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远古走来

2015-07-18 17:14柯群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乔家大院大院

柯群

秋风掠过,枯叶卷起,如蝴蝶般满天飞舞。

枫叶红了,银杏黄了,光秃秃的柿子树,只有金灿灿的果子挂在枝头。沟壑深处,一蓬一丛的野菊花开始凋谢。

高粱红了,辣椒红了,苹果红了,山楂也红了……

风卷落叶,把秋日的艳阳洒向大地。金色玉米还没割完,黄色的谷子又要收割了。

中秋节刚过,绵绵的秋雨就如约而至。细雨中的田野寂静极了,只有秋雨在收割后土地上行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雨过后天更寒,霜染枫叶铺满山。为给来年添新绿,脱叶护根抵严寒。

绵绵的秋雨洗亮了村庄。村里的二大爷站在村口一声吆喝,喊停了雨,喊醒了村尾窗下的午睡,喊出牛羊上坡,喊出镰刀下地,喊回走远的风。喊得身边的老榆树一个激灵,树叶上的雨水抖落进二大爷的衣领和烟锅。此时,村口有一阵子短暂的沉默。

绵绵的秋雨洗亮了庄稼和果实。看到玉米涨破了胸衣,稻子低下头,每一树果实都害上一层羞涩。这个时候,果农们都有好心情,情绪饱满地走进粮仓,走进地窖,走进磨坊。

撑一把雨伞,提一个菜篮,拿一把镰刀,从繁华的初秋走来,掠过硕硕的中秋,向累累的深秋走去……

伴随着霏霏秋雨,躬身前行,直到快要消失在天野尽头,雨雾笼罩的前方突然出现一座气势雄伟的千年古城。

这是一座太阳般耀眼的千年古城。

这是一座穿越了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

这是中国银行业的诞生之地。

这是美丽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初识平遥,就已被这千年古城别样风采与恢宏气蕴而深深地震撼。当我走近平遥的瞬间,禁不住唏嘘感叹:我们国家其他的古城,都在一次次脱胎换骨般的旧城改造中被破坏的面目全非,难以寻觅历史的踪迹,而平遥古城居然保存得如此完整。

平遥古城之所以让我怦然心动,在于她的完美,在于她独善其身。平遥古城拥有众多文物,古迹荟萃。在这里凡是中国明清时期县城拥有的各类建筑和设施,包括城墙、街巷、民居、商铺等等,几乎应有尽有,而且原汁原味”,迄今古城还保留着中原地区汉民族起居生活的传统形态和民风民俗,不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讲,平遥都是一座真正的古城,是中国古代县城活的标本,作为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城的所有特质。

五年前,我曾随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2009梦想中国·百家报社聚焦美丽平遥”采访团来过这里。那次来到平遥,就沉浸在中华民族的魂灵里,很想透过古城,写一点中国传统的文化,由于所谓的忙迟迟没有动笔。

当时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平遥城内杨柳吐翠,黄风漫卷。伫立在护城河边,仰望着城墙上猎猎的彩旗,仿佛时光倒流,紧闭的城门打开了,同兴公镖局的镖师押着独轮镖车走出城门,迎着东升的旭日、遍野的薄霜,浩浩荡荡地踏上征程。辽阔的黄土大道上,掀起阵阵烟尘,吱吱吜吜的轮声,碾碎初春清晨的寂静。

急步如流水的镖师,身着缁衣马裤,腰扎一条板带,手执一把七星弯刀。镖车上,迎风招展的狼牙镖旗,是他们彪悍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信誉的招牌,装满金银贴着封条的镖箱,牵系着他们的身家性命。一路披肝沥胆而去,不管多么艰险遥远,哪里有平遥商人的足迹,哪里就有他们的行影,用千金一诺铸就的刀锋,可以拼掉自己的一腔热血,却不能辜负主人的重托。

今年中秋节后,再次走笔平遥,却是深秋暮日,绵绵细雨里我像一个急于投宿的旅行者,寻找温暖的客栈。

平遥的秋雨比春雨下的更加的细腻,更加的绵柔,你看,天边乌云密密麻麻,完全找不到一点儿放晴的机会。昨晚还是皓月当空照了,今天就隐藏着不知哪儿去啦。小城的人们急急忙忙地换上了秋衣秋裤。这小雨下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缠缠绵绵。平遥的秋雨,一下就是好多天,让人想念阳光的味道,房檐边上的雨珠,一滴一滴地链接成线,敲打着、点击着,把清脆的声响传遍整个古城,似乎生怕人们不知道秋季的已来临似的。

