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内心的幸福

2015-07-18 17:28马继军白银花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乡亲们村民

马继军+白银花

2013年9月,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轻车简从,来到郏县城西青龙湖社区的幸福小区里,他听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汇报后,望着面前祥和幸福的景象,感慨地说:“这里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

他笑着,那笑容在坚实而俊朗的脸上,显得分外地质朴和真诚。50多岁,中等偏高的个子,壮实有力。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他溜光锃亮的头,给人一种爽快,干练的模样。“当初,新官上任一年多,我一头乌黑的头发就全下岗了,村里的事操心呐!”陈平军不无诙谐地说。

这是我们见到郏县渣元乡青龙湖社区党委书记陈平军的第一印象。

见面的地点是在社区办公楼二楼宽阔的办公室里。不远处,辽阔的青龙湖水碧波荡漾,清澈的南水北调渠水缓缓流淌,绿树浓郁,楼房片片,空气清爽,景色宜人……

就在这样的地方,面对这样的一个采访对象,我们由此走进了一个人的心境,一个村庄的故事,当然也走进了一个有关“幸福”的话题。

回忆追寻到1980年,陈平军高中毕业后,苦于家境贫困,就辍学打工了。那时,村里看着他聪明能干,就推荐他到乡机械厂当工人。从农村出来的苦孩子,深知跳出龙门的不易和重要,他决心以此为起点,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于是,他在厂里什么都学,什么都干,钳工、车工、机械制图……不长时间,他就成了这个乡机械厂的“多面手”。

然而,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一下子把这个乡镇企业推向了市场,使这个过去靠乡财政扶持,吃大锅饭的企业陷入困境。为了谋求生存,只好走承包之路。从这个企业摸爬滚打出来,敢于担当重任的陈平军就自告奋勇,把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承包了下来。生产车间承包下来后,通过市场考察和学习,考虑到工业用阀门市场紧俏,陈平军决定重整生产线,很快,充满活力的工业用阀门厂建成了。陈平军胆子大,脑子活,为人正直,做生意诚信,在他几年的苦心经营下,他们厂生产的工业用阀门很快在东北三省等二十多个地区畅销。1988年,在那个人人梦想成为“万元户”的年代,陈平军的个人资产就有38万。

在商海打拼多年,陈平军具有鹰一样的眼光,每一个商机到来,他都能准确把握。在随后的几年,他又办了铁合金厂、铁锅厂、石料厂、砖厂等,资产滚雪球般增长,很快达到千万。在村里老人找到他时,陈平军已经坐拥上千万,旗下三个企业,事业正是蒸蒸日上的好时候。望着自己的事业越来越好,财富积累越来越多,他的脸上笑容常现,那笑容也自然是幸福的。

就在这时,陈平军哪里知道,他的家乡在一声声地呼唤他呢!

陈平军的村庄名叫老庄,是一个有一百多户人家,五六百口人的小村子。陈平军怎能忘记家乡的模样呢?村庄的南面几百米处,就是宽阔的洛(阳)界(首)公路,踏上这条公路,可以到任何的地方。村西有一条河,叫青龙河,河虽不大,却也常常流水淙淙,给村子带来不少的灵气。往东,几公里处就是县城了。这是一个多么让人羡慕的地方啊!然而住在这里的乡亲们心中却是说不出的酸楚和无奈。在这里,曾有“七沟、四坑、八面坡”之说。单说这七条沟吧,纵横在村子的周围,最深的地方几丈多深,封住了村民出行的道路,也封住了他们对幸福的憧憬和希望。由于条条深沟,全村最便利的出村道路就是往南的那条路了,走出二三百米,就是车水马龙的洛界公路。但这条出路仍是铺在深沟里,白天走,还好说,到了夜里,黑咕隆咚的,一个人走进去就害怕。过去,村里有个叫张二安的人半夜回村走到这里,生怕遇见鬼,为了壮胆就大声喊着:“吃里鬼,喝里鬼,腰里还别着24根鬼大腿!”雨雪天,下得小了,踏着泥泞的路面还能吃力地往前走;遇到下大雨,沟里积了很深的水,村民几天都难得走出去,只好焦急地待在家中了。

