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志强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北京 100029)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方面是环境问题集中爆发,利益冲突加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恰恰也是我国公众受教育程度、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不断提升的时期,人民民主进程也在不断深化。因此,通过“对话”的形式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成为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恰当探索,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其形态、职能、组织及居民的素质等状况既决定着社区本身的发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可以说,社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社会基础。公众对环境的关注首先会着眼于生活居住的社区,对社区的环境建设过程也是对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过程。这样,“社区”就成为了“公众”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契合点和桥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基层公众参与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就公众参与及基层组织建设专门指出:“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与改善社区环境相结合,有力地提高社区居民及公众的环境意识及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水平”、“以社区为阵地带动相关单位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要求:“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企业要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要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这些都为今后一段时期社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与基层组织、公众的反馈参与方面指明的工作方向。
作为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指导和牵头单位,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立足社区环境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带动了社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提高了当地政府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改变了以往由政府主导向公众单向宣贯的宣传教育模式,培养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和能力,受到了基层组织和公众欢迎。为扩大该活动的社会影响和宣传效果,使社区成为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宣传针对,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意见并帮助他们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自2006年起,环保部宣教中心在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框架下,在全国部分地区指导实施了“社区环境圆桌对话项目”。社区环境圆桌对话是一个建立在政府部门、相关单位与组织、居民三方之间协商对话解决当地环境问题的机制。对话在平等、公正、公开的基础上,邀请相关单位和社区居民协商解决社区内及周边的环境问题,最终达到改善社区环境质量,推动环保公众参与的目的。该项目是对环保公众参与工作的探索和尝试,也是对行政法规管理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它使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能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保障兼顾多方利益,促进决策的公正、公开和公平。
自项目开展以来,以其操作简便、注重实效的特点,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社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份(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的24 个城市共30 多个社区开展了对话项目,开展对话的社区覆盖了单位家属住宅小区、商品住宅、城郊新建社区、回迁社区、拆迁安置社区和老旧社区等多种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如此规模的环保实践工作,对于了解社区在环保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发展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今后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和组织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化解矛盾提供了借鉴和案例参考。2006—2008年,共计150 多个单位、2000 余人直接参与对话,所讨论的环境问题中有85.7%得到解决,效果明显,受到各地的欢迎。同时,社区环境圆桌对话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环境自治、改善社区环境的热情,增进了社区管理者与政府部门、单位、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了社区的和谐氛围,这种理念和方法也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其他领域中来。
2006—2008年曾开展过社区环境圆桌对话的地区、社区及所讨论解决的环境问题统计清单,餐饮扰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周边工程设施扰民及社区市场扰民问题受到居民较高关注,是社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见表1。从执行效果来看,上述四类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表1 对话项目试点地域分布及对话会议主题统计表
三年来,开展“对话”的社区所讨论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覆盖了餐饮扰民、环境综合整治等八大类共35 项环境问题(如图1 所示),说明对话项目对不同地域的不同环境问题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图1 对话会议主题统计图(2006-2008年)
三年来,对话项目最初曾不被看好,甚至被某些部门认为不过是政府部门作秀的一种手段,但通过具体实践,该项目以其较好的解决效果逐步得到了所有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肯定。其依靠独特的角度和方法,帮助30 个社区切实解决了环境问题,对话会议所讨论的环境问题解决率达85.7%,受到了参与单位和各方的广泛肯定。
通过活动的开展,对话各方在参与程度上由最初的提高环境意识逐步发展到付诸环保行动的层面,参与方式由以往的“自律型”、“公益型”延伸到“律他型”,实现了居民从“观望抱怨”到“维权监督”的行为类型转变。一方面,帮助公众维护了合法权益,增强了他们的环境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了保护生态、控制污染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地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强化政府环境管理效率和效果,推进公众决策的科学、民主化,让个人、单位、政府、社会都行动起来。
通过对话,居民及社会各界都找到了表达诉求的渠道,尤其是受环境问题影响的弱势群体,能够有这样一个平台发出他们的声音,切实保障了公众履行其环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于政府部门,与各方一起进行座谈协商,改变了以往刻板的办事作风,缩短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环境信息公开和行政服务的透明,为建设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实践基础。
对话项目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已不仅仅局限于对话所讨论的环境问题,而是给当地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和社区管理者以启发,拓宽了社区环保工作的思路和触角,给社区的环境质量和公众参与带来了新气象。对话会后,居民代表尤其对这种做法表示欢迎。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也尝到了对话对其工作开展的促进作用。天津、广西等地的部分城区及街道正准备将圆桌对话活动的形式推广到街道甚至全区,通过圆桌对话的方式解决各种关系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问题。这也体现了圆桌对话工作的辐射作用和社会影响。
社区环境圆桌对话项目不仅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有效形式之一,也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积极尝试。它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提供平台,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对话项目”的开展,在环保领域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公众参与和反映公众环保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同时,它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与改善社区环境相结合,有力地提高社会各界的环境意识及参与水平,带动相关单位改善环境表现,提高当地的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