秋雨过后,天气会有了好转。暖暖的阳光,照的人晃眼,下棋的老人总是喜欢这种意境的。于是,谁家大门洞的石凳边,古城角落的闲置处,还有一棵棵稀疏的梧桐树下,热闹地、激烈地,像是一群小伙子在争强好胜的切磋“武艺”,连看棋的人都精神抖擞起来。

平遥的秋天,秋风飒爽,尤其是落日的古城,斜斜的阳光从遥远的天边直射过来,照到城墙灰色的砖块上,显得无比的凄凉,喜欢摄影的人家总会在这个时候取出相机,按动快门,几个响声之后,美景便尽收眼底了,成了完美的、不灭的记忆影像。好在来年的摄影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刻平遥城外,最热闹、最热烈。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掠过,勤劳的人们便开始农忙了,撇玉米的、割黄豆的、收果子的……就像是一朵花前紧蹙的蜜蜂,忙着采集,连中午时分,都顾不上回家吃饭,随口啃几下中秋剩的月饼,喝一杯自家酿的高粱酒。没几天工夫,各家的院落里便成了丰收的一片,我家树上挂满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你家窗前摆上了红红的辣椒,不知谁家的地窖里早已存上了一堆堆的苹果,好一派“硕果累累”的景象,满满的丰收,满满的笑容。

走过城门下深嵌的车辙,走在楼宇连绵的街中,没有想象的喧闹,雨水浸湿的街道上人稀车疏,铺面、门楼,还是那么风采依旧。古老的屋檐下,一盏盏大红灯笼,成排的向街道两边的深处挂去,依然是那一抹的红。一扇扇窗户上的灯光,被雨朦胧成橘黄的一片。一缕缕飘逸出的香气,是汤匙轻轻调羹的饭香,还是捧壶沥沥冲茶的茗香,那双温柔的红酥手,在羞涩的浅笑中,尽显娴熟细腻的温情。

片片枯黄的树叶从天空飘下,落在我的脸上。斜风细雨中,那首千古绝唱在我耳边响起:

在那汾河水润泽过的地方,

我采得莫叶一篮篮。

我的心上人多可爱哪,

小伙儿潇洒倜傥美不可言。

潇洒倜傥美不可言哪,

却和那些官家的纨绔子弟不一样。

在那汾河水流淌过的地方,

我采得桑叶一筐筐。

我的心上人多英俊哪,

小伙儿朝气蓬勃美如英华。

朝气蓬勃美如英华哪,

却和那些官家的哥儿少爷不一样。

这天籁般的歌声,穿越千年的时空与雨幕,带着山花烂漫的芳香,回荡在岿巍的城墙与密密匝匝的屋顶,像从遥远的汾河传来,永远的那样纯真、质朴、浪漫、温柔。柔情歌声中,我走进深深的雨巷,雨滴扑打在眼上,模糊的视线中,在那灯火阑珊下出现了一个窈窕淑女。

她从一座高大的门楼中走来,带着深宅大院幽幽的气息,她穿着大红的旗袍,打着一顶油纸伞,在高墙深锁的雨巷,袍衩一闪一闪地走去,像一朵鲜艳的蜀葵,消失在巷子深处,消失在一线天光中。冥冥的思绪中我问自己,难道这就是传说中下凡人间祛除邪魅,保一方平安,连官家、土匪、平民,都敬畏有加的百姓保护神红娘子吗……被雨锈黑的青砖剥蚀的老墙,只剩下墙根下秋蛩的鸣叫,青石缝中生出绿腻的巷道上,空余下冷冷落落的雨花。

我想象中化身“红娘子”的女子,不管是千金小姐,还是农家碧玉,都是心地善良,柔情似水,保护百姓的巾帼英杰。惑许我的想象过于浪漫,她根本就不是红娘子的化身,也走不出家门,只是幻觉而已。但我还是固执己见,坚持我的一厢情愿,她是山西女人的缩影更是平遥女人的写照,没有她们的坚贞与温柔,难有平遥男人的豪迈与辉煌,如同没有护城河的绿水,就没有古城的巍峨一样。她们像广场上的丰碑,深深地镶嵌进平遥古城的千年岁月。