可待在家中的日子也不好过,让人头痛的就是吃水困难。这里虽处平原,可水有八九丈深,一口老井,一条长长的井绳缠在轱辘上,转动半天才提出一桶水来。也正是水深难取的状况,曾破灭了村里多少人幸福的梦想。过去,村里有个小伙要相亲,女方在媒人的带领下来到村中,但这个姑娘还没有走到男方家,远远看见井上排着长队摇着轱辘打水的情景,吓了一跳:“天啊!打桶水就是这样地难!”那姑娘转身就走了,发誓决不在这里当媳妇。“俺这里虽然是平原,却像山里人一样生活啊!”村民们常常痛心地这样说。也正是这样,村里不少的汉子娶不上媳妇,有人曾掐指数了数,一百多户的人家,三、四十岁的光棍就有几十个……

为了使乡亲们富起来,过去的村干部也曾做了不少的工作,就说修村南的那条出路吧!村里没有钱,干部们就决定,他们自己掏腰包,于是每人拿出2500元,八个人就凑出2万元,但路还没修好,钱就花光了,再凑钱,实在没有了。就是他们自掏腰包凑出的这2万元,按当时村里的经济收入,七八年才能还清啊!

难道咱们村就这样贫困下去吗?

村里的一些人再也忍不住了,他们就坐在一起商量怎么办,于是都想到了陈平军,看着陈平军从小长大的老人们心里清楚,陈平军不仅有本事,有能力,而且心眼实在,能办事,让他回来当干部,也许村里就有希望了。但是平军正在干着自己的企业,做着大生意,他能回来吗?

1995年年初的一天,在郏县渣园乡企业家陈平军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在陈平军的身边围坐着一圈人。他们都是来自陈平军老家小卢寨村的村委班子成员,还有一些老辈人。

“平军,咱们村南头新修了一条二环路,可是咱们村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村委的会计带头诉苦道。“二环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对咱们应该是好事呀,你们怎么都哭丧着脸呀?”整天忙于事业的陈平军好久没回过老家了,听到父老乡亲这样一说,他也有些纳闷。“哪儿呀,咱们村南本来就有两条沟,出村进村都得翻沟爬岭的,如今二环路就在沟的南沿,在原来的基础上整整高出一米五,那条沟就更深了,如今想出门就难上加难了。”原村委班子的老陈一肚子苦水,猛吸了一口烟说,“现在就等你出马了,带着村里人改变现在贫穷的面貌。”“对,你现在企业做大了,见多识广,你来当村委书记,我们全村人都听你的。”大家纷纷附和着。

回去村里村支书带着乡亲们致富,陈平军也曾经考虑过,但是这个差事是个“恶水缸”,掏力费钱不说,还要落埋怨。陈平军一直沉默着,村里的老秘书邵丙运坐不住了,站起来说:“平军,在咱村你们老陈家是首富,家产千万,但你能眼睁睁地看着咱村就这么一直穷下去,穷得都娶不上媳妇,全村都是光棍汉?要是这样下去,要不了多少年,以后这村里各家都断子绝孙了,就剩你们老陈家了……”老邵的话句句扎在陈平军心里。

这是何样的乡情?何样的乡音!

陈平军心里直发酸,眼里想落泪!

其实,陈平军何尝不想着自己的村庄,自己的乡亲呢?每一次从外面回到老家,看着村里贫困的模样,他心里就隐隐发疼,真想为乡亲们做些事情。乡党委书记也曾多次找他谈,让他回村当干部。但是,想着自己费尽心血的企业,他真的有点舍不得!再说,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更知道村干部难当,万一干不好怎么办?

如今,乡亲们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陈平军还犹豫什么?干!再不回去,就真的对不起家乡,对不起乡亲们!

1996年的3月,陈平军回到他贫穷落后的村子里。

陈平军回到村里,当时他还不是党员,只好挑起村委会主任的担子,而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常年在外面干其他的事。实质上,村里的重任全压在陈平军的肩上。

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把村里的事情办好?陈平军想,首先得有一个勤政廉洁、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新的村委会班子建立起来了,在班子成员的第一次会议上,陈平军义正言辞地说:“我回来当干部就是为乡亲们干事的,咱村南面的这条出路要首先修起来,我不要村里一分钱,全部费用由我个人出,三个月内把它垫平,再铺上柏油。”

一条村民们世世代代行走的深沟,要填满垫平,再铺上柏油,而且还是陈平军他自己出钱,有人不相信,还有人说,这是不是在说梦话?然而,三个月后,当陈平军实实在在地拿出了5万多元,将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展现出来后,村民们才真切地感到,陈平军真的把梦话变成了现实。乡亲们更没有想到,越来越宽阔美好的“道路”将从此在他们面前渐渐铺开。

