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泽良
“升降出入”是古人关于气的运动属性的最根本、最深刻层次的认知,是生命活动存在的必要条件。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研究和发现了气的一系列基本属性,并用以说明万物的生演变化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气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源。”《管子·内业》认为,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荀子·王制》认为,“水火草木禽兽和人均由气所构成。”因此在古人看来,从地上五谷到天上列星,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是由气生成的。还比如,“气精细无形,微不可察”、“不生不灭,永恒存在”、“虚空即气”等等。上述都是气的一系列基本属性,古人用此来解释说明种种事物和现象。
随着古人对气的运动属性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气的运动形式即是升降出入。宋代大儒张载说:“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朱熹说:“气之升降,无时止息。”明代王夫之说:气“升降飞扬而无间隙”。程颐程颢指出:“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王廷相也说:“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朱熹认为:“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王夫之主张:气“有动者以流行,有静者以凝止”。戴震强调:“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这些都是强调气的存在状态是升降出入、运动不息。为此,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的生命之基。《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岐伯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升降出入存在于人体一切生命活动中,例如呼吸运动,呼出浊气,是出;吸入清气,是入;呼吸即体现了气的升降出入。可以说,小到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到人体与宏观环境的物质交换,无不体现了气的升降与出入。升降与出入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保持着协调状态。古人指出,“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这句话用现代相关科学知识来解释,就是升降是指气的物理、化学等特性方面的变化,如气的浓度、温度、电势、压强等数值在高低之间的升降,它们的升降又导致气在不同方向间的流动,这就是气的出入,而气的出入又反向影响气的浓度、温度、电势、压强等数值在高低之间的升降。因此可以说,气的升降出入过程就是指气的浓度差、压力差、电势差、温度差等差值的动态平衡过程,也是生命活动存在的必要条件。
古人与气有关的种种健身行为、技术和各种层次的经验理论都是以气的“升降出入”这一根本原理为其理论前提。可以把它们归纳为相互联系的三种行为:即调心、调息、调身。这三种行为的作用机制又都统一于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气的升降出入原理。
首先,从调心来看。所谓调心,就是自觉控制意识活动,是锻炼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所谓“入静”,就是通过“意守”,改“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进而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所谓“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体内某一定部位或某种活动,或意想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情。调心的过程实质就是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过程,也是高电势向低电势放电的过程,这也是一个电势升降和生物电流出入的过程。
其次,从调息来看。所谓调息就是自觉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细、匀、深、长”,逐步达到无声无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境地;有时为了配合形体动作而进行短促有力的呼吸。调息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了呼吸效率,虽然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但潮气量上升,肺活量增加,呼出气与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说明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多的氧气。同时,通过有节奏地改变着胸腹腔的压力,对气压进行调节,促进体内气的流动。因而,调息也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通过浓度、气压的升降变化而促进其出入的过程。
再次,从调身来看。所谓调身就是自觉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使自己的身体符合练功姿势。调身的关键就是一个“松”字。只有全身肌肉、筋腱放松了,气升降出入的通道才会通畅,血脉经络才会通畅。为此,调身也是围绕气的升降出入而进行的。
气的升降出入不但能很好地解释“三调”的作用机制,而且对健身机理也给予很好的解释。如“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等。中医认为气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气的推动。故《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说:“运血者,即是气。”具体体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等方面。同时,中医认为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凡此种种古人关于气的经验理论,用气的升降出入原理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