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希腊》复译中的互文性解构与重构

2015-07-17 07:52信萧萧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互文性

信萧萧

[摘要]拜伦名诗《哀希腊》自1902年经由梁启超译介以来,一而再,再而三被翻译家复译。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为翻译学更好地解释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文章结合互文性理论,对比了《哀希腊》4个复译本(译者分别是马君武、苏曼殊、胡适、查良铮),力图挖掘文本间的互文关系,进而指导诗歌翻译的互文性解构与重构。

[关键词]《哀希腊》;互文性;解构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6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7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哀希腊》(The Isles of Greece)是拜伦长篇叙事诗《唐璜》第三章中的一个插曲,共十六节。《哀希腊》在中国已走过百年历程,屡译不衰,迄今为止,已有15余译本。其中马君武、苏曼殊、胡适、查良铮的译本,分别在不同时期广为流传并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哀希腊》经久不衰的魅力,翻译家多从艺术层面进行探讨,局限于对诗体的解读。笔者认为,《哀希腊》的反复译介与其丰富的互文符号有着密切的联系,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为解读《哀希腊》的不断复译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哀希腊》复译背景

《哀希腊》吟唱希腊的今非昔比,希望以此唤醒希腊子孙奋起斗争以拯救民族与国家的真挚情感。20世纪初的中国与19世纪的希腊有所相似,《哀希腊》传达出的情感非常切合国人当时的心境与感受。

1902年,梁启超在其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第一个引译了《哀希腊》(时译《端志安》)的第一、三节,并以曲牌“沉醉东风”,“如梦忆桃源”填译出来,表达了主人公对拜伦诗作的共鸣。

拜伦这首诗随即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关注。在此后近一个世纪,不断有译者复译此诗。马君武于1905年首次将全诗译出,并冠之以《哀希腊歌》之名,其后同时代的苏曼殊、胡适、柳无忌等相继翻译此诗。《哀希腊》在中国受到的礼遇由此可见一斑。究其原因,拜伦研究专家认为是“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随历史潮流而动的大众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使之然。然而在中国救亡图存和文学革命的共同历史背景下,不同的译者由于个人生活阅历、性情爱好及文学倾向的差异,呈现出了风格迥异的译本。

作为拜伦的经典之作,《哀希腊》一诗中有不少希腊神话和历史典故中的人物及地名,音律优美、结构严整,存在大量显而易见的互文符号。《哀希腊》的这一显著特征,为互文性理论的介入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也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

二、互文性与《哀希腊》复译

法国文艺批评家茱丽娅·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基于此,《哀希腊》复译的互文性研究从理论上是可行的。

研究目的不同,区分互文性的角度也不一样。本文将采取Norman Fairclough的互文性分类,即:外显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该互文分类是基于其深厚的话语分析研究基础,其对互文表现形式的划分不仅有利于理论探索,又能指导实践;其对互文表现手法的阐述既简单易懂,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外显互文符号解构与重构

外显互文性是指文本与其他语篇表层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形式有引用、典故、戏拟等,可以在文本中得以明显标识,读者根据阅读经验和相关常识就可以清楚找到这些互文符号。

如前所述,《哀希腊》涉及许多历史典故,外显互文符号非常丰富,限于篇幅,此处只选择文化色彩浓重,对解构和重构过程构成挑战的互文符号加以分析。

《哀希腊》第一节中Sappho,Delos,与Phoebus三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属于外显互文符号,成为了翻译难点。四位译者的译文如下:

希腊岛,希腊岛,

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斜阳。

(马君武)

巍巍西腊都,生长萨福好。

情文何斐亹,荼辐思灵保。

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

长夏尚滔滔,颓阳照空岛。

(苏曼殊)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纷灿烂其如初。

我徘徊以忧伤兮,

哀旧烈之无余!

(胡适)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查良铮)

对于外显互文符号Sappho,马、查分别直译为诗人沙孚、萨弗,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含义。苏译“奢浮”,显然行不通,因为“奢浮”在中文里有“奢侈浮夸”之义,与女诗人的热情形象想去甚远。胡译“诗媛沙浮”,巧妙传达出原文的三个信息:其一,Sappho是人名;其二,Sappho是诗人;其三,Sappho是女性。因此,胡译更接近原文的互文指涉。对于外显互文符号Delos和Phoebus,马译为“德娄飞布两英雄”,并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爱国之诗传最早”,实为错译与增译。苏新增两句含义模糊的诗歌“情文何斐亹,荼辐思灵保”且无注释,与原文互文指涉出入太大。而胡译则采取了第二种说话,即译成“义羲和素娥”,并加以注解——义羲是中国神话里的太阳神,出于屈原的《离骚》;“素娥”是中国神话里的月神,“嫦娥”的另一名字。由此可见,胡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提取了与译入语文化相关的互文信息,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互文指涉。查则分别直译为“狄洛斯”岛、“阿波罗”保持了原文的文化语境,也很好地完成了原文互文符号的解构与重构。

上例表明,互文符号的识别、理解和表达对翻译过程中解构和重构原文外显互文符号有指导意义,使其超越语言层面的转换,传递原文互文符号所蕴含的内涵,提高整个作品在译人语中的生命力。

(二)成构互文符号解构与重构

成构互文性是隐性间接的互文关系,指过去和现在文本的体裁、主题、类型可能在阅读文本中发生相互指涉的关系。不同于外显互文性,成构互文性是阅读文本与其他文本在宏观层面的一种动态相互作用。

《哀希腊》全诗共十六节,每两节为一个感情单位,起伏有致地自然向前推进。每节六行,每行有四个抑扬格音步,具有ABABCC的脚韵。

从上引译文可知,马译是唐代以前的歌行体,对押韵没有严格要求,可长可短,不具强烈的诗感。苏译是五言古体,五言八句,韵脚固定。胡译则试图用中国的旧诗体来传播西方的新文化,使用离骚体,这是一种即便是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也已过时两千年的诗体。那不绝于耳的“兮兮”之声,仿佛是远古的呼唤,与原诗的那种现代气息相去甚远。查译较以上三位译者的旧体诗,则更多了一点诗性的自由,全诗通体采用现代白话的自由新诗体,语言通俗易懂,在行数上与原文基本保持了一致,并使用与原文同样的ABABCC韵式,在异化翻译的基础上将拜伦那种对自由的渴望真切地抒发出来,顺应了当下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主流诗学规范。因此比较四复译本的诗体,我们可以发现查译更好地解构与重构了原文体裁这一成构互文符号。

以上体裁互文性的分析旨在说明,成构互文符号的解构与重构需要译者超越单句视野,从宏观层面与原文形成动态的互文关系,再现原文背后的深层历史文化内涵和写作动机。

三、结语

通过对比《哀希腊》四复译本对互文符号的处理过程和效果可以看出,互文性分类理论和互文符号的识别、理解与表达对诗歌翻译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诗歌中常含有大量的互文指涉,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充分解读并传递原文中的互文符号,使其在译本中得以重构,从而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互文关系。当然,互文符号的解构与重构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百科知识,深厚的语言功底,灵感与艺术的顿悟和再创造。因此,如何将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理论有机地结合以达到诗歌译文的和谐统一,尚需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文性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