老庄村一带土质较好,附近有很多的粘土砖厂,为拉砖运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机遇。为了使更多的家庭富起来,陈平军就努力支持和发展拉砖运输业,村民想买车辆经济困难的,他不是帮着贷款就是自己掏腰包帮扶。在短短几年里,村里的运输车辆由原来的十几辆发展到100多辆,而且许多更是鸟枪换炮,由过去的小三轮变成了大卡车。车轮滚滚,为乡亲们带来了财源滚滚。

然而,陈平军没有为此而满足,他想,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些红红火火的粘土砖厂早晚会消失,将来群众的收入靠什么?由于陈平军早年跑业务,去过很多大型批发市场,还专门去过辽宁海城的西柳批发市场、浙江路桥批发市场、海宁皮革批发市场以及河南偃师的家具批发市场。想想他们的交通条件有的还不如小卢寨村,但生意依旧做得风生水起,小卢寨村难道就搞不成吗?他把目光盯在家门口的那条洛界公路上,要想富,先修路,这条早已修好的通畅大道也必然会让乡亲们更好地富裕起来啊!于是,他经过考察论证,决定在公路两边盖门面房,建设市场。

为了尽快落实这一想法,在村委会上,陈平军提出来自己的大胆设想,让村委成员大吃一惊。“这个主意太大了,想都不敢想。”有人说,“村子里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谁会做生意呀!”“再说,花几万块钱盖几间房子,做不成生意的话,这钱不是打水漂了吗?”很快质疑声吵吵了一屋子。听完大家的意见,陈平军心平气和地说:“放心吧,我也做了相关考察,风险问题我也估量过。但是如果不转化思想,抓住机遇办市场,乡亲们就永远也富不起来。这样吧,风险我一个人承担,成功了大家分红。十年后,你投资的所有钱,按银行定期利息,由我全部收购,可以给我签合同。”在场的纷纷点头。

很快,在两委班子的示范带动下,在大幅度的优惠政策鼓励中,陈平军争取到地皮的审批,而且成功贷款融资。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400间门面房顺利落成。但是事情好像远远没有陈平军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基础设施不到位,招商定位不明确,接连多次的招商都没有成功。就在村民们抱怨连连的时候,陈平军利用多方关系,再次筹资120万元,重新改善市场,重点做汽车贸易,集中精力打造汽贸市场。

如今,这里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汽车贸易销售市场,入驻汽车销售企业30多家,其他相关服务门店50多家,成为平顶山县级最大的汽贸市场。2014年汽车贸易销售额达到1.5亿元,仅房租一年就给村民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也为村民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待在家里就能收房租(门面房包分到户),出门口就可以就业,每当居民谈起这个汽贸市场,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我们的陈书记就是有眼光”。

然而,陈平军没有为此而满足。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农村和农民走什么样的道路更幸福?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他为此去到全国不少的明星村考察取经,山东烟台的南山、江苏江阴的华西、广东中山的岩口、河南新乡的刘庄、京华……这些村庄所以发展的那样好,走的都是集体化道路,自己的村子要不要也这样干?也就在这时,郏县青龙湖工程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陆续在这里开工建设,使他们村的800亩耕地一下子减少到180亩,600多名村民如何在这人均不到三分地上生活?他又放眼望去,新农村建设已在各地蓬勃兴起,农村走向城镇,农民成为居民已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而且,不久的将来,随着青龙湖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这里将成为临湖依水,环境优美的地方。陈平军笑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在他心中由此绘出:把村中剩余的180亩耕地收回归集体所有,综合开发,利益共享;建设新的居民小区,让村民们住进小别墅;在原来的村址上依靠有湖有水的优美环境建设青龙湖社区,吸引更多的人在这里居住,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尽管当时困难重重,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如今,收归集体的180亩耕地已成为花卉苗木种植基地,每年为村民创造近百万元的收入。青龙湖社区已建成面积6万多平方米,招来不少的外来人入驻,180多户村民已全部入住到新的社区。

在新的社区,村民们过上了他们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这里每户是一套近300平方米的独家庭院,建房资金全是村里集体筹措的,屋内的附属设施及家电,家具等生活用具也是村里出资统一配置的,村民们不用添置太多的东西就可以过舒心的生活。小区里的宽带上网、有线电视、水费全部免费,电费每户也是免费100度。这里还是全县为数不多的联通光纤上网的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也均有村里承担。同时,村里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发给村民每人每年300斤面粉、100斤大米、30斤黄豆、18斤油、12斤鸡蛋,每年春节还有其他福利。村民们凭着他们勤劳的双手,或外出打工,或在家创业,每家还有一份可观的收入,陈平军伸出手指算了算,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家庭很多呢!