昱日拂晓,一弯明月从城楼上坠落,黎明即起的更声,传过大街小巷的时候,平遥的爷们又要启程了。徐徐的晨风中,男人们赶着驮队和马车,还有押着的镖车,一声吆喝后,便从平遥古城,走向天南海北。数年之后,在落日余晖里,不管是满载而归,还是穷困潦倒,只要走进家门,那双守望的泪眼都会飞溅出喜悦,重新滚烫的羽绒被窝,将相思之苦熊熊燃尽。

灰白的天空,青灰的古城,深邃的文化和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平遥像一个收留时间的老者,坐看人世风起云涌三千年,饱尝了岁月的苦涩以后,愈发平静淡然,温蓄婉约,古朴的沉稳却更加厚重起来。

天微亮,路上没有什么行人。我独自站在空旷的街上——这所谓的“明清一条街”,它曾经被一位老人叫作“中国的华尔街”。单单从这两个称呼上就可想见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山西的商人成为晋商。古山西为商贾之乡,平遥可以说是晋商源地。邑人好商贾、善金融之风世代相传。早在明代中叶,平遥地少人多,土地瘠薄,多有人外出经商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商贾足迹,遍布全国。延及清初,境内商业逐步繁荣。到康熙年间,以平遥商帮为劲旅的晋商,不仅称雄江北,且将势力扩展到江南。平遥商人多在当地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庄。到嘉庆十八年(1813),邑地“迩来商贩云集,居奇罗珍增前数十倍”。嘉庆未年,平遥商帮己遍布全国通都大邑,水陆码头。总号与各分庄及与客户之间,大宗项的批发、运销、中转业务兴旺发达,不少商铺批零兼营。各种货物源源不断运进古城,又直接发往省内外。平遥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

商业的繁荣带动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道光三年(1823),平遥商人首创日升昌票号,总号设在平遥域内西大街,在全国各大城市遍设分号。随之,票号业兴起,先后成立的平遥票号总数达22家之多,在全国70多个城镇码头设立分号400余个,承揽了全国各地上至官银、税赋、军饷,下至商号、店铺的资金及个人私银的汇兑、存放业务。平遥城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票号中心城市。故有“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之说。商业金融的鼎盛发展,为平遥创建了长达数百年的世纪性繁华和富庶。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写道:“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

晋商经营以诚信为主,不蒙人,不坑人,不骗人。明清时期,平遥商业繁荣,富甲天下,其原因并非靠固有的资源,而是靠邑地一大批有远谋、讲信义、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精神的商业人才。其经商宗旨是“以德为怀”,“虽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虽利而不污,利以义制,名以清修”,使事业垂诸久远而绵长。平遥商人的这种商业道义和晋商精神,给中国商业文明增添了不少人格意义上的光彩,为全国商界所仰慕,为世人所瞩目。

清末民初,因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等频仍动乱之影响以及商业机制时代性转换的制约,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的自然演进,平遥商家也随之衰落和受到摧残。民国年间,境内诸多商铺倒闭,市场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国营、集体商业获得较大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私营商业再度崛起。进入90年代后,县委、县政府举“商贸活县”之策,其发展速度与规模在全区首屈一指。1992年,境内最大的交易场所古陶市场被国家工商局授予“全国文明市场”称号。1996年,全县商业服务网点5379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596.5万元。

平遥,是中国银行业的诞生地,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继钱庄、典当、帐局之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重要信用机构,一种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票号,便于清道光年间在山西平遥县诞生了。

山西票号起源于1823年左右,日升昌票号最有具代表性,其创办人是首任经理雷履太。他自幼读书,后弃儒从商。在他主持号事期间,由于京、晋间货款的调拨,常常要委托镖局运送现银,而此期间有白莲教和天理教武装起义,又担风险。于是,他学习京城商号和商人兼营汇票的经验,萌生了在京晋山西商人用拨兑法代替运现的主张。

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总号设在平遥西大街。财东是平遥的李大全。其前身西裕成颜料铺。在清乾隆年间已资财雄厚。日升昌票号坚持“诚心为本,灵活经营”的原则,业务日益发展,年汇兑金额100-3800万两,存款30-2000万两,放款20-1900万两,实力够雄厚的。

