芳,王艳,等.衡山PM2.5中痕量金属元素的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5):50-53.

[61] YANG Y J,WANG Y S,WEN T X,et al.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PM2.5and PM10at Mount Gongga in China during 2006[J].Atmospheric Research,2009,93(4):801-810.

[62] 王萍,王世亮,刘少卿,等. 砷的发生、形态、污染源及地球化学循环[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7):90-97.

[63] 唐孝炎,张远航,邵敏.大气环境化学[M].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0-357.

[64] 陶俊,张仁健,段菁春,等.北京城区PM2.5中致癌重金属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 环境科学,2014,35(2):411-417.

[65] 刘彦飞,于倩,许丹,等.哈尔滨大气PM2.5中人为源元素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J].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2(3):247-251.

[66] YANG L X,CHENG S H,WANG X F,et al.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health impact of PM2.5in a heavily polluted urban atmosphere i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3,75:265-269.

[67] 刘章现,王国贞,郭瑞,等. 河南省平顶山市大气降尘的化学特征及其来源解析[J].环境化学,2011,30(4):825-831.

[68] 朱奕.长沙市大气颗粒物中主要金属元素的浓度水平、分布特性与源解析[D].湘潭:湘潭大学,2013.

[69] LV W W,WANG Y X,QUEROL X,et al. Geochem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race metal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in Wuhan,central China[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6,51:121-132.

[70] 魏复盛,滕恩江,吴国平,等. 我国4 个大城市空气PM2.5、PM10污染及其化学组成[J]. 中国环境监测,2001,17(7):1-6.

[71] FABRETTI J F,SAURET N,GAL J F,et al. Element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PM2.5using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the Malraux road tunnel,Nice,France[J].Atmospheric Research,2009,94(2):320-329.

[72] IRANPOUR R,COX H H J,DESHUSSES M A,et al. Literature review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biofilters and biotrickling filters for odor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removal[J]. Environmental Progress,2005,24(3):254-267.

[73] AKERS D,DOSPOY R. Role of coal cleaning in control of air toxic[J].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1994,39(1/2/3):73-86. □

猜你喜欢
来源颗粒物大气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南平市细颗粒物潜在来源分析
固定源细颗粒物监测技术现状分析与思考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MMT 对直喷汽油机颗粒物排放影响的实验研究
多层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柴油机尾气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