当村民们告别了过去的土墙老屋住上了崭新漂亮的楼房,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向新型社区的居民转变,当他们的腰包越鼓越大,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什么才是他们真正地幸福呢?精神文明的建设,道德品质的提升,社会正气的弘扬。这是软实力,只有提升和弘扬这些,才能更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才能让乡亲们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于是,陈平军又开始行动了。他首先从清洁家园做起,每月在小区里评选卫生文明户,定出评选标准,实行百分奖励,奖品由他个人出资购买,社区挂牌,月月评选,从不间断。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形成了“家家争创卫生文明户,户户都想要指标”的良好氛围,邻里之间,看谁家最干净,看谁的院中最靓丽。这里也由此成了花卉畅销地,不少卖花人把五彩缤纷的鲜花大车小车地送到这里,不管送来多少,总是被抢购一空……

如果说这清洁家园的行动给村民们带来的是他们的家园更净美,环境更清新的话,那么,陈平军此后每年又开展的五个好(好党员、好代表、好媳妇、好公婆、好家庭)及10户五星级(致富带头星、遵纪守法星、计划生育星、道德模范星……)等项评选活动,更是将村民的心灵家园变得更加纯净,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如今,这个小区里,邻里和谐,风清气正,村民入住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居民争吵打斗事情,没有出现一起物品丢失现象,媳妇孝敬公婆,子孙尊重长辈,夫妻相敬如宾,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在这里成为美谈,蔚然成风……

许多事业的发展与成功,都离不了无悔的奉献与付出。如果说,陈平军在他刚刚上任的时候,拿出自己的钱铺平了村民出行的道路,那么,在他后来带领乡亲们一步步走向幸福的道路上,又是一次次这样的奉献着,付出着。

“我在任职期间,不要村里的任何报酬,同时,在村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村里的办公开支都有我个人来付。”这是他在回到村里担任村委会主任时在第一次新的班子成员会议的讲话。2010年,当他带领着乡亲们努力拼搏,村里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当上了村支部书记时又这样讲道:“我在当村主任时就说,五年内不拿国家的一分工资,如今,我当上村支书,同样不拿一分工资。”这些年来,他就是守着这样的诺言,奉献付出,无怨无悔。

过去,村里经济困难,连招待费用也拿不出,原来的班子仅在路边的饭店里就欠了一万多元,他到这一家家的饭店里,把这些欠款全部都清。此后,他召开班子成员会,说:“以后我们作为村干部,不要再以村里的名义打欠条、占便宜。你们以后谁想喝酒,吃饭的,就上我家来,我全包了,村里以后的招待开支费用全由我自己来承担。”

一次,他带着两名村民代表外出办事,这两名村民代表悄悄地从村财务上借了5000元,在住宾馆时抢着付钱时,陈平军就说:“你们别抢,我说过的话一定要兑现。”两名村民代表说:“你为咱村里掏了好多年钱了,这次外出该让集体出钱了。”陈平军却说:“我是咱们村里的带头人,说话必须要算数,如果你们替我付了,我岂不是不讲诚信,违背诺言了吗?”

话题再回到2010年。陈平军抓住郏县青龙湖建设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的条件和机遇,决定走集体化道路,开发青龙湖社区。面对这样的转折与发展,一些村民患得患失,顾虑重重,为了使群众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加快前进步伐,陈平军决定组织一些村民走出去,看看外面新农村的面貌。

但这次组织群众外出,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钱,怎么办?

陈平军说:“这钱,我来出!”

村里就贴出了告示:凡是愿意出去参观学习的,都可以报名。没想到就报了38名村民,还有不少是年老体弱,身体残疾的。有的村干部就对陈平军说:“你花这些钱,让这些人出去能起多大作用?”