在平遥,最能体现晋商文化的就是这家日昇昌票号。据导游说,这个票号无论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都可以理解为“日日升”,老板美妙的期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天下毕竟没有“日日升”这么一件东西;无论是出于清政府的没落还是因为革命的一把大火,“日日升”终究还是没落了。

清道光三年,雷履泰首创汇兑办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昇昌”,成了中国的银行的民间始祖。票号在山西兴盛一百多年,使得山西成为当时全国最富有的地方。票号内分柜台、账房、信房、掌柜房、客房等,银行最基本的业务均包揽其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这里,可以看到掌柜向东家报账的情景,可以窥见其“股东不参与经营管理,经营者不参与投资”的股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管理模式雏形,这也是晋商繁荣一时的原因之一。

日昇昌的大门和这条西街上百家的清式民居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只有门口书有“日昇昌记”的黑色匾额和“中国票号博物馆”的石碑提醒人们,这里就是当年号称“汇通天下”的日昇昌。

10月6日上午,由资深电影导演高峰执导,平遥籍著名歌唱艺术家阎维文首次“触电”,晋能集团所属山西美伦美韵文化有限公司、山西平遥煤化集团所属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山西世纪博奥影视文化公司共同出资拍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山西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影《风雨日昇昌》正在日昇昌票号旧址紧张的拍摄。

二百年前,一代晋商开创了称雄中国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市场的辉煌历史。晋商铸造的信达天下、诚通四海”的经营理念作为晋商精神和晋商文化的精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绵亘、递延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到了今天划时代的中国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大潮中,愈发映射出熠熠的光辉,展现出愈来愈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日昇昌票号作为晋商的杰出代表,中国银行业的乡下老祖父。其创业历程的兴衰起伏,其创业者的非凡胆略和经营智慧,在晋商文化和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留下了史诗般的文化印记。时代呼唤晋商时代大道致远的英雄传奇,时代呼唤弘扬晋商精神的一曲风云变幻的创业史诗。

电影《风雨日昇昌》就是这样展现的是一代金融巨头缔造过程的传奇大戏,以平遥商人雷履泰首创日昇昌票号并忠心不二辅佐三代东家的感人事迹为主线,以毛鸿翙和云儿的爱情故事为副线,塑造了雷履泰、李大全、毛鸿翙等一批人物的鲜明个性,讲述了山西票号经济创立的历史背景及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全片立足晋商精神,以精彩绝伦的美学画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铺陈演绎了一出无与伦比的文化大戏。

在拍摄现场,我见到了第一次“触电”的总政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阎维文老师。问他“票号”是什么意思?他笑了一下说,就是银行。银行的前身叫票号。

这是个典型的明清时期的院落,比起名扬天下的乔家、王家大院来,这里似乎过于简朴。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却让这个普通的院落熠熠生辉。

古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平遥牛肉自不必提。刚出锅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只要用刀一拉,浓郁的肉香立时便扑鼻而来,令人口舌生津,馋涎欲滴。

走在路上还没见到牛肉本尊,香味早已扑鼻。牛肉码在盘中,纹理清晰,色泽诱人,夹一块入口,肥瘦相间,不腻不柴,不费齿力。用老陈醋来煮,既开胃又能带出其嫩滑。

莜面拷栳栳则是平遥家庭主妇的拿手菜,看客栈厨娘把面团放在手背上,压成薄饼后再用巧手一卷,放在蒸笼中猛火蒸上10分钟便能上桌了。

卖相特别,加点醋和辣酱,混合着粮食的清香,管饱又美味。长山药是平遥特产。山药即淮山,除了用来煲汤,用清甜的蜜糖汁来煮,味道一流。饭后甜点则是金丝南瓜酪,由磨碎的南瓜混合糯米粉和白糖炸香而成。

碗托这种小吃在平遥随处可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却仍令人惊艳不已。我们逛得有些热了,便挑了一家小店,点上一份凉拌碗托,伴着香醋、芝麻、蒜泥和香油吃,爽口爽心。

碗托主要由白面粉制作。它集凉粉与灌肠的优点于一身,既有凉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肠的浓烈香味,精而不腻,滑利爽心。

