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曹烈徐 金 根 吕国仁 江敏(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九江332000)
江西赣北地区大宗淡水鱼类病害调查与分析*
王建民 曹烈徐 金 根 吕国仁 江敏
(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九江332000)
对江西赣北地区大宗淡水鱼类养殖、常见病害情况、病原种类、分布及流行规律、发病季节和防治措施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根据病原,该地区病害包括四大类:①病毒性;②细菌性;③寄生虫类;④真菌类,以细菌性疾病为主。根据鱼病种类、流行情况、危害程度等,主要常见的鱼类病害有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烂鳃和细菌性肠炎,其发病率占鱼病发病率的80.5%。造成疾病高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养殖户对鱼类病害防控意识薄弱,亲本、苗种种质退化,养殖水质过肥,池底淤泥过厚等。
赣北地区;调查;淡水鱼类;鱼类病害
江西赣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中部拥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面积大、水网密集,水产资源丰富,水产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调查主要包括江西赣北地区的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等地;江西赣北养殖水面积占全省养殖水面积的36.57%,目前有池塘养殖面积45.07万亩、水库养殖面积45.1万亩、湖泊养殖面积47.56万亩。本调查主要进行大宗淡水鱼类养殖、常见病害情况、病原种类、分布及流行规律、发病季节和防治措施调查。
1.1 调查地区
2014年3月-2014年11月对江西赣北地区(九江、景德镇、鹰潭)市郊区、县、乡(镇)、村进行鱼类病害调查,其主要对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等其他养殖方式进行鱼类病害调查。
1.2 调查的大宗淡水鱼类养殖品种
鲢鱼、鳙鱼、草鱼、鲫鱼、团头鲂、青鱼、鲤鱼、鳊鱼。
1.3 调查内容
调查养殖鱼类的发病情况、养殖水质环境状况、日常养殖管理情况和曾经采取过的防治措施等。
1.4 调查方法
鱼病流行季节赶赴现场诊治;定期赶赴渔场现场进行诊治,并及时回访效果;对突发性鱼病,技术人员应渔民要求,定在24h内赶赴现场进行诊治,并及时回访治疗效果;专访老渔民进行座谈,了解鱼病的发生情况与过去的变化。对鱼病的诊断采取目检和镜检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检查鱼的体表、鳃、肝、脾、肾、肠道等变化,鱼病的检查和诊断依照《鱼病调查手册》(第二版)[1]和《鱼病诊断与防治手册》[2]进行。
根据江西赣北各个地区养殖鱼类发病调查情况进行总结,按鱼病种类、疾病名称、和发病所占比例进行分析统计,针对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等地进行的常见鱼病的调查统计,共发现鱼病17种,按疾病种类分为四大类:①病毒性;②细菌性;③寄生虫类;④真菌类,其中病毒性鱼病2种,细菌性鱼病7种、寄生虫病6种、真菌类鱼病2种,详情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赣北地区主要鱼类病害种类还是细菌性,占发病中的51.1%,这与2011年铁岭市鱼病调查和甘肃省鱼类病害调查结果基本一致[3],可见细菌性的疾病全国比较常见,占的比率比较大。由数据说明养殖户对池塘的日常养殖管理还是不到位,没有做到定期检查和消毒。真菌类的疾病占的比例最少,只有7.2%。寄生虫病害趋于稳定,总体上升下降幅度不大。
表12014 年3月-2014年11月江西赣北地区鱼病分类统计
另外我们根据鱼病种类、流行情况、危害程度等,将江西赣北地区养殖鱼类的病害分为三大类:①常见性病害,②偶见性病虫害,③新发现病虫害,详情见表2。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主要常见的鱼类病害是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烂鳃、细菌性肠炎,其中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烂鳃、细菌性肠炎这三种鱼病占鱼病发病率的80.5%,这与2008年钱续、吴万红对甘肃省鱼类病害调查等其他调查地区调查结果相似[4、5];整个养殖片区所有池塘均有发生、所有的淡水鱼都会有发病,但池塘的发病程度不同,发病时间在4~10月,高峰期在5~8月份。病毒性的草鱼出血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旦发病死亡率高且经济损失惨重,流行季节在6~10月。常见性寄生虫病有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锚头蚤病等,在繁殖幼苗培养期和养殖初期车轮虫病发病概率大,一般在3月到4月经常发生,需要做防范和消毒准备。在赣北地区也出现一些偶见性病虫害和一些新发现病虫害,偶见性病虫害中以细菌性烂尾病和赤皮病为主。
表22014 年3月-2014年11月江西赣北地区鱼病统计
偶见性病虫害真菌类未发现水霉病、鳃霉病3-10月高温阴雨天气,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鱼类发病低,大面积发病概率低,死亡高细菌性:打印病、烂尾病、竖鳞病、赤皮病体表出现红斑3-11月水质老化主要危害鲢、鳙,影响商品价值寄生虫:指环虫烂鳃3-10月水质差,溶氧低引起鱼类死亡和损失新发现病虫害病毒性:鳃丝积血病鱼鳃丝鲜红并积血5-7月外地鱼种自带入死亡率高细菌性:应激综合症、大红腮病应激综合症:鱼体粗糙、鳞片易脱落,大红腮病:黑廋无出血,眼球突出5-6月应激综合症为拉网造成,大红腮:水温在20-28度,水质环境恶化发病率较低