陈平军说:“乡亲们愿意去就中,他们只要有眼睛就能看,有耳朵就能听,有嘴回来就能把看到的听到的讲给更多的人听。”

就这样,这些村民出去参观了好几天,回来后纷纷表示集体经济好,新农村建设就在他们的感召下,一步步在村民中得到了认可。这一次,陈平军就花去了3.8万元。但这钱,陈平军却说花得值,因为他换来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快了致富路上前进的步伐。

但是,前进的路上总是坎坎坷坷的,陈平军没想到又遇到这样一个坎:在搬迁到青龙湖社区前,村民们在原村址上要有一处房宅,才可在新区享受一套新居。可偏偏有个叫邵天宝的村民因为过去因家中急需用钱,把原来的一处房宅卖给了别人,按条件他不能再入住新居了。可邵天宝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婚,小儿子也二十多岁了,没有新居,他们一家的日子将雪上加霜!可如果多给他一套,其他群众自然不同意,为了这个难题,村里开了几次村民代表会都没有结果。农村的干部有时真的就这样地难当。

陈平军犯愁了,愁的几天也没有睡好觉。几天后,他突然找到副支书说:“我有好办法了。”副支书问:“什么好办法?”陈平军说:“把我的那套新房给天宝一家就行了。”副支书惊疑地望着他:“你昨天没有睡好觉,是说梦话吧!”陈平军笑着说:“不是梦话,我想了好几天,只有把我的新居让出去,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好。”副支书说:“可你算了没有?你亏的太大了,60万元啊!你说让出去就让出去了,弟妹同意吗?”

当初变卖三个如日中天的企业回到村里,妻子很不同意,后来为了全村人的翻身,她慢慢接受了。这些年来,陈平军不仅没有领一分钱工资,为了村里建汽贸市场、拆迁盖房,每年光招待费都要倒贴进去20多万元,这些妻子已经习以为常,她没有怨言,默默地专心伺候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儿女。如今要把宅基地让给与他们无亲无故的邵天宝,估计妻子这一关不太容易过了。

细心观察了两三天,陈平军看着那天妻子的心情特别好,就壮着胆子和妻子说起了这件事。“为了新社区顺利进行,为了咱们村的共同富裕,咱们损失点没啥,我知道你是最支持我工作的。”陈平军百般讨好说。

沉默,只有时钟的滴答声……

陈平军紧紧地揽着妻子瘦弱的双肩,急切地等待着她的答案。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妻子的肩膀开始抽动,随之而来的是隐隐的啜泣声,“给他吧,什么都给村里人吧,哪天你把我也送给村里的光棍汉吧!”妻子的话戳得陈平军一阵心痛。陈平军了解妻子,这么多年跟着自己受了这么多的委屈,但他更了解妻子的大度和宽容,哭了一阵,妻子平静下来,陈平军拍了拍妻子的肩膀,这事就算定了。

邵天宝一家能不感恩吗?那天晚上,天宝的儿子双手捧着酒对陈平军说:“平军爷,今后你就是我的亲爷爷。”陈平军笑着说:“孩子乖,别再客气了,你亲爷爷也没有送给你一套几十万元的房子吧!”

陈平军为此献出的何止一套房子,他在干企业时,以远见的目光在县城买了一处门面房,这门面房每年还给他带来可观的房租收入。但在2012年底,眼看在社区打工的外地农民工要回家过年了,村里却拿不出钱来支付他们的工资,陈平军就决定把自己这套门面房卖了出去。按当时的价格这套门面房应值一百五十万元,但他急于出手,只卖了90万元,如果当时不卖,这套门面房现在起码要值两百万元啊!

“我是为乡亲们打工的。”陈平军常常这样说。但打工也得落个工资吧!作为一个村支部书记,乡里每月补贴500元,每到年底,他就把这6000元工资全部分发给辛苦操劳的党员们……

我们怀着敬慕的心情,行走在这片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土地上,这里带给我们的是更加真切鲜活的感受与感动。