穿过时间的隧道走入平遥,走进这轮古代沉沦的夕阳。两排大红灯笼,像长龙依傍街道游向远方。来来往往的人群,有的在叫卖,有的在讨价还价,有的在浏览观望,穿着光鲜现代服装的人们在演绎着平遥曾经的繁华。

晚饭过后,天空飘起了细雨。撑一把蓝色碎花伞蹀躞在遥遥的街巷,蒙蒙的雨雾缭缭绕绕,清风过处,雨舞飞斜,衣裳飘拂,青丝纷飞,觉得自己俨然成了古巷摇曳的女子飘渺而凄楚。冠云牛肉、平遥漆器、太谷饼等一些平遥特色店铺间或地开着,檐廊下火红的灯笼,铺内清冷的灯光,红黄灯光交加辉映的街道,水中倒映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寺楼、近处雕花窗棂的木楼,雨中的平遥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有的店铺关着,原本绚烂的朱红色大门经过时间的洗礼淡褪成柔和的酒红色,却依然散发着木材的芬芳,浸润着泥土与风雨的气息。木门上有青铜的门环和因四季变换而绽开的裂纹,典雅而古朴。顺着酒红色木门看上去,伸出的吊角屋檐为行人遮一席风雨,让人怦然心动,不禁退一步远望那有着雕花窗棂的阁楼。

睡在北方常见的炕铺,看着十二生肖的手剪窗花,仿佛看见一对知已或情人相对而坐,窗外细雨轻飘,屋内玉烛香,红蜡泪,温一壶小酒或两盏清茶,要么莺莺细语,要么夜深人静只闻棋落声。

披着晨曦淡淡的薄雾,途经耶稣教堂、城隍庙等历经千年风霜的建筑,幽幽然走在古城墙下,黄色的城墙,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瓮城,进出古城的车轮吱呀吱呀地着唱着千年不变歌曲,没有人声喧扰,这时的平遥增添了更多的宗教仙灵之气与保卫古城的凛然正气。

平遥的美不是强烈感观刺激的美,它的美像溪流,涓涓地流入每个人的心灵。平遥的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沉稳,每一块斑驳的青砖都浸渗着古朴,让置身其中的生灵,撕开灵魂隔着平遥与历史相望。不敢放纵自己的思绪,生怕稍一放松,被平遥氤氲的思绪忘却了站在时间这头的故乡与亲人,于是像挥一挥衣袖,散了,走了……

离平遥三十公里外,有个祁县。进了祁县就不得不说说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邸。是一座具有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又经同治、光绪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整个院落是城堡式建筑,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与大门相对的是砖雕“百寿图”。大门以里,一条长约80米、宽约7米的石铺甬道把6个大院分为南北两部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晋商大院中,出名最早的是乔家大院,没有哪座晋商大院有它那么高的出镜率,先后有三十多个剧组在此拍摄。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使乔家大院俨然成为晋商大院的代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再一次勾起人们对这座清代民宅的回忆。2006年2月13日以乔致庸人物为背景,由胡玫导演,朱秀海编剧,陈建斌和蒋勤勤主演的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开播。拥有独家出版权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也推出了《乔家大院》同名长篇历史小说。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

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整个宅院呈双“喜”字型,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所有场景都在乔家大院拍摄。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囍”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这些精致无比、保存完好的宅院,以它们永远的真实,期待着我们对三晋文明史的阐释,期待着我们对晋商辉煌史的解读。

汉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城墙、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宅院。这些宅院都有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一九八五年,祁县人民政府利用这所古老的宅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展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内容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专门设立了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一九九三年祁县民俗博物馆被祁县县委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九五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六年被地委行署命名为地级文明单位,九六年被省旅游局命名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九八年被省旅游协会评为山西省十大优秀旅游景区,九九年获得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二〇〇一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二〇〇一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于一九六五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五年在此筹建民俗博物馆,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曾有三十多个影视剧组在我馆在先后拍摄过,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昌晋源票号》等电影电视剧。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获得了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好评,一九九零年获国家级文物先进单位称号和省级文物系统文明单位称号,一九九五年被评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并被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建成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人们称为“神树”。乔家取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原打算移庙不移树。后来乔全美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告他说:“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没有多久,此树便奄奄一息。乔全美恐怕得罪了神灵,便照梦中指示的地方,把树移了过去,树真的复活了,而且枝叶繁茂如初。这好像是“真神显灵”,真有其神,于是又在侧院前修了个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时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上有阳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和喜鹊儿登海;西面为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但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也很好,显然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增添了异国风情。