3.1 江西赣北地区池塘鱼类的发病趋势
(1)养殖水体环境因子。欲说养鱼先养水,若“水好”则养鱼就成功一半,是因为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良好的水质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减少鱼类病害的发生。通过历时9个月的深入调查和诊治,结果表明:养殖水体环境因子是影响鱼类生产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危害逐渐增大,检测发现养殖水体中的N02-—N和NH3—N浓度均偏高,严重超过渔业用水标准,通过检测数据表明:有80%的池水N02-—N和NH3—N超过渔业用水标准的6%~15%,另外发现当N02-—N和NH3—N浓度都偏高时,鱼类发病高、且水体蓝藻爆发频繁。有文献报道[6],当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的浓度超标率低于12%时池塘少病或无病,当超过60%时为鱼病多发池。轻者引起池鱼摄食减少,重者诱发烂鳃病、细菌性出血病甚至引起池鱼中毒死亡。所以控制养殖水体中N02-—N和NH3—N浓度是鱼类养殖成功的关键。
(2)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各种病原微生物对江西赣北地区的渔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由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例如细菌性烂鳃、肠炎病,细菌性烂鳃和肠炎病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在九江市郊区(芳兰湖片区)每年的7~9月均有流行,该养殖片区现有养殖水面2308亩,主要是大宗鱼类养殖,养殖期,发病面积300亩,占养殖水面的13%,严重时常与出血病并发,部分鱼池死亡率达50%以上,传染性强,对邻近鱼池也有影响。细菌性败血症,此病在该地区主要爆发时间为7~9月,水温25~32℃,危害鱼类品种较多,主要危害彭泽鲫、鳊鱼、花鲢、白鲢。大部分池塘均有发生,只是危害品种种类不同与危害程度不一,有的鱼池发病主要危害彭泽鲫,有的主要危害鳊鱼,有的主要危害白鲢。经研究发现:发病条件主要一是没有良好的水源,水质差,水质浑浊;二是天气差导致鱼经常浮头所致,导致鱼吃食差,抵抗力下降。
(3)寄生虫病。主要有孢子虫病、锚头蚤病、车轮虫病,孢子虫病主要流行在4~6月,主要危害彭泽鲫夏花鱼种。发病环境条件主要是放养密度过高,鱼吃食不均,导致部分鱼体质下降,容易感染此病。锚头蚤病在当地流行季节长,流行季节4~10月。主要危害花鲢和白鲢,但没有引起过大的死亡。只是寄生处有明显的红点,影响鱼体生长和商品价值。
(4)应激综合症。此鱼类疾病为新发现病虫害种类,此病主要在7~9月捕捞拉网的过程中时有发生,据当地养殖户介绍同一池塘长得较快,体态肥大的鱼容易犯病,而个体小的鱼往往不犯病;拉网前无明显症状,鱼进渔网或网箱后鱼体表无黏液,手摸鱼体有粗糙感,鳞片容易脱落,严重的鱼肛门红肿,有的流出淡黄色黏液,引起该病的病因很复杂,目前尚不清楚。
3.2 江西赣北地区养殖鱼类发病规律
池塘养殖鱼类的疾病流行季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节到初夏(3月初至5月底),主要为细菌性病、真菌病和一些小型寄生虫病。由于这个时候水体温度逐渐回升,病原细菌活性增强、数量增加、毒性变强,而鱼体经过长达5个月的越冬期,体质较弱,加上越冬的冻伤,最容易发生水霉病、竖鳞病和打印病。另外,随着水温的回升,一些小型寄生虫引起的病害如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等也越来越严重。其中以水霉病危害最严重。第二阶段为6~9月份,水体温度高,水温平均29.5℃以上,养殖水质变化大,病原体数量、种类都增加,危害达最大,毒力最强,且养殖环境恶化、养殖水体超负荷,压缩了鱼类生存空间。其主要有病毒性病、细菌性病、寄生虫病等,如常见细菌性出血病、草鱼出血病、赤皮病、指环虫、车轮虫病等。这个阶段鱼的采食量明显增大,肝胆综合症也严重,死亡率高。第三阶段是10月至翌年3月,水温较低,主要是鱼体受伤后引起的水霉病和竖鳞病,也有一些寄生虫病,但危害不大。这里强调指出的是水体中氨氮浓度偏高,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存在,而且危害也大,特别是高温期和越冬期。越冬期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病非发病季节,主要为水体环境的因素,因此,做好越冬管理应经常检测水体中主要致毒因子的浓度并及时加以调节。
3.3 发病原因
(1)对鱼类病害防控意识不强。一是有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认为鱼不发病,不死鱼,就不用药、不做好防治工作,普遍存在侥幸心理,为鱼病爆发留下危害祸根。二是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病死了鱼,就盲目用药、乱用药。最后是药用了很多,鱼还是死了,从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所以一定要提高养殖户对鱼类病害防控意识,一定要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的原则,合理科学的用药。
(2)鱼种、苗种种质退化。一种亲鱼种质退化,筛选亲鱼体质不合格或者带有疾病。另外所繁殖的鱼苗没有严格筛选,盲目追求产量和经济利益,鱼苗种质严重退化,造成鱼苗体质下降、成活率低、抗病力差,生长速度慢。还有的鱼苗携带病原体,且未经严格检疫,养殖中发病率高、成活率低。
(3)养殖水质过肥,病原体迅速滋生。集约化鱼池每天投喂3~4次饲料,而在7~9月份,水温升高,也是鱼类的最适宜生长温度,有些养殖户为了追求鱼类快速生长,进行多次投喂、甚至投喂6次之多。投料多,造成饲料浪费,残饵料多,鱼排泄多,水质易肥,含氮量也随之增加,严重污染水质,同时也加速了病原体的滋生。据有关实验证明:在水温为17℃时,鱼吃1千克饲料排泄出32克氨氮,水体普遍存在“富氮”,严重造成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偏高,蓝藻爆发,所以对鱼类将产生巨大的危害。