踏着脚下这条宽阔平坦的大道,由此想到这里就是过去村民那条世世代代行走的深沟小道吗?望着原来的村庄,还有十来户老房旧屋没有拆除,真实地展现着过去的模样,也许不会太久,它们将消失在历史的进程中。在这里,十来栋多层和小高层的住宅楼已拔地而起,多数楼房已被外来的人们入住,这里一步之遥就是波光涟漪的青龙湖,他们选择这里无疑是明智的。在这里,学校,幼儿园也已经建成。在社区大道的入口处,一幅规划建设中的16栋多层,12栋高层,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青龙湖社区的蓝图在展现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里的村民已全部搬进新建成的幸福小区里。走进这个小区,但见排排楼房,崭新漂亮,条条街路,干净整洁。每户都是统一规划的近300平方米两层半高的独家小院,每户家院前墙统一栏杆相隔,敞亮透绿。庭院内外,种着桂花、香樟名贵树木,虽在冬天,依然枝叶浓郁。更让人感到亲切温馨的是在这个小区里的墙壁上处处是传统文化的画面和字样,德、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老祖宗的思想和教诲在这里展现的是那样的浓重和鲜明,村民们怎能不在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中变得更加善良和美好。宽阔的文化广场,设施齐全,靓丽多姿,不少人们在做着各样的活动。居民活动中心的大楼里,党员活动室,图书室,棋牌室……给人们展现着一片新的天地。在一户居民家中,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拿出了一个红色的小本子,这是村里发给每家领取面粉、大米……等食物的本子。望着这个小本子,我们不由想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购油、购粮本,那是因为过去物资匮乏为限购而发的,而且所购的一切全是自己付钱的。但在此时,这里的人们不用出钱就可以得到他们一年生活所需的东西了。我们问,村里发给这些东西每年够吃吗?他们说:“足够吃。”我们问:“现在生活幸福吗?”他们乐呵呵地笑着说,幸福,打心眼里感到幸福啊!

也就是这个红色的小本子,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建生前来调研时,拿着它高兴地说:“我太眼羡了,将来退休了,也来这里当居民。”

也就是在这个小区里,河南省省委书记郭庚茂望着这里的景象,无限感慨地说:“这里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

是的,这里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望着面前的情景,我们更是感受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此时,我们望着身边的陈平军,不正是他这些年的拼搏与奉献,才有了今天村民们这样的幸福。也真想对他问一句,你感到幸福吗?

在陈平军的家中,我们见到了他的妻子。她五十来岁,端庄漂亮的脸上含着温和淡定的笑容,一眼看出这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人。

我们望着她,不由问道:“陈书记当干部以来,把家里的钱一次次的往外拿,你是怎么想的?”

“他干的都是好事,都是为乡亲们的,我还能说什么,支持吧!”她平静地笑着,话不多,说的却是那样实在真诚。

陈平军有三个孩子,过去,陈平军整天在外面奔波,培养孩子的任务就全落在妻子身上。那些年,她又是养活孩子,又是孝敬父母,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如今,他们的大女儿已经成家立业,儿子也在英国留学,小女儿已经15岁,在上中学。这是一个充满亲情、温馨、幸福的家庭。在客厅的一面墙壁上,挂着这个家庭全家合影的照片,他们紧紧地拥在一起,笑得那样开心,舒心。

……

望着宽阔清澈的青龙湖水,我们想到这里原是牛羊啃青,野兔出没的废弃窑址,如今却是一片湖光,美丽无比。今天的人们在享受这片美好风光的时候,有多少人还在念叨着当初创造这片风光的人。

望着宏伟壮观的南水北调工程,那北去的流水滋润着远方多少的土地,饮水思源,又有多少人难以忘记为这一伟大工程做出贡献的人。

望着这被湖面流水怀抱着的一片土地,一个旧的村子将要在这里消失,一幅更美的景象就要在这里图腾,又怎能忘记为这片土地为此而奉献的人。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怎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有人想拥有一套豪华的房宅是幸福,有人想拥有一辆高贵的靓车是幸福,有人想找一个漂亮的情人是幸福,还有人无欲无求,无作无为,想拥有一片宁静的心境是幸福,想得到一片温馨的阳光是幸福,想走一段轻松的散步是幸福。然而,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一个农村的基层干部,陈平军也不是在诠释和展现着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吗?

陈平军幸福吗?已无需再问了。因为我们已经从他那淡定豁达的神情里,从他那坦然温和的笑容里,得到了最好的解释和回答。

而且,陈平军这样的路还远远没有结束。“到2020年,我们家家户户住楼房(现在已经达到),子女入学全免费,门诊住院全报销,户户资产过百万……”在未来的路上,陈平军又该是怎样的一番的拼搏和奉献。

青龙湖水微波动荡,似在私语,一定在诉说这里发生的故事。南水北调渠水清清,缓缓流着,也一定会把她感人的故事带到更远的地方,流向更多的空间吧!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乡亲们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猎人海力布》五问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赶场
奇怪村子的女人
理发
文山鸡菜
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