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延续至今,乔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乔家大院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

大门顶端正中嵌青石—块,上书“古风”。雄健的笔力同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质朴生活作风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有风采。百寿图为“在中堂”主人乔致庸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篆书家常赞春书写。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付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这同作为巨商大贾的乔家所秉承的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进入大门,走完那长长的甬道,西尽头处是雕龙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装点得十分讲究,三级台阶,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两明两暗。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装饰精彩,富丽堂皇。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李鸿章所题。祠堂里原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三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走廊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大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一、二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

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

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院内,砖雕、木刻、彩绘,到处可见。从门的结构看,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每地每处都是别有洞天,细细看来,切实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

祁县城里还有处渠家大院,跟乔家大院一样蜚声中外。顶着蒙蒙秋雨,我来到祁县的渠家大院寻访。

古城入口处的牌坊一侧,有块狭长的绿地,许多祁县历史文化名人被雕在这里,以各种姿态面对着慕名而来的游人。不说大诗人王维、小说家罗贯中,单一个写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温庭筠就让你肃然起敬,不敢小瞧这不起眼的小城了。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小小县城的图书馆竟然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线装书五万余册、孤本善本多种。可以想见,祁县晋商如渠家,之所以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惯例,财富代代递增、绵延19世,断少不了这种人文环境的滋育了。

渠家当年人称“渠半城”,在祁县城内拥有十几处院落、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但由于毁坏严重,现在开发出来的仅两处,一处是我们走进的这一被列为“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的五进院;另一处是渠家的“长裕川”茶庄。像所有的晋商大院一样,渠家这处五进院外墙高大厚实,门楼高耸,门额牌匾上镶嵌着“纳川”二字,透露出大院主人的胸怀和志向。站在门口向里望去,五进穿堂院,门里有门、院中套院,呈现出一种深邃致远的气象。这也如同晋商之于人的印象,外表厚实朴拙,内里精雕细刻,博大深远。

这处占地5300平方米的院落,据说是渠家第十七代渠源潮兴建的。经过十几代人几百年的经营和积累,渠家到“源”字辈,出现了三大财主,渠源潮人称“田喜财东”,两个兄弟渠源浈、渠源淦则被叫作“旺财东”“金财东”。三人都是清代商业金融界的大腕,富可敌国,但他们崇尚儒术,致力于修身,非现在那些挥金如土的“土豪”所能比也。

大院一进门的西侧,便是精美雅致的栏杆院,正房檐前挂一块桃木雕成的荷叶匾,上有“若虚斋”三个大字,传为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傅山所书。“若虚斋”是渠源潮的长门长孙、大院第十九代主人渠仁甫的书房。渠仁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读书,好诗文,志在治学,但因“田喜财东”逝去,不得已挑起家业的重担。他经商40余年,拥有八大商号,其中五个是他亲手创立的。这位渠家的后起之秀,商业成就颇大,但对他来说,成功不仅仅是财富的创造,更是文化学养的积累和人格的完善。他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古籍善本及书画作品,为此还专门在太原开了个“书业诚”古籍书画店,广为收集古籍,每遇好书便视若珍宝,爱不释手。斋内当年藏有古籍善本2000余部、六七万册,还有大量的珍贵字画。多年研读,他自己也修得学富五车。为“普及教育,体恤寒素”,渠仁甫出资80万两白银,创办了私立祁县竟新小学。1937年,侵华日军逼近祁县,渠仁甫被迫携家小南逃,不久斋内收藏的书画几乎被洗劫一空。晚年,他将自己的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对如此热衷于文化的收藏者和守护人,谁又能说他仅仅是一个商人?