(4)淤泥过厚,污染水体。随着养殖成本逐渐增加,养殖环境破坏,养殖利润逐渐被压缩,渔民不得不提高池塘产量来提高效益,在养殖措施上更注重放种、投饲、施肥上的投资,增加养殖容量的负荷。而往往忽略清淤工作,年复一年池底淤泥越积越厚,有的甚至从来没清理。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其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氧,使池底始终处于缺氧状态,除了引起泛塘外,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产生大量的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引起水质恶化,厌氧菌大量繁殖,使水质易变坏,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发生各种病害。
近些年随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逐渐加重;目前淡水养殖鱼类病害种类达100余种。每年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50亿元,其中主要淡水鱼病害损失约50亿元。当前传统养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养殖业发展,必须进行养殖模式改进、采用新的科学养殖模式和先进养殖技术,为了减少今后养殖病害发生和危害,提出如下建议:
(1)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鱼类病害错综复杂,鱼类一旦发病很难及时治愈,目前鱼病害仍然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一旦发现、积极治疗”[7]的原则。尽量减少鱼病的发生,药物预防,鱼病流行季节,进行适当的药物预防;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消除病原,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
(2)选择优质苗种。目前市场鱼苗种质混杂现象严重,苗种场的保种意识淡薄,亲本来源不清,近亲繁殖严重,使得鱼苗成活率低,生长慢,抗病性差,体型、体色易变异等。所以必须选择优质的苗种,也是养殖成功重要原因之一。
(3)科学清塘。鱼塘是鱼类的生活场所,鱼塘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的健康,淤泥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贮存场所,分解时消耗大量氧气,积蓄各种毒素、氨、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所以,一定要做好清除敌害、消灭病菌的工作。
(4)科学饲养管理。鱼患病,很大程度取决于饲养管理措施和水体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注意养殖日常操作,是防病的重要措施。技术人员对池塘管理安排、饲料的选择、投喂技术方法和改善水体环境都做到合理、严谨、科学。
(5)科学的养殖技术。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养殖模式;如综合养殖、生态养殖和稻田养殖,采用生态防控疾病。另外采用新的养殖设备:如采用微孔增氧可以可提高投料时投饵区溶氧,使用涌浪机可使上下水层溶氧混合均匀,达到改善水质效果。
(6)建立疫情监测系统、完善防疫体系。提高全省养殖户的养殖技术、鱼病害防控治疗水平,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加强全省渔业病害防治中心的建设[8],加快区域性防治站的建设进度;完善实验设施,提高检验测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鱼病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做好重大突发疾病的防控工作;建立全省疫情监测系统,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时时了解鱼病发生动态。
[1]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研究室编著.鱼病调查手册(第二版)[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1.
[2]夏春.鱼病诊断与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3]田雨,王旭,贾光风,等.铁岭市主要养殖区鱼病调查与分析[J].河北渔业.2011(05).33-37.
[4]钱续,吴万红.甘肃省鱼类病害调查报告[J].水产学杂志,2008,21(2):79-83.
[5]雷曼红,姜仁军,赵艳斐.喀什地区池塘养殖鱼类病害初步调查[J].科学养鱼.2010(10).48-49.
[6]冯辉,周月秀,任瑞军,等.北京地区池塘养殖鱼类病害调查[J].北京水产.2001(01):26-28.
[7]张满隆,高丹.沈阳地区鱼类养殖的病害及其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02,14(4):109-111.
[8]李宁求,付小哲,石存斌,吴淑勤.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J].动物医学进展.2011 (04).113-117.
S941
A
1006-3188(2015)01-0031-05
2015-03-11
江西省大宗淡鱼产业技术体系赣北实验站项目,编号JXARS-04-赣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