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廖·专栏
艺术圈的微信与微博(上)
廖廖,独立艺术撰稿人。99艺术网、雅昌·观点、《艺术客》《艺术品投资》等多家艺术媒体专栏作家。
艺术圈的社交平台与自媒体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有文人雅集,艺术家在私家园林里纵酒欢歌、挥毫泼墨。18世纪的欧洲有艺术沙龙,艺术家在贵妇的客厅里高谈阔论、臧否作品。雅集和沙龙不仅是艺术家结交同志、应酬知己的社交手段,也是一个阶层维护自身美学价值和秩序的方式,更是个人舒展才华、发表观点的自媒体工具。雅集和沙龙同时也是贵族和富豪在艺术圈彰显影响力的场合,也是文学家、剧作家与艺术家跨界交流的地方。
技术的进步带来工具的更新换代,今天艺术圈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有了加强版——微信与微博,其即时沟通、语音交流、图片呈现等功能,让沙龙和雅集皆黯然失色。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倘若宋、元、明、清的中国艺术圈或者18世纪的欧洲艺术圈有了微信与微博,会发生什么事?艺术圈的生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倘若古代的艺术圈有了微信与微博,藏家与画家天涯如咫尺,藏家再也不必跨越千山万水寄一封委托信,费尽心思地向画家求一幅画,双方可以直接在微信上私聊,谈笑间交易成功。当然,画家也可能面临诸多藏家在私信中不停暗示催促的窘境,沈周和倪瓒可能要不断地把索画者拉进黑名单。
倘若有了微信与微博,项元汴等大藏家就可以随时炫耀藏品,而不必担心安全问题,观者也可以大开眼界。要知道古代没有美术馆,学画者没几人能像幸运的仇英一样住在大藏家的宅院里临摹佳作,大多数寒门子弟学画经年都未能观摩几幅真迹。
宋代的皇家画院也可以在微信、微博上展示历年的佳作,考试的学子们通过观赏作品就能了解到画院的要求,而不必惶惶然地面对“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类的试题不知如何下笔。
倘若有了微信与微博,文人画家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上的雅集聚会,不必担忧借不到富商的私家园林,也不必为了场地酒席的赞助而勉为其难地巴结富商,雅集上的书画作品结集成册时,也无须硬插入大富豪不入流的作品。当然,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家在微信与微博上缅怀故国、贬斥当今的时候,恐怕也得小心清廷“粘杆处”的监控。
倘若有了微信与微博,历代“非主流”的艺术家更容易寻到知己。民间画坊的风俗画家和寺庙里的禅画僧人可以与同志互诉衷肠,长久以来被朝廷画院和文人画派压抑的风俗画与禅画也不必远渡扶桑觅知音。诸多后生倘若无法像“杰出青年”文徵明和唐寅一样,在前辈沈周的提携之下跻身名流大咖的聚会,他们也可以凭微信和微博联络,来一场“非主流”的小聚会。
倘若18世纪前后的欧洲艺术圈有了微信与微博,那些欠下满身酒债的艺术家就不必冒险去酒馆也能与同行激辩,更多的新晋艺术家不必通过沙龙也能崭露头角。
倘若有了微信与微博,受到影响的恐怕就不仅仅是酒馆、咖啡馆的生意和沙龙的浓烈氛围。也许更多的欧洲画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洛可可画家布歇能看到中国画家的作品,就不会虚构出错漏百出的“中国宫廷画”。印象派画家有机会与东方艺术家沟通,受到东方艺术影响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凡·高和马奈。
倘若有了微信与微博,学院派和美术沙龙就会受到“非主流”艺术的更大压力,也许库贝尔的《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就不会被沙龙博览会拒之门外。倘若有了微信与微博,巴黎的画商寻找隐居的塞尚就不必再通过经纪人。莫奈等人可以在微信和微博上找到更多的同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也许会更早登场。学院派和美术沙龙的权力也许会受到制约,微信和微博会改变艺术圈内权力结构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