最里面的一进院落称作“牌楼院”。一座十多米高的十一踩的木制牌楼上,书写着“载籍之光”四个大字。“载籍”便是书籍,渠家以书为指引之“光”,家业何以不兴旺?眼界何以不开阔?胸怀何以不磊落?光绪三年(1877年),三晋大旱,百姓受灾严重,渠家响应官府赈灾,出钱出粮,感动天下。光绪七年(1881年),为褒奖渠家的义举,慈禧太后敕令山西巡抚曾国荃建造了这座牌楼。正房的通天明柱上有一副楹联,上书“俯仰无愧天地,褒贬有待春秋”,道出了深受儒家文化熏养的渠家人的人生态度。

五进穿堂院是大院的偏院,院与院之间有过厅、牌楼,且一座门比一座门高、一处院比一处院大。那些门匾、楹联最能见出主人的品位,也更让我欣赏,每个门额上的牌匾,闪耀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光泽,有做人处世的要诀,有读书修身的提示,包含了主人对生命本质的透彻理解,如若虚斋、乐天伦、德星朗耀、学吃亏、善为宝、慎俭德、慎言语、读书乐、观光第、稍可轩、福禄尔康等等。也因此,他们在世代经商的过程中,深明儒贾相通、义利相通,将德行与做官行商紧密结合。在这一点上,渠家与祁县另一家晋商乔致庸颇为相同,乔公甚至将自己的住宅命名为“在中堂”,以警示自己和子孙后代“中规中矩”,处世以仁、为人以和、经商以义,该我得者我得,不该我取者,纵有千金也不能妄取。因为深得儒家“中庸之道”的精髓,祁县晋商才会活跃五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金融贸易史上的奇迹。

渠家还有个人物叫渠本翘,他是渠仁甫的叔叔,“旺财东”渠源浈的长子。渠本翘自幼聪颖好学,博经通史,31岁便得中进士。1902年,他与乔家人合资,开办“双福火柴公司”,这是山西最早的民族工业、平遥火柴厂的前身。1905年创办祁县中学堂,1909年任山西大学堂监督,在教育上倾注心血颇多。1909年,当官府把晋地一些煤矿的采矿权卖给英国人,渠本翘率先发出筹款赌矿的倡议,与多位商人共同出资赎回了矿权,并成立“保晋矿务公司”,山西人至此开始自己开发矿产资源。

渠家大院,共有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如穿堂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等等,可谓一院一天地、一步一景致,让人目不暇接。渠家的故事也多,五百年经商的艰辛、仕途的起伏,故事里有汗水有泪滴,令我们感慨万千。特别在秀女院,听导游讲着被锁深闺的小姐们所受的困厄,心里那个美丽的雨巷情结又隐隐作痛。

此刻,我才明白。渠家大院和乔家大院一样,都是平遥厚重历史文化组成部分。

离别时刻,落日的余晖笼罩着这个古老的城镇,夕阳西下,古老的城墙显得更加优雅美丽,厚重淳朴。信步来到明清一条街的南城门楼上听当地人讲述城墙的故事:平遥古城的城墙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据说古城有城垛三千个,小敌楼七十二座,象征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使这座富裕的商业城市不失文采,充满了文化气息。现在古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还有四个机关用于防范外敌入侵。拾级而上,凭栏远眺,顿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正如清代诗人所云此楼:“纵目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这里的确是登高俯瞰古城全貌的最佳去处。只见古城被高高的城墙包围着,没有想象中的冷清和寂寞,有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幽深的巷子里传来悦耳动听的歌声。在清朝的大街上,或走或停,或看或品,每一幕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秒都给人独特的体验。

夜幕降临了,一轮明月悬挂在古城的上空,把整座古城洒满了清幽的月光,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轻抚着那略带少许灰尘的粗糙陈旧的事物,仰望这那被高高围墙围住的灰蓝色的四角天空,感到一阵历史的潮湿与厚重。往日的晋商的光辉,与现在山西暗淡在眼前浮现,我试着将他们重叠,却是徒劳,因为它们隔了一个时代的差距。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哦,平遥,这座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辉煌了千年的古老城市,曾见证过伟大祖国繁华昌盛后的衰败,今天又要见证衰败后的繁荣。这繁荣,是平遥的,也是山西的,更是中国的。

哦,平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你依然古老,依然深沉,依然厚重,依然用你不变的历史文化感染着后人,依然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引领13亿中华儿女去追梦、筑梦,成为“梦之队”成员,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无往而不胜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彭中玉

猜你喜欢
乔家大院大院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乔家大院“闭门整改”,要“触及灵魂”才能焕然一新
乔家大院“被摘牌”警示了什么
“大院子弟”说“大院”
苦等两年乔家大院终究还是得不到商标使用权
浅淡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居建筑中的石雕艺术
中国大院故事多
乔家大院建